烟台自贸片区海洋知识产权中心成立 推动“水产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创新”

2021-04-28 10:13:28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揭牌仪式现场

  “经略海洋 ”

  “向海图强”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王世羚 通讯员 徐希水 烟台报道

  4月26日,恰逢第21个“世界知识产权日”,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烟台片区海洋知识产权中心揭牌成立,系全国首家成立的海洋知识产权中心。以此为契机,烟台自贸片区将在全国率先探索推动“水产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创新”。

  该中心由烟台大学山东省知识产权研究院、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烟台片区管委会双方共建,将发挥山东省知识产权研究院专业优势,围绕海洋知识产权需求,针对水产种业、海洋生物、海工装备、海洋文化旅游等领域,面向政产学研等领域开展专业化服务,嫁接更多国际国内资源,为烟台片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人才等提供知识产权获取、管理、运用和保护等方面服务,支撑海洋特色产业发展。

  “在去年合作共建‘烟台自贸片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基础上,今天我们又围绕各自发展需求,共建‘海洋知识产权中心’,共同推进以‘技术攻关、人才引进、产权保护’为重点的海洋科技创新,彰显了抓住自贸机遇、经略海洋、向海图强的信心和决心。”烟台大学山东省知识产权研究院主任宋红松表示。

  烟台自贸片区自获批以来,围绕壮大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先后谋划启动八角湾中央创新区、海洋经济创新区“两大创新区”建设,推动海洋创新人才、科创平台、科研院校加速聚集,哈工程烟台研究(生)院、蓝鲲号、挪威海洋牧场、LNG等一批高精尖项目接踵落户。“依托自贸区改革发展蓝色经济”案例,入选“中国改革2020年度50案例”;3个涉海案例入选“山东自贸区首批36个创新案例”和首批“最佳实践”。2020年全区签约落地现代海洋项目数量增长3倍以上,涉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0%以上,以海洋新兴产业为核心,海洋文旅会展、海洋金融服务、海洋科教研发等集聚发展的海洋产业生态加快形成。

  “经过前期准备和会议讨论酝酿,以海洋知识产权中心成立为契机,烟台片区将在全国首个探索推动‘水产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创新’”。4月26日,第21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当天,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烟台片区管委会副主任陈军郑重宣布。

  烟台自贸片区的底气何来?

  基于雄厚的产业基础。种业位于产业链的最上游,是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决定现代渔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深化这一任务要求,把“打好种业翻身仗”作为重要内容加以谋划。

  山东作为我国渔业大省,以水产种业为突破口,先后引领了“海带、对虾、扇贝、海水鱼、刺参”五次海水养殖浪潮,推动了渔业科技发展,实现了我国渔业“养殖高于捕捞”“海水超过淡水”的两大历史性突破。

  目前,烟台开发区聚集了安源水产、天源水产、海益苗业、宗哲科技、经海渔业等5家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占全市5/7、全省5/13、全国5/28(总数81,其中海水28),在全国县域范围密集度最高。5家企业中,2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家获评“全国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与中国海洋大学等6家国内海洋知名高校,以及国家海洋一所、中科院海洋所、中国水产黄海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探索走向了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周边现存350余家水产育苗企业,已经形成全国重要的水产种业基地。

  基于良好的海洋经济发展优势。作为全国首批14个国家级开发区、烟台自贸片区的承载地,烟台开发区海洋经济发展优势明显。

  ——先后获评“全国首批8个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山东省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

  ——2020年,全区主要海洋产业产值583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建成投用3.7万平方米海洋科创载体,入驻孵化中科系、高校系、国际系项目20个,初步构建出“总部基地+孵化加速器+专业园区”海洋新兴产业培育新模式。

  ——围绕海洋领域差异化探索,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依托自贸区改革发展蓝色经济》作为全市唯一、全国自贸区唯一入选“中国改革2020年度50案例”。3个案例入选《山东自贸区首批36个创新案例》和首批“最佳实践”,其中2个全国首创,占全省同期的2/7,烟台2/3。《多方联动构筑海洋生物资源“大养护”格局》被推荐参评“第四批全国最佳实践案例”,《海洋牧场“一证一险”信贷模式》等3个案例被农业农村部推荐参评“国务院第七批改革试点经验”。

  基于充分的策划规划。2018年6月以来,在更高层次上经略海洋、打造样板、趟出新路,以实际行动为建设海洋强省、强市战略作出开发区贡献,烟台开发区工委管委谋划启动了“烟台八角湾海洋经济创新区(蓝色种业硅谷)”建设。

