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户消毒的“金标准”发布了

2022-06-07 10:01:06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刘妍明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刘妍明 实习记者 张永辰 通讯员 丁磊 烟台报道

  近日,国《关于进一步精准规范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消毒工作的通知》发布,要求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依法依规开展疫源地终末消毒,坚决杜绝入户消毒技术不规范、操作简单粗暴、执行跑偏走样等问题发生。“入户消毒”这个名词想必大家不是很陌生吧?入户消毒作为疫情防控的重要一环,其必要性和有效性值得大家了解一下。

  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消毒学首席专家张流波教授介绍到新冠病人或者无症状感染者离开以后,对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而且污染的环境和物品上面可能存在着活的病毒,正常使用之前就需要进行终末消毒。要判定病毒的死活,有时候确实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它不只跟时间有关系,也跟病毒的特性、病毒的数量、当时环境的温度、湿度、污染物的多少、阳光照射的强度,也跟材料特点等很多因素都有关系,所以要做一个科学的判定。终末消毒结束以后,可确保环境及其物品中不再有活病毒存在。所以,入户的终末消毒,是00实现病家无害化,阻止病毒经过家庭传播的有效措施之一。

  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入户消毒?

  对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居住或活动过的居所、工作场所、学习场所及其他可能受到污染的场所,在其离开后(如住院、转院、出院、死亡)应进行入户终末消毒。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短暂经过的无明显污染物的场所,无需进行终末消毒。

  如何做好入户终末消毒工作呢?

  针对之前网上报道的防疫人员入户消杀不规范,随意处置居民生活用品,消杀过程被指过于粗暴的现象,消毒前,社区所在的街镇、居委会应组织工作人员与阳性感染者及家属沟通消杀工作,了解房内状况和物品性质,告知消毒工作必要性及注意事项,争取他们对入户消毒作业的理解和配合。消毒过程中,根据环境风险和物品特性,正确选择消毒产品和消毒方法。针对污染风险较小、不耐腐蚀或现有方法无法消毒的物品,加强风险研判,视情况采取密闭封存、长时间静置等无害化处理方式,最大程度降低物品损坏和环境污染。消毒完成后,及时做好社区公示告知工作。

【相关链接】

  入户终末消毒消毒工作细则

  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转移后,对其居住或活动过及其他可能受到污染的场所应进行终末消毒,确保终末消毒后的场所及其中的各种物品不再有病原体的存在。

  在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转移后,应对其居所进行终末消毒,重点对其接触的环境和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如卧室、卫生间、餐厅、厨房、客厅的环境和物品。包括:室内空气,地面、墙壁等环境表面,桌、椅等家具表面,玩具,电器特别是冰箱及其冷冻食品,开关、门把手等高频接触部位,使用的餐(饮)具、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等。

  入户前,应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或其家属)充分沟通,了解家中环境和物品的具体情况,了解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在家中的活动轨迹,确定污染风险,根据环境风险和物品特性开展评估。对于评估为风险大且可以进行消毒处理的环境和物品,应选择正确的消毒方法,严格按照终末消毒处理。对于评估为风险大但不能消毒的环境和物品,可采用密闭封存或静置等方式,确保达到无害化。

  消毒前,将消毒时间、消毒范围、消毒方法和注意事项等详细情况告知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或其家属)后,再实施消毒。

  终末消毒程序按照《疫源地消毒总则》(GB 19193-2015) 附录A执行。现场消毒前,应充分了解消毒对象和范围,在确保安全有效的前提下,选择对环境和物品影响小的消毒方法。

  常见污染对象的消毒方法

  (一)室内空气。

  居住过的场所如家庭、医疗机构隔离病房等室内空气的终末消毒可参照《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WS/T368-2012),在无人情况下,可选择5000mg/L过氧乙酸、3%过氧化氢、二氧化氯(按产品说明书)等消毒剂,按20mL/m3用超低容量(气溶胶)喷雾法进行消毒。也可采用经验证安全有效的其他消毒方法。

  (二)污染物。

  对患者血液、分泌物和呕吐物等少量污染物可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如纱布、抹布等)沾取有效氯5000mg/L-10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能达到高水平消毒的消毒湿巾/干巾)小心移除。

  对患者血液、分泌物和呕吐物等大量污染物应使用含吸水成分的消毒粉或漂白粉完全覆盖,或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完全覆盖后用足量的有效5000mg/L-10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浇在吸水材料上,作用30分钟以上(或能达到高水平消毒的消毒干巾),小心清除干净。清除过程中避免接触污染物,清理的污染物按医疗废物集中处置。

  患者的分泌物、呕吐物等应有专门容器收集,用有效氯20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按物、药比例1:2浸泡消毒2小时。

  清除污染物后,应对污染的环境物体表面进行消毒。盛放污染物的容器可用有效氯5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30分钟,然后清洗干净。

  (三)地面、墙壁。

  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先完全清除污染物再消毒。无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可用有效氯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500mg/L的二氧化氯消毒剂擦拭或喷洒消毒;不耐腐蚀的地面和墙壁,也可用2000mg/L的季铵盐类消毒剂喷洒或擦拭。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洒一次,喷药量为100mL/m2-300mL/m2,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洒一次。消毒作用时间应不少于30分钟。

  (四)物体表面。

  诊疗设施设备表面以及床围栏、床头柜、家具、门把手和家居用品等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先完全清除污染物再消毒。无肉眼可见污染物时,用有效氯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500mg/L的二氧化氯消毒剂、不耐腐蚀的物体表面也可用2000mg/L的季铵盐类消毒剂进行喷洒、擦拭或浸泡消毒,作用 30分钟后清水擦拭干净。

  (五)衣服、被褥等纺织品。

  在收集纺织品时做好个人防护,动作尽量轻柔,避免产生气溶胶。

  有血液、分泌物和呕吐物等污染物时,建议均按医疗废物集中处理。

  无肉眼可见污染物时,若需重复使用,可用流通蒸汽或煮沸消毒30分钟;或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1000mg/L的季铵盐类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按照常规清洗;或采用水溶性包装袋盛装后,直接投入洗衣机中进行洗涤消毒30分钟,保持500mg/L的有效氯含量。怕湿的衣物可选用环氧乙烷或干热方法进行消毒处理。

  (六)餐(饮)具。

  餐(饮)具清除食物残渣后,煮沸消毒30分钟,或使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

  (七)冰箱及冷冻食品。

  冰箱外表面消毒参照“物体表面”消毒方法;内壁消毒采用低温消毒剂,或待冰箱内温度恢复常温后参照“物体表面”消毒方法。当储存的冷冻食品有明确污染或疑似污染,建议按医疗废物处理。

  (八)手消毒。

  参与现场工作的所有人员均应加强手卫生措施,可选用速干手消毒剂,或直接用75%乙醇进行擦拭消毒;醇类过敏者,可选择季铵盐类等有效的非醇类手消毒剂;特殊情况下,也可使用3%过氧化氢消毒剂或有效氯500mg/L含氯消毒剂等擦拭或浸泡双手,并适当延长消毒作用时间。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先使用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再按照上述方法消毒。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姚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