匏丝列列弦索新张
来源:音乐周报 编辑:兰维薇 2016-09-30 15:01:00
指挥张列的名字,对当今惯于从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却又转瞬即逝的人物速写甚至是自画像中获取信息的看客来说,想必不算熟稔。然而,对于乐团界、指挥界、专业音乐家、专业观察员和评论家而言,张列用近十年以来的业绩稳稳地坐定于大家心目中:中国广播电影交响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常任指挥及创作研究室作曲,广东民族乐团、河南民族乐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各大院团和院校的客座指挥、艺术指导……
面目清和,是张列与人相处的感觉;心有乾坤,是与他共过事后人们得出的普遍评价。在这个喧哗的时代,行事恰到好处,不露锋芒,是个性还是修为?才而不显,中庸深沉是不合时宜还是自主选择?笔者试从日常排练工作、与乐团的合作模式和终极艺术追求三个层次来深入解读指挥张列。
排练的智慧
张列在排练中始终遵循一个原则:不浪费大家的时间。加之他是一个相对沉默的人,所以排练时很少听到他说与工作无关的闲话,总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能用手势说明清楚的就不付诸于语言,客套问候更是能少则少。他的寡言并非不能说,而是不希望占用七八十人的时间来恭听自己的“弘论”。巴伦勃依姆曾说:指挥永远需要仰赖音乐家们,让其信服并愿意依照某种方式演奏,才能得以缔造指挥的自身诠释。正因为从未将自己看作凌驾于集体意志之上的高傲领袖,对于乐队队员,张列总是平等视之并信任他们,从不用高人一等的“调教”心态对待。“我将你看作与自己能力相当的工作伙伴”,这种平等心无声地感召来极大的信任,微妙地激励起演奏员的信心,令其于不知不觉中发挥了自己的潜能。
在河南民族乐团的一次专辑录音过程中,三弦演奏员的一句solo连录几次都过不了,张列一言不发,静静等待其自行调整。其他演奏员都忍不住了,纷纷回过头去叽叽喳喳地支招,却招来指挥一句严肃的制止:不要指导。众人瞬间哑然,凝固的空气却似乎反而有助于专注度的获得,待指挥再下拍,三弦一遍过。如果非要说张列有什么排练秘笈,想必是他冷静、专注的精神气质潜移默化了乐队队员,跟着他的手,大家就能踏实地演奏下去,不会担心出状况。
张列性格当中有个非常可贵的品质:和气。这让演奏员在他面前不会过分紧张,所以往往会有较好的发挥。河南民族乐团那次艰难的录音从早上一直持续到深夜十一点,人困马乏之际,眼看就要收工了,一段排鼓solo却鬼使神差地没进来。全团人的眼神刷地一下全戳向了打击乐声部,指挥手边的首席清楚地看到他布满红血丝的眼睛定格在了总谱上,所有人都在屏息等待他抬眼后的发作。少顷,岂料他嘿嘿一笑,向打击乐演奏员投去柔和的一瞥,只轻轻说了一声:再来。大家绷紧的神经顿时松了下来,打瞌睡的演奏员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之后一遍过。他的无言是最具包容度的信任,让人感觉到他的期待,自觉自愿地用更好的演奏来回应这份无声的鼓励。
助力乐团 相互成就
近十年来,国内各地民族乐团的发展方兴未艾,呈现出一派蓬勃之势。张列除了身兼广播系统两大中西乐团的常任指挥之外,更是将自己投身到火热的地方民族乐团的建设洪流中,曾于较长时间内在郑州、杭州、广州、西安四地同时执掌河南、浙江、广东、陕西广播电视民族乐团的艺术总监,还见缝插针地客席全国各地及港澳台的民族乐团和交响乐团,甚至如安慧里小学、北大民乐团、北京第十九中学“少年广播民族乐团”、河南大学民乐团、浙江大学民乐团、郑州四中民乐团等这些学生乐团也能时常见到他的身影,其工作量之大、接触乐团之众令人咋舌。