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美,看不见也摸不着,要靠心灵去感受
来源:阿里山图书馆 编辑:阿鏜 2016-11-11 15:46:00
本文是我高度评价,奉为教本,并多次向音乐界朋友推荐的绝佳乐论,曾先后刊载于台湾《音乐日刊》、大陆《人民音乐》、《香港文艺》、台湾《省交乐讯》及美国环球弦乐爱好者协会的杂志《桥》。这里转为大陆通用的简化字,人名、曲名仍旧保留原稿中台湾通用的音译汉字。 ——鲍元恺
一、音乐,感情的语言,心灵的呼声也。其万能,不如文学;其有形,不若美术。然而,不借景而直接抒情,无形貌而神韵俱在,则为文学美术所不及;登峰造极作品的出现,也较文学美术为晚。
二、音乐之美,首在意境。意境之美,崇高第一,童真第二,高贵第三,奋发第四,深情第五,豪放第六,淡雅第七,悲凉第八,绚烂第九,空灵第十,欢娱第十一,哀伤第十二,粗犷第十三,异族情调第十四,描模自然第十五。
三、意境之美,必配以形式之美。形式之美,可意会而难以言传者有旋律之美和纯声音之美;虽难解但仍可分析者有精确之美、变化发展之美、和声对位之美、配声配器之美、曲式结构之美;此外,尚有外在形式体裁,如歌剧之美、交响乐之美,弦乐四重奏之美等。
四、意境与形式,犹如人之精神与身体,内涵与外貌,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相互成就。
五、音乐艺术的一大特点是抽象。听同一首乐曲,甲的感受是慈母哄儿,乙的联想是山明水秀,丙却说那是情人私语。正所谓“作者不必有此意,而读者未尝不可作如是想(缪钺“诗词散论”)”。绝对音乐、无标题音乐的好处高处,就在于给听众极大的感受与想像空间。
六、文学美术创作,均由作者一手完成。音乐创作,作曲者却只能完成一半,另一半要由唱奏者来完成。这真是天下作曲者的一大不幸与一大幸事。不幸者,要靠人、求人、等人,其苦有过于单思单恋;幸者,一旦遇到合意的“另一半”,其快乐或甚于小登科。
七、作曲家只给予作品骨肉,唱奏家才能赋予作品神韵生命。
八、久闻巴赫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之大名,先后买过当代两位最红的年青辈大提琴家之唱片来听。可是,一张是始终没听完一首便关机,另一张只是不觉讨厌而已。直至后来买到Fournier演奏的唱片,一听便被迷住,忍不住一听再听,前后听了不下数十次,还觉得听不够。这才知道,原来巴赫的作品有这样美!
九、Helen Keller 小姐有句名言:“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要靠心灵去感受。”音乐中的意境之美,就是最美丽的东西。可惜学院派的音乐教授和教科书,大都只讲道,以至令最好最美的东西逐渐失落,不为当代人所珍惜珍重。
十、祷告的声音,是最美的声音;祷告的音乐,是最美的音乐。舒伯特的“圣母颂”、普契尼的“为了爱情,为了艺术”、布鲁赫的“晚祷”,其动人心弦的力量,都不单是来自纯声音之美,而是同时来自圣洁的情感。
十一、拉威尔的“小丑的晨歌”一曲,听钢琴原作,不大听得出味道,听其管弦乐改编曲,则有如看光彩夺目的奇珍异宝展览,每一句,每一个音都充满夺人心魄的奇光异彩。有人用独奏乐器的语言写管弦乐曲,有人用管弦乐曲的语言写独奏曲,拉威尔无疑是后者。
十二、拉威尔的“波丽露”,固然是配器的典范之作,同时也是旋律、节奏的典范之作。如果没有那样一段色彩和节奏均变化多端,令人百听不厌、百听不明(如不是看着谱硬背,相信一般人听上一百次也无法准确地把谱记出来)的旋律,单凭在配器和声上变换花样,该曲不会如此精彩。
十三、理查.史特劳斯的作品,谱上复杂、音符很多,但效果常不大出得来。他喜用快速、短音、高音,跟华格纳正好相反。华氏喜用慢速、长音、低音。以招式的变化论,也许二人不分高下。如以招式的威力论,则华氏遥遥领先,非史氏可比。
十四、偶与书画家张弘、徐云叔谈及书画雅俗高低的缘由。张说“不自然的东西一定俗”。徐说“太容易做到的东西不会高”。合二人之说,则是“技艺高而出乎自然,等于高雅”。用此标准评乐,不也正适合么?
