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2005年的春天,我在昆明出差,偶遇张千一先生。他眉清目秀,温文尔雅,谦逊低调,完全没有大作曲家的派头。听说他到云南采风,我礼节性地邀请他到沧源一访。他问我沧源怎么走。我说,从昆明乘飞机到临沧,再从临沧坐汽车一天,并且都是山路、泥巴路,很远。没想到,没过多长时间,我真的在沧源见到了他。他和佤乡群众交谈互动,一起喝水酒、吃手抓饭,一起唱歌跳舞,似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
我在沧源工作期间,张千一多次踏上佤山,走遍村村寨寨。他虔诚地拜当地的民间艺人为师,聆听佤族故事,请他们吹、拉、弹、唱,一一录音、拍照。那段时间,他正在构思创作交响组曲《云南随想》。多年后,我在北京欣赏张千一交响音乐会,听到了《佤山打歌》这一章,感慨万千。
雨崩村是一个在中国地图上很难找到的地方。2005年,张千一经过楚雄、大理、丽江、迪庆、德钦,一路北上,到达梅里雪山腹地雨崩村。10年后,我循着他的足迹也到了雨崩村,那是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藏族村庄。整整8个小时,我们骑一程马,走一段路,并且是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上爬行,那是对体力和毅力的考验。在那里,他写下了一首《香格里拉》:“想去梅里雪山吗?想看卡瓦格博吗?请跟我走吧!想听卓玛的歌吗?想喝苏里玛酒吗?请跟我走吧!我们一同寻找香格里拉……”
沧源有一首歌叫《想你》:“每天想你无数回,阿哥!想你我就掉眼泪,因为山高路遥远,因为水深要架桥,阿哥!”这正是对云南山川阻隔的地理环境的真实写照。张千一自1985年第一次踏上这片红土高原,至今已数十次到云南采风,云南的山山水水他都知晓,云南各少数民族他都熟悉,梅里雪山、玉龙雪山、布朗山、基诺山、佤山、澜沧江畔、怒江峡谷、金沙江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作为地道的云南人,其中很多地方我都没去过,这常常让我感到惭愧。
2006年冬天,在泸沽湖畔,在与彝族同胞彻夜狂欢之后,他写下了充满彝族风情的名篇《Ga You La》。“为什么你说我走错了路?难道是我无意中跟寻了你的脚步?为什么我会走错路?难道就是为了那支古老的歌?还是那些山寨的木屋?……”张千一抓住了彝族的一句谚语——“Ga You La”,直译出来就是“走错路”的意思,并以此而展开,妙语连珠,充满哲理。
2008年,我与张千一在云县漂流澜沧江。他对我说:“你会写诗,能不能试着写写歌词呢?”得到他的鼓励,我连夜完成了《依恋澜沧江》:“悄悄从我身边流过,来不及思考,来不及表白,留下你的声音,回荡在白云蓝天……”这是我和他的第一次合作。
2010年,我到北京出差,他对我说:“我们都对沧源有很深的感情,我们能不能为佤山写首歌呢?作为一个作曲家,如果不能为佤族写首歌,我心里不安呀!”离别时,我说:“咱们朋友之间,心不远路就不远,下次再相聚!”他突然大声说:“心不远路就不远,就用这句话写佤山的歌吧!歌名就叫‘爱在佤山’。”
后来,我们相聚腾冲,一起品读生活、思考人生。短短两年时间里,在心与心的碰撞之下,我们创作出《我在腾冲等着你》《天下和顺》《腾冲在我怀抱里》《在银杏树下》《相约腾冲》等20多首歌曲,每一首歌曲背后,都有一段难忘的故事。2011年初,他从北京发来一首歌曲小样,歌名叫“心不远路就不远”:“在银杏树下,我们歌唱自己。在梦寻高黎贡的意境中,我们领悟天下和顺的真谛。心不远路就不远,我在腾冲等着你!等着我等着你,心与心没有距离!……”这是他用我们创作的几首歌的歌名串起来的作品,情深义重,每次听,每次唱,都让人为之动容。
数十次到云南采风,张千一也经历了很多磨难,留下了不少“佳话”。在红河,手臂骨折。在德宏,得了肛瘘。据说,在卫生院看病的时候,医生用电火烤,到了县医院,医生用冰袋敷,在经历了冰火两重天之后,他坐着游泳圈回北京做手术去了。
2012年春节,他带着他的学生、他的小孩,带着两首佤族题材歌曲重回佤山,当地佤族群众用最古老的仪式载歌载舞,欢迎他们热爱的音乐家。他此行的目的是告诉他的学生和小孩:艺术源于生活。深入基层,扎根人民,融入社会,是从事音乐艺术创作的必行之路!他言传身教,教学生尊重少数民族风俗、听少数民族故事、欣赏少数民族音乐。他给他的学生和孩子上了一堂非常生动的现场教学课。
作为一名长期生活在北京的音乐家,唯有对人民、对音乐饱含真情,才能够那么多次深入云南、深入少数民族,写出那么多充满民族情感的优秀作品。张千一用脚走,用眼看,用心想,用情写。我由此想到,只要心向往之,就永远不会走错路,路途也不会遥远。
(作者:羽 翼)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