张列却似乎从不挑拣乐团的水平与背景,无论是面对职业乐团,还是业余乐团、学生乐团甚至娃娃乐团,他都以同样的热情和敬业心来面对,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内给予其最大程度的帮助与提高。他将每一个乐团都珍视为自己事业的疆场,兢兢业业耕耘的同时,更是充分调动起各个乐团的人脉和资源,无论是演奏家、曲目还是乐器,一旦出现短缺,他总是能从兄弟乐团中获得最得力的支援。张列作为一系列乐团间深度、密集交流合作的核心人物,数支乐团之所以均愿意相互协调、密切配合他复杂的行程,互通有无地进行“扎堆”演出,除了体现出乐团与指挥间深深的相互信任,同时也传递出一个更重要的信号:多支实力相当的地方民乐团在不断的聚拢、交流、互助、合作,从乐团行政、乐手实力、作品水准、艺术风格等不同层面相互学习、启发,彼此间的深度合作与坦诚情谊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已逐渐形成较为广泛的业界影响,体现出了地方民族管弦乐团建设的现期成果。
如日中天之时的清醒
对作品,张列尊重作曲家每一个创作意图,即便自己也从事专业的创作和改编,在配器方面甚至更有经验,却对总谱总是毕恭毕敬,从不妄加增减,而是尽量调整乐队来弥补写作上的不足,遇到实在不得不调整乐谱的地方,定会征求作曲家的意见,态度慎之又慎。对独奏家,张列带领乐队丝丝入扣的配合,让人安心舒服,无论是《红楼梦》声乐组曲中吟咏式的韵律,还是京胡协奏曲、《春闺梦》的笛子solo中活泛敏捷的戏曲节奏,独奏家的伸缩、停走均能被他敏锐捕捉,实现乐团和独奏如影随形的熨贴和妥当。对乐团,张列基于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地缘人文特性的原则,尽可能地挖掘、拓展乐团更多面的艺术表现力,就如广东音乐的风格和岭南音乐的文化定位对于广东民族乐团来说就是其灵魂和符号,是永远不能丢掉的。作为艺术总监,他在尊重、保护乐团原生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再谨慎地将适于乐团发展的一切有利资源包括作品、客席指挥和演奏家引进来,通过深度频繁的交流合作,拓宽了乐团的适应性和艺术视野,也通过一团和气的迎来送往,扩大了乐团的业界影响,加深了同行间的感情。秉承这一艺术战略发展观,纵观他任总监的数支乐团,无论是河南、陕西还是浙江、广东,各自带有中原、江南、岭南、西北印迹显著的地缘文化特性,却并不以拥有同一个艺术总监而致艺术风格的重复与雷同,每支乐团恰恰是得益于张列清醒的人文觉知和清晰的艺术头脑,在几年之内逐渐确立起各自的文化方向,并且在他任总监之际,各团均以舞台创作精品交出了漂亮成绩单,如广东民族乐团的大型民族管弦乐套曲《丝路粤韵》、浙江民族乐团的大型民族管弦乐组曲《画境富春》、陕西广播电视民族乐团的民族管弦乐主题音乐会《丝路长安》以及河南民族乐团的琵琶协奏曲《汉字》。这四部原创作品均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从中反映出四个乐团对于自己的艺术定位,这恰是一个乐团的立身之本,也是发展之目标。
生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这一辈人,饱尝过青春期的贫乏与纯粹,也经历过壮年拼搏的赤诚和隐忍,时下家庭与事业平衡得当,上赡亲下养幼的繁琐也都逐渐归于平静,大多进入了功成名就的收获季节,其文化反哺的担当和家国情怀便成为其中有识之士当前的文化心态。与张列同龄的这一代人可谓是与中国民族管弦乐事业共同成长起来的,他们的青春期正值中国民族管弦乐事业的起步阶段,随着他们事业的上升,中国民族管弦乐也经历了从青涩到丰满的生命变化,而如今这个已趋人生巅峰的群体正见证着中国民族管弦乐的蓬勃和稳健。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