十五、听史特拉文斯基的“火鸟”和“春之祭”,深觉史氏真是不世出的奇才。难到极点,新到极点,效果好到极点的招式,在他手里使出来,就好像流水从高处向低处流一样自然、容易。对庸才如阿镗者来说,连模仿他,偷学他的东西,都极不容易呢!
十六、史氏的“火鸟”全曲原谱与组曲曲谱,在配器和记谱上都有不少不同之处。此事至少说明一点:史氏创作精益求精,一改再改,绝不轻易放过任何可以改得更合理、更完美之处。真是“那里有天才”之又一例证。
十七、对着总谱细听亨德尔的“弥赛亚”,完全服了。其音乐精神的向上,对位的巧妙,结构的精密,内涵的充实,素材的简炼,恐怕三百年后的今人,也没有一个能写得出来。难怪有人悲观地断定,时至今日,古典音乐在创作上已难有作为,能有作为的只有唱奏和欣赏。
十八、听巴赫的“马太受难乐”和“B小调弥撒曲”,觉得巴赫的音乐无疑比亨德尔的音乐更严谨、更复杂、更精妙,但旋律却不及亨的优美、活泼、雅俗共赏。也许,巴赫比亨德尔更神圣,亨德尔却比巴哈更易令人亲近。
十九、试模仿巴赫、亨德尔的赋格式合唱曲,自己来写几句,发现那是难似登天,不大好玩的事。其情形跟金庸在“侠客行”中描写那些功力不够的人,硬看极其高深的武功图谱,一个个变得昏头昏脑,以至倒下、发狂、发疯,颇有点类似。
二十、一般歌曲,是一段定江山——只要有一段写得精彩,整首歌就立得住。可是赋格曲,却是一句定江山——整首曲子,都是根据这一句衍生、发展、变化出来。如这一句立不住,整首曲子也就立不住了。如此说来,赋格曲固然在技巧上是登峰造极的形式,可是,“智”的成份往往多于“心”的成份,所以不容易为一般人所接受,以至逐渐式微。这种对格律的要求比我国的七言律诗还要严格的形式,只有在少数几位真正大师手里,才能成为心、智、情、理兼具的乐苑奇葩。
二十一、听贝多芬的所罗门弥撒曲,有点受不了那种神经质和粗暴。宗教合唱音乐,也许巴哈和亨德尔已到达顶峰,后来者已无人可跟他们在“正宗”、“正格”上相比。可是,“偏锋”、“变格”要与“正宗”、“正格”争一夕长短,谈何容易!
二十二、布拉姆兹的德国安魂曲,美到了极点。用这样美的音乐来悼念、陪伴死者,真是人类文明登峰造极的表现。比起中国传统追悼死者的恐怖气氛和凄厉哭声来,文明太多了。
二十三、常听到“流行歌曲与艺术歌曲的分别在那里”一类问题,甚至听到“艺术歌曲应向流行歌曲靠拢、学习”一类建议。其实,只要把常用来形容好的艺术歌曲之词语,如“崇高”、“高贵”、“深厚”、“震撼人心”等,与常用来形容好的流行歌曲之词语,如“够劲”、“好甜”、“有磁性”、“一听就会唱”等加以比较,便可明白二者之分别。至于二者是否应该和能够互相靠近、溶合,答案恐怕是否定的。人都有两面,一面是动物性的,如食、色、玩乐;另一面是精神性的,如宗教、文化、伦理。一万年后,二者还是会并存,决不会合二为一。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