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倩荣
大众网·海报新闻通讯员 郭传义 烟台报道
“感谢政府牵线搭桥为校企联姻,行业大咖为我们精准把脉,真是一场成长中的及时雨。”“听了教授的讲课,更加坚定了我们中小微企业坚持独有创造的信心和决心。”“黄渤海新区识人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和聚才的良方深深打动了我……”
8月22日,2022第四届“新动能”产才交流大会在烟台黄渤海新区城市党建学院举行。来自南方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4名院士大咖、40余名专家学者与80余位创新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机构负责人齐聚一堂,围绕绿色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海洋产业等话题畅所欲言,共话“人才强企、打造‘专精特新’企业新高地”。
“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式国际化人才交流平台,我们从2019年开始创办了首届‘新动能’产才交流大会,以后每年一个主题,核心都是围绕人才与产业的融合互动,发挥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裂变’效应。”烟台黄渤海新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与以往聚焦自贸区、化工产业集群不同,这届大会的主题更加精准,焦点瞄定“专精特新”企业群体成长中的烦恼。“根据前期走访摸排的100余家企业、60多项急需解决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我们提前策划、定向匹配、精准对接,邀请行业大咖‘慧’聚一堂,把脉企业发展瓶颈,助力‘小巨人’茁壮成长。”
这种小切口的选题,源于该区一以贯之对中小微企业群体的倾力扶持和卓有成效的专精特新企业家底。近年来,该区先后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5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6户,省级“独角兽”1户、制造业单项冠军15户、“瞪羚”48户、专精特新企业134户,2021年在专精特新先进县市区综合评价中名列全省第二名。其中,睿创微纳的非制冷红外成像技术在集成电路、传感器设计与制造等领域优势突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成为科创板“北方第一股”;东德实业生产的燃料电池氢气循环系统已批量运用于多种车型燃料系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
该区专精特新企业群体不仅规模大,而且效益稳定向好。2021年,全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户均实现产值4.6亿元,平均增长率达19%;户均实现利润5633万元。4家“小巨人”企业成功上市融资,占比15.4%。各类专精特新企业拥有知识产权6127项,累计建立各类科技创新平台225个,超七成企业建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近六成企业拥有院士工作站(或博士后工作站)。
“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专精特新企业已经成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展的有力支撑,是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工信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规划所创新部主任、广州分院副院长李耀华提出倡议,希望广大企业家们以“专精特新”为方向,聚焦主业、苦练内功、强化创新,把企业打造为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或“配套专家”。
记者在现场注意到,烟台黄渤海新区特色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正式成立,并成功聘用4位国家级专家为首批专家顾问,进一步助力新区特色产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企业提档升级。该创新中心由黄渤海新区管委搭台建设、调控管理,由国投科技创新有限公司烟台基地联合新区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发起设立,旨在打造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家及科技成果为载体、以服务政府和企业为宗旨的集成“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资源的综合科技服务平台。
相约黄渤海,携手向未来。“我们真诚希望各位专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认同烟台、加入烟台、热爱烟台、扎根烟台,在新一轮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大潮中,与烟台共谋发展良机、共享发展盛果。”烟台市有关领导表示。
近年来,烟台黄渤海新区各类创新载体日趋完善。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等科研院所和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等高校相继落户,“两区两廊六体系”引领作用不断强化,45家高端研发机构的人才集聚能力和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能力不断凸显。人才生态不断提能升级,全区人才资源总量突破20万,其中高层次人才达2万人,合作“诺奖”合作者、两院院士26人,引育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30人,自主培养省级人才82人。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倩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