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周军
大众网·海报新闻通讯员 徐维东 烟台报道
金秋的烟台,海风吹拂,触目蔚蓝,一朵朵“钢铁之花”沿着蜿蜒岸线亭立在碧波之上,这就是多功能海洋牧场平台。近日,烟台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走进多家海洋牧场,探寻统筹海洋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和谐密码”。
烟台向海而生、因海而兴,全市建成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43处、大型深远海养殖装备17座,海洋牧场总面积达137万亩,辐射带动2万多户渔民增收致富。
海洋牧场建设给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扎根”于四十里湾的“耕海一号”平台,集绿色养殖、旅游观光、海上食宿等功能于一体,成为渔业三产融合的重要载体。“经海”系列智能大网箱横卧在长岛海域,年养殖鱼类1千吨,把优质海产品送上餐桌,为消费者带来舌尖上的新体验……不同的海洋牧场模式,涵养了蓝色经济新业态,培育出更多经济增长点。
“耕海牧渔”变革一味向大海索取的发展方式,不仅为渔业生产开拓更广袤的海域,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善着生态环境。通过人工投礁、增殖放流、培植海藻床等举措,海洋牧场生物量增长5.6倍,近岸海域一二类水质面积达99%,苛求生态质量的大叶藻、海萝等藻类重现,海洋生态系统得到修复,现代渔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
烟台市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人表示,海洋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红利。今后将锚定经略海洋战略实施,深入开展精准有效监督,推动海洋牧场可持续发展,更好助力我省“蓝色粮仓”建设。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