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由指挥家梵志登率领上海交响乐团,在大众熟知的“馄饨皮”(上交音乐厅的“昵称”),为听众带来了门德尔松和柴可夫斯基两位作曲家的作品。
门德尔松的《吕布拉斯》开场,作品受维克多-雨果的同名戏剧启发。“序”原指书的序言或是小说的序幕、序篇,音乐中则指歌剧开场前演奏的管弦乐曲。19世纪初,出现了一种专供音乐会演奏的序曲,它们既不是喜剧的开场音乐,也不是器乐作品的开始曲,而是一种独立的管弦乐作品,被称为“音乐会序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序曲及《赫布里底斯群岛》序曲,可谓这种体裁最早的典范之作了。此次的《吕布拉斯》序曲曾被指挥大师夏伊多次作为音乐会的开场曲。铜管小调齐奏一出现,就立刻吸引住了听众的听觉神经,两分钟的广板引子之后是“门式”独特的华丽、流畅风格,一直持续到作品结束。指挥家梵志登用7分钟执棒乐团演奏完了这部作品,与大多数指挥家的8分钟版本在速度上有了很大差异,作品中悲剧慢速的铜管齐奏,到结尾变成大调快速,其间的转变正好调动了听众的聆听欲望,在这种欲望的支配之下,我们满心期待由小提琴家周颖演奏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登场。
这部协奏曲与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四大小提琴协奏曲”。相比于其他三部协奏曲,它极具女性气质,高雅柔美,温婉多情,有时还流露着一点点感伤。小提琴家周颖正符合这部作品的气质,她自去年在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大赛中获奖后开始让人熟知,此次,她手中的瓜内里“耶稣”琴,让门德尔松变得无比甜美,尤其是第一乐章中副部主题部分,小提琴的G弦长音完全彰显了这把名琴的独特之处——连斯特拉迪瓦里都要稍逊一筹的G弦音色。而乐队在经历了上一部有如风暴般激烈的节奏后,一下子遭遇如此甜美,仿佛是依偎在小提琴的音色当中。明明在演奏编制上与开场序曲没有任何改变,但却奏出了室内乐般的感觉。乐队的声部处理极为细腻,并未让小提琴独占鳌头,而是有层次地突出主旋律,使得这种依偎感变得如此真切。这首协奏曲,可谓本场音乐会所奉献的最为出色的演绎。
下半场演出由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压轴。这部作品与他的《第四交响曲》《第六交响曲》并称为“命运交响曲”,作品中不断出现的命运主题在每个乐章敲击着人们的脑袋。柴可夫斯基在创作这部作品时,也许是受到年龄威胁,一种莫名的身心疲惫感总会袭来。因此,除了那个警戒式的命运主题外,我们还能听到诸如开头的悲叹命运主题,叹息般的第二乐章开头的中提琴旋律,以及有如夏日梦幻般的第三乐章谐谑曲。最终,则通过第四乐章走向凯旋。我们可以领悟到柴可夫斯基曾说的:“从完全听从命运,到对命运发生怀疑,最后通过斗争来克服悲惨的命运,从而达到胜利。”
迎来如此丰富却又充满深邃情感的老柴,转变可谓颇大。但是,指挥家梵志登的处理方式却非常明了,第一乐章恰似葬礼进行曲的主部与木管充满清新感的副部,两者的对比让音乐层次剔透明亮;第二乐章是戏剧性最为强烈的部分,其中的憧憬与伤感在再现部中彻底爆发,这种冲突牢牢地被梵志登抓住了,剧烈到要令人流泪的那些部分,似乎冲淡了听众对开头圆号破音的记忆;出人意料的则是乐团对第三乐章的演绎,除了圆舞曲的梦幻般气质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外,弦乐无穷动般的跑动再次证明了上海交响乐团足够跻身一流乐团的实力。让我感到舒爽的是,这一乐章中定音鼓的敲击,与前后无穷动的弦乐跑动之间的衔接可谓细腻又不突兀,这是我在卡厨和切利的版本中一直想要、却从未“品尝”到的片段,充分考验了定音鼓手的技巧及与团队的协作水平,以及指挥家梵志登灵敏的听觉。末乐章的演奏,首先是那种有点类似“疯狂”的速度,不由不让人联想起穆拉文斯基的现场版,初听会觉得有些不适,但欣赏完整曲后,我们终于能够理解到,梵志登的这种“疯狂”将老柴的斗争变得更为真实,从这种“疯狂”开始,他将命运的斗争推向黎明前的暴风雨,再到最后的凯旋歌唱,这样的演奏让人无比兴奋,就连鼓掌也变成了不经大脑的条件反射。
本场音乐会中,梵志登为上海交响乐团打造出了超一流的音色,这也证明了中国的交响乐团可以从优秀,进一步升华至更高的层次。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