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变成摇滚明星,有多难?

2019-03-24 10:16:00 来源: 解放日报 作者: 吴桐

  音乐剧《摇滚学校》昨晚在上海大剧院结束了一连29场的演出。这部作品由曾经创作《猫》《剧院魅影》的音乐剧大师安德鲁-劳埃德-韦伯操刀,2015年在百老汇首演,大获成功。

  此次在上海掀起风暴的是澳大利亚制作的版本,其中最让观众惊艳的,是17名澳大利亚小学生的表演。他们的年龄从8岁到13岁,在舞台上全都是真弹真唱。从小学生变成摇滚明星,有多难?

  像黏土一样充满可塑性

  一天放学回家,澳大利亚小男孩赞恩的爸爸递给他一张广告单,上面写着音乐剧《摇滚学校》招募演员的消息,让他兴奋地跳起来。“《摇滚学校》的电影,我看过几百次了。它涵盖了我喜欢的一切:吉他、表演、跳舞、唱歌。当时我就想,我一定要去参加试镜!”在上海大剧院的后台,赞恩对记者说。

  通过精心准备,赞恩顺利通过了考试,成为澳洲版《摇滚学校》里的吉他手扎克。和他一样通过试镜的,还有其他16名澳大利亚小学生。对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说,这是第一次参加专业的音乐剧演出,而来到上海,则是第一次参加海外巡演。

  华裔女孩萨曼莎和赞恩一样,今年都是12岁。不一样的是,在加入《摇滚学校》之前,萨曼莎并不喜欢摇滚乐。萨曼莎5岁学钢琴,前几年又学了小提琴,莫扎特和巴赫是她的偶像,而摇滚乐,对她来说太吵了。可如今,她爱上了贝斯,爱上了摇滚乐的自由。

  萨曼莎在《摇滚学校》里扮演贝斯手凯蒂。在《摇滚学校》之前,她已演过澳大利亚歌剧院《国王与我》中的小公主。在《摇滚学校》试镜时,她凭借良好的音乐素养,以及一段《绿野仙踪》中桃乐丝的独白打动了选角导演。这段独白,萨曼莎到现在还一字不落地记得。

  虽然这些孩子大多缺乏舞台经验,但他们的蜕变是一个自然而快速的过程。“年纪越小,越没有对舞台的恐惧,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多的自我意识。”《摇滚学校》制作人迪奥妮-巴特说,“我们要做的其实很简单,只是确保他们在排练和演出的过程中玩得开心就好了。如果喜欢,他们就会做,做得越多,就变得越好。他们就像黏土一样,充满可塑性。”

  台上炸裂,台下自律

  17个孩子每个都不一样,但每个人都多才多艺,而且都非常努力。他们炸裂的乐器演奏、极富感染力的唱功,让全场沸腾。迪奥妮-巴特每天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看着他们不断成长。“我觉得很快乐,我想这是工作对我的最好的回馈。”

  在《摇滚学校》剧组里,有一位驻团导演、一位驻团编舞以及一群音乐总监,他们每天的工作是帮助这些孩子们唱得更好、跳得更好、演得更好。此外,还有一位专门指导小演员的“摇滚导师”,让萨曼莎这样从小学习古典音乐的孩子爱上摇滚乐,在舞台上散发出“摇滚气质”。

  谁说摇滚就是反叛、堕落和破坏?即使成了摇滚明星,在舞台上个性张扬,这些孩子在幕后仍然恪守着小学生的“本分”。来中国巡演的途中,他们乖乖地上网课,按时完成家庭作业。按澳大利亚演出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巡演路上,每个孩子都要有一位家长陪同,还必须保证每天有3至5小时的学习时间,以免回学校之后跟不上进度。所以,他们的日程通常是上午上课,下午排演,晚上演出。有一位小学教师也一起随团巡演,辅导孩子们学习。他们还会自发组成学习小组,一起做作业。

  虽是第一次来上海,但赞恩只去了一次迪士尼,大部分时间都待在酒店和剧场里,不是在排练演戏,就是在学习。至于萨曼莎,她的祖父祖母、叔叔婶婶全都住在上海,但她也没有太多时间和家人在一起。“一有时间我就做作业,我非常喜欢学习!”萨曼莎真诚地说。

  “我几乎每天都能从这些年轻人身上学到新的东西。”迪奥妮-巴特说。在《摇滚学校》剧组里,大人们从来不把孩子称作“孩子”,而是叫他们“年轻人”。“他们总会告诉我很多我不知道的信息,他们讲的笑话总让我觉得很有趣。最重要的是,他们让我记得当一个孩子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他们提醒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我们失去了什么。”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