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首席不止会拉琴
来源:音乐周报 编辑:孟绮 2016-09-14 14:25:00
小提琴家王晓明,现任苏黎世歌剧院首席。他作为斯特拉底瓦里四重奏一提琴,同时也是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客席首席、瑞士伯尔尼交响乐团客席首席、波尔多国家交响乐团客席首席、新加坡交响乐团客席首席。王晓明曾获得维也纳“史迪芬”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一名,莫扎特国际小提琴比赛特别奖,是卡拉扬国际基金会终身荣誉音乐家。
王晓明是山东人,但当你见到他,确实无法将他跟“山东大汉”划等号。王晓明的父亲是安徽人,母亲是河北人,他出生、成长在济南。他自己的解释是:“我比山东人更细腻。”
首席带着大家走
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成立之初,王晓明便与这个乐团一起成长。作为乐团的客席首席,王晓明每年都要回来6周左右的时间。坐在这个年轻的乐队里,王晓明觉得他出国的一个最直接的目的达到了——把国外吸收的养料源源不断输入国内。
现任苏黎世歌剧院首席的王晓明坦言,当首席在演奏SOLO的时候,他的压力和能力是大于独奏家的。“首席一般都具备独奏家的能力,但是首席必须要带着大家一起走,虽然是坐在乐队里,但必须达到站在台前的水平。”
苏黎世歌剧院每年平均250场演出,王晓明需要参与约80场。在这里,经常是白天排练一套剧目,晚上演出另一套剧目。2008年,26岁的王晓明通过三轮考试,从4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以评委全票通过成为这个乐团历史上最年轻的首席。王晓明在台上考试,几乎整个乐团都坐在台下聆听。由于第一年是试用期,王晓明面对审视、挑剔,如履薄冰。“第一年就迎来了全套指环。”王晓明坦言,第一年最难的是掌握与乐队队员沟通的火候。
作为歌剧院的首席,王晓明认为最难的是在指挥、乐队、演员之间找到平衡点。一本歌剧的谱子都在100页以上,强大的工作量实实在在考验着一个音乐家的抗压能力。
家是永远的港湾
由于太太是歌唱家,所以当王晓明成为苏黎世歌剧院首席后,太太从声乐的角度对他的帮助很大。“我在家听、走台听、演出听,我还会陪着太太去听声乐课。”王晓明认为夫妻二人的互帮互助是无法用言语描述的。
王晓明是个刻苦的人,有时晚上演出结束回到家还会练琴。他统计过,他每天至少拿琴十个小时。为什么还要练琴?这是王晓明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在如此大强度的工作量下,貌似确实没有练琴的时间和必要。但是在王晓明看来,夜深人静时,才能练出他满意的效果。
王晓明也是个会忙里偷闲的人,哪怕有半天时间,他都会带着家里人出去走走。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王晓明笑言他的第二职业是做饭,而且他喜欢做饭。“给两个孩子做一天三顿饭也是我的基本工作。我的最高纪录是15分钟做好两菜一汤。”
音乐没有对与错
王晓明的一双儿女目前都在学习小提琴,准确说是“玩”小提琴。同在苏黎世音乐学院任教的王晓明却从不干涉他们。他希望三岁半的女儿和两岁半的儿子享受“玩”音乐,像对待小汽车、洋娃娃的心态一样。王晓明从小就带着女儿欣赏芭蕾舞、歌剧,女儿很小就分得清爸爸今天出门是去排练还是演出。在王晓明看来,他只是希望孩子们去接触、去吸收,不需要看懂。
女儿即将迎来四岁生日,王晓明要在家给女儿举办一场音乐会。最近女儿在苦练生日歌,因为她要在音乐会上穿上漂亮的演出服,和爸爸一起奏响生日歌。
王晓明四岁学琴,只因父亲喜欢,学习小提琴是父亲年轻时的一个梦。从小喜欢莫扎特的他,小学二年级就看完了《莫扎特传》。于是他在维也纳上学期间,按照书中的介绍寻找莫扎特的足迹。
王晓明从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开始跟随徐律老师学琴,十年后出国。在王晓明看来,徐律是个好老师,除了教琴更教做人。自己成为老师后,王晓明认为教学一定要因人而异,“音乐没有对与错,只有好听与不好听。好老师的标准是学生离开老师一样也能进步。”
出国15年的王晓明,面对今天所取得的成就,他告诉记者:“我感激一切,尤其感激那些弯路和错路。”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