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访《七子之歌》曲作者李海鹰
2019年12月20日,李海鹰打算同广州交响乐团的成员们一起在排练厅中度过。在举国欢庆澳门回归20周年之际,乐团将为7天后在广东省中山市举办的一场露天新年交响音乐会进行第一次排练,以此作为音乐家们的特殊庆祝与纪念。在27日即将举办的这场音乐会上,李海鹰除像以往一样任乐队指挥外,还将亲自为演出曲目中两首由他作曲的作品《弯弯的月亮》和《七子之歌》弹奏钢琴。
今年以来,这样的交响音乐会李海鹰已指挥过6场,不管是在昆明、贵阳、青岛还是在他的祖籍地、澳门历史上的归属地中山市(原香山县),每一场演奏中《七子之歌》作为重要的曲目都会掀起不一样的高潮。此前7月7日在中山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举办的那场音乐会中,现场的千名观众包括坐在观众席间的闻一多先生后人闻黎明与来自澳门培正小学合唱团的孩子们齐声合唱《七子之歌》,原本面向乐团的李海鹰转身朝向观众指挥,20年过去了,一首歌曲、一种情怀还能如此牵动人心,让所有人都深深为之感动。
四百年梦想中的母亲 我要回来
27号的演出将是李海鹰今年指挥的最后一场音乐会。其中最特别的是将奏响由澳门音乐产业协会推出新创歌曲《莲成一家》,歌曲由李海鹰任创作指导,由回归后于澳门本土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音乐人创作,现场演唱者之一、青年歌者彭永琛同时也是10年前为庆祝澳门回归10周年而拍的纪录片《澳门十年》主题曲的演唱者,而当年那首主题曲《盛世莲花》的作曲者也是李海鹰。“从《七子之歌》《盛世莲花》再到《莲成一家》,连起来就是一个长长的故事。”
那还是在1997年,身在广州的李海鹰通过电话接到了一份特殊的委约,即为中央电视台已拍摄制作了两年的12集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创作主题歌。写歌的时候还是夏天,举国上下尚沉浸在香港回归的喜悦气氛中,李海鹰手拿着央视音乐编辑武咪咪从北京发来的一份手抄的诗作传真,就开始了为迎接澳门回归的音乐创作。词作选用的是当时尚未收录进闻一多文集的组诗《七子之歌》中的第一首“澳门”,对“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的呼唤,在李海鹰的脑海中幻化成了海浪拍打巨石的波澜壮阔又继而变为了口中的声声吟唱。从诗作诞生的1925年那个旧时代的“悲愤绝望”到世纪之交中国人面向未来的笃定与自信,李海鹰用音乐中融入的新的情感与闻一多近一个世纪前创作的词作间形成了新的呼应与交融。很快,整个旋律一气呵成,接到任务的第二天歌曲即创作完成,随后通过电话唱给了节目组并当即拍板定稿,之后至入秋赴京录制音乐母带再至后来为纪录片全片追加主题配乐的创作,《七子之歌》的主旋律再未改动过一个音符。
呱嗒板踩在石板街上的声音
在广州、在香港、在澳门都是一样的
成为《七子之歌》的曲作者并非偶然。身为土生土长的广东本土音乐人,对澳门、香港这些过去在当地人口中的“省(广东)港澳地区”,李海鹰有着一份天然的感情与熟悉。上世纪40年代,出生于香港的李海鹰的父亲作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中的一员,曾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来定居广州。在李海鹰打小的认知中,香港、澳门,甚至台湾这些后来才知道都被闻一多写入《七子之歌》的“中国孩子”,在很多地方都是一样的。住在澳门的同胞和广州人一样,都讲“广东话”,都喝早茶、看粤剧,甚至连脚上穿的“呱嗒板”踩在石板街上的声音也是一样的。即使在两地隔绝的年代,李海鹰的身边也依然时有同学、后来是同事,因为亲戚、工作等缘故移民过去,在澳门上学、工作,也租房住,过着和广州人一样的生活,所以,“后来当我创作《七子之歌》时,脑海中响起的‘呱嗒板’呱嗒、呱嗒的声音,还有在澳门‘大三巴’牌坊前听到的钟声,都成为了我创作旋律时想象的素材和灵感”。
回忆起1986年第一次前往澳门时的印象,李海鹰说,“澳门的繁荣完全是回归以后的事情了。”上世纪80年代,作为中国最先改革开放的地区,“广州的欣欣向荣在观感上甚至要超过看起来相对沉寂的澳门”,作为“七子”中最后一个回到中国人手里的地区,彼时的澳门除赌场外,其他产业并不发达,“特别是音乐产业,几乎可以说没有”。1998年12月20日,随着澳门的即将回归和纪录片《澳门岁月》的正式开播,李海鹰跟许多观众一样,才第一次看到了最终完成版的《七子之歌》的MV,歌曲中蕴含的共通情感很快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而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日益强大的影响力,这支歌也开始在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传唱,其中最让李海鹰感到高兴的是,他为澳门同胞创作的歌曲得到了澳门人的衷心喜爱。2009年澳门回归10周年之际,李海鹰受澳门特区政府邀请,作为社会各界为澳门回归作出过突出贡献的人士之一前往澳门,接受了当时的特首崔世安的亲自颁奖表彰。因这支歌曲,许多澳门人也从此成为了李海鹰的朋友并向他表示感谢,“作为音乐创作者,能用歌曲抒发我们共通的感情并记录时代,是作曲家莫大的荣誉。”
一首歌唱出了无数中国人、华人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2009年的这次赴澳之行也让李海鹰看到了澳门的很多变化,“与1999年纪录片中的澳门相比,那时的澳门已很繁荣了,城市里盖起了很多新的大楼,有了许多新的变化。”1999年创作完《七子之歌》后,李海鹰作为中国流行音乐界最早的一批知名音乐人开始了自己的北上创作之路,尽管其间以影视音乐创作为主的同时尝试过各种类型的音乐创作,但自小就浸进血脉的广东地方的疍家渔歌,民间的音乐、戏曲,甚至是最早随着改革开放传入大陆的西方音乐、港台音乐等各种文化因子依然时时活跃在李海鹰的心中。“与广州一样,澳门的一个文化特点也是包容。”创作《澳门十年》主题曲时,信息交流的便利已大非昔日可比,创作之前李海鹰便已通过纪录片深入了解并回顾了回归10年来澳门方方面面的发展,“澳门在走向繁荣”,在乐曲的创作中,他既对《七子之歌》的前作主题作了一定延续,又赋予了新歌更多的豪情与奔放。《七子之歌》的故事还在继续,而澳门的故事也在吸引着更多的人去讲述。
2017年,在澳门回归20周年之前,李海鹰结束了近20年的北上之旅,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就任其流行音乐学院院长,主抓流行音乐的创作,作为院长他最想告诉学生的是,“歌曲创作不只是在创作一个动听的旋律,让歌曲能成为历史与时代的见证才是真正的流行。”他想在那里期待新的讲述者和新故事的发生,比如7天后将由粤港澳大湾区的年轻人们开始唱响的属于他们自己的新的音乐,又比如2007年那样难忘的小插曲,那一年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带着全民票选出的歌曲《东方之珠》《阿里山的姑娘》《七子之歌》一同成功登月,并于12月19日晚9时50分通过卫星专门向回归将满8周年的澳门及澳门同胞传回了《七子之歌》,以此送去了祖国人民的祝福。“遥望历史再重唱《七子之歌》,我感到那里面已承载了许多新的时代感情,其中既有风和日丽的民族自豪感,也有我们无数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和面向未来的美好期盼”。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