  项目规划总面积8.4平方公里,目标打造成全国首家以蓝色种业为特色、以海洋科创为引擎、以海洋新兴产业为方向的国家级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形成融合海洋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文化旅游、科普教育、生活体验、绿色生态等功能、全方位支持海洋创新创业和产业发展的样板和典范。

  其中,核心区3.4平方公里,规划海洋公共创新平台、蓝色种业创新示范区、国际科创社区、海洋文旅展示区、配套支撑服务区五大分区;两处产业园面积3.2平方公里,用于承接承载海工装备、海洋高端制造、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海洋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生态环保、涉海高端服务等新兴高端产业项目,为创新区的未来升级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区域条件优越。项目选址区域政策优势叠加。位于济青烟国际招商产业园、中韩(烟台)产业园内,毗邻烟台空港新城,叠加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烟台片区政策,有利于发挥烟台比较优势,深入对接国家自贸区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在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中把握新机遇、寻求新突破。

  地理优势突出。地势开阔,坡度平缓,兼具礁石、沙滩两种岸线资源,非常有利于整体性开发建设;靠海一侧,拥有北方独有的30公里海底大理石基岩带,水质、水温、盐度非常适宜水产种业繁育、创新。紧邻西港区LNG项目,便于就近引入冷能资源。

  海陆空交通便捷。5公里范围内拥有空港、海港、保税港、烟台高铁西站等“三港一站”,人流、物流进出方便快捷。

  海上发展空间充裕。毗邻海域规划了大面积的海洋牧场和休闲渔业区。既可为入驻项目提供海上试验空间,也可发挥后发优势,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

  旅游资源丰富。处于昆嵛山-蓬莱阁-长岛滨海旅游观光带的核心节点,目前年客流量约1000万人次。周边渔灯文化、海防文化、马家沟生态旅游景区、解宋营文旅小镇、文成酒堡等文化旅游资源密集。

  总体思路,是以水产种业为抓手,以海洋科技创新为核心,以集聚海洋高端人才、科研院所、产业资本等创新要素为主攻方向,以吸纳海洋文化、旅游、科普、民俗等功能为软件支撑,以践行国际化、差异化、可持续的“新六产”发展路径为根本遵循,以壮大海洋新兴产业为根本目标,坚持国际视野、世界标准、国内领先、烟台特色,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快速形成海洋科创新引擎、种业发展新高地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产业架构,概括为“一特、两主、四融合”。一特,即以蓝色种业为特色,围绕鱼、虾、贝、藻、参五大海洋经济生物,构建集“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两主,即:着力发展海洋高端制造、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两大主导产业,拉长产业链、拓展功能链、提升价值链。四融合,即“产、城、人、文”融合互动,推进产城一体化发展。

  发展目标,力争用5-10年时间,建成“三个中心”,实现“三个10、三个100”目标。即:国内一流的海洋种质保护与创新创制中心、海洋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海洋高端产业创新聚集中心,10家以上海洋科研机构、10家以上核心原良种创新企业总部、推出10个以上水产新品种,聚集100名以上海洋高端科研人才、100个以上海洋创新创业项目、年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

  基础充分的前期筹备和项目储备。烟台自贸片区挂牌近两年来,坚定面向山东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烟台建设海洋经济大市“六个突破”方向布局重大战略项目。其中,2020年签约落地项目270.4亿元,为往年同期3倍,带动片区涉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

  包括国内500强烟台经海渔业“百箱计划”,“大国重器”、起重能力世界第二的“蓝鲲号”项目,总投资4亿美元挪威RAS大西洋鲑高端养殖项目,以及“海市蜃楼·烟台八角湾海上艺术城”项目,全球首次尝试将巨型海工装备转为文旅用途。2020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理论版专题刊发自贸区烟台片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经验文章。

  2021年将是海洋经济创新区建设的元年。年内将开工建设8万平方米的海洋科创中心。对标新加坡海工产业集聚区,加速谋划论证“国际海工创新城”,形成集创新策源、产业配套、金融服务、文旅会展、产教融合“五位一体”的海洋综合开发新格局。

  烟台海洋牧场“百箱计划”经海渔业项目,8月份首批4个高端智能网箱下水,2艘养殖工船开建,完成10万亩海域确权,启动陆基总部前期设计。挪威海洋牧场项目完成项目公司注册,首期资本金到位,启动安源种业现代渔业园区等。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世羚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