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故事不只在琴房与舞台

来源:音乐周报   编辑:詹湛   2016-09-14 14:34:00   作者:詹湛

  依照加拿大作家葛拉威尔一度风靡的“一万小时”理论,只要你投入足够的功夫与时间练习,就能在大多数领域达到高水准。是这样吗?之于技艺本身而言,也许对头,不过想要成为好的职业独奏家,一万小时的琴房时间恐怕还只是片面的锻炼——这是笔者阅读完伊莎贝拉-瓦格纳所著、黄炎宁翻译的新书《音乐神童加工厂》后的直观感受,她提出的诸多问题,之前国人可能尚未思忖过。

  正如大部分人所理解的那样,学琴者的家庭支持,不仅体现在学费方面,还有带领孩子参加各种活动,如音乐会、比赛和大师班的精力与开销,比同龄孩子更多的旅行准备。在这个意义上讲,不管在美国还是中国,学琴都是家庭的一项巨额投资。小提琴家列宾的例子就让人唏嘘:“我13岁获得的一把美丽的基特尔琴弓几乎让母亲花光了所有财产。”

  老师的决定性作用毋庸置疑,书里引用的小提琴界格言是:“老师通过学生拉琴。”这么一来,家长和老师间的冲突与协商就被推到了问题的首位,像相互质疑、或过于苛求的、混乱的合作关系,是无益于一心一意的、“独奏学生家庭”特定角色的进入的。将问题细化的话,琴艺授纳之后,从赛前、赛时与赛后的状态调整,人际网络力量的调动(如寻找赞助、借琴),到事业刚起步时该如何主动接触音乐会组织者,抑或在音乐界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定下发展策略,都是教师、家长与学生需要共同协调的事。此外还有一点至关重要:因为琴童的最佳发展多处在青春期,与学琴圈子内外保持交流,并产生基于“某一种集体归属感”(作者应不是指班级,而是指志同道合)的亲近互动,在心理转变期尤为关键。换句话说,弃绝了社交的苦练对年轻人的身心状态毕竟不利。他们一方面需要恰如其分地管理自身的“精英情结”(在独奏学生中情况较多),另一方面也得知道在必要的时候应当向谁求助。我们发觉在常规教育体系里,与同龄人相处或协作的能力,大多已融化到了每天大集体的“嘻嘻哈哈”、“打打闹闹”之中,可是琴童的圈子相对有限,家长与老师若完全放手不介入,怕也不是太妥当。

  书中还将一些在独奏学生成长过程中起到隐形但重要作用的人,命名为“次要行动者”(secondary actors)。首先,优秀伴奏者对小提琴独奏者的启发往往是极大的,可是按小时计的排练开销也不是一般的学生所能承受,若存在双方不计投入的态度,往往源自从发小就开始的合作;与乐队、指挥的配合演练同样宝贵,知名指挥家更少有主动抛来橄榄枝的情况;自然还有作曲家、录音师与音乐学者等“次要角色”。总之,一个好的独奏者的事业,真是多方助力的结果。这些以往容易忽视的命题,在这本《音乐神童加工厂》里皆被置于作者的显微镜之下,纵使有资历的音乐教育者对行业心知肚明,但这样一丝不苟的分析在如今国内的琴童话题类书籍间,可算得上是第一本了吧。

  我们不禁要问,这些貌似“一本正经”的总结,会是作者严肃过头的一孔之见吗?国内琴童的境遇会轻松些吗?记得作曲家瞿小松在2004年的自传《一路踉跄》里回忆说,他庆幸家里没人逼他坐在板凳前练琴,所以从小就玩耍得很快活:“我的音乐是生活给予的,那些粗糙的生命力,宽松、舒适的境界是在任何外国音乐中都找不着的。”另外,单论提琴类乐器,我曾在莱特(Craig Wright)与耶鲁学生的一次对话里读到,东方语系对声调的重视对弦乐学习极有帮助(在部分亚裔小提琴家间的调查发现他们中的64%有绝对音准)。然而,即便是拉琴天赋好上那么一丁点儿,上面提到“琴房”与“舞台”之外的因素却无丝毫减弱。在传承底子不厚、经济社会条件无法时时赞许的情况下,学琴孩子所面临的挑战比欧美只会更大,瞿小松所言的宽松境界怎可能荣幸得之?

  这几日恰逢斯特恩小提琴比赛在沪上火热进行(书里为赛场故事留出的篇幅着实不少),人们固然透过镜头看到了天才们的闪耀一面,却不太有机会了解他们有过怎样漫长而辛苦的历程,背后又站着几位含辛茹苦的家人。我最初见到书名中的“加工厂”,猜想多少有调侃的意思吧,不过读到第四章时,算是见到作者抒发出了“神童”们一路走来时的无奈与坚强:“要知道,不是每个习琴者都幸运地是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孩子。”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