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北京”艺术节助推《又见国乐》走向世界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胡兆燕 2016-05-22 11:33:00
莲花琴、雁形排箫、五弦琵琶……这些尘封千年的乐器从敦煌壁画中走出,走上舞台,走向观众。乐器演奏家们打破常规,除演奏之外,间或用台词和肢体表演给观众呈现出极具梦幻感的画面。近日,第十六届“相约北京”艺术节邀请音乐会版《又见国乐》再次亮相北京国家大剧院音乐厅,赢得了全场观众的热情掌声与喝彩。
这台2015年由中央民族乐团联合著名导演王潮歌创作、乐团驻团作曲家姜莹作曲的大型民族乐剧,以一种全新的演出形式,立体化、多样化地展现出中国民族音乐与中华璀璨文明的独特魅力。
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席强认为,《又见国乐》不只是一台常规的音乐会,而是一次融合乐团创作理念、思想,站在符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高角度、新视野去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艺术创新,更是一次对中央民族乐团在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新成果的全面汇报。
民乐创新激发蓬勃生命力
作为2013年创作上演的《印象-国乐》的姊妹篇,《又见国乐》再次颠覆传统民乐演奏形式,它既有舞台剧的特点,包含一定的情节和故事,又和音乐会一样,有大乐队现场伴奏和高水平的独奏、合奏。《又见国乐》选取了《高山流水》、《梅花三弄》、《阳光三叠》、《丝绸之路》、《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十面埋伏》、《春节序曲》、《黄河》、《鸿雁》10首经典名曲,在尊重原曲内核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与再创作,通过全新的场景和故事编排,糅合了电影、戏剧、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依托纱幔投影舞美技术的运用,结合演奏家的台词及肢体语言,让耳熟能详的传统曲目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又见国乐》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国乐的感受,演奏员也是话剧演员,有台词、对白和吟诵,连原来背对观众的指挥也要转过身来讲演乐器和乐曲的故事。虽然是耳熟能详的老乐曲,但又有新的内容和触动。”中国对外演出公司副总经理秦文焕说。
竹琴金钱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罗大春表示,剧目推动了民族乐器的发展,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国乐,让更多的人欣赏到了经典的民族音乐。
《又见国乐》以崭新时尚的面貌惊艳亮相,用奇特的效果拉近了民乐与观众的距离。2015年7月起,《又见国乐》已经在全国10个城市进行巡回演出30多场,商业演出收入2200余万元。
去年岁末,在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承办的“相约北京”艺术节和对外文化交流品牌“中华风韵”的联合运作推广下,《又见国乐》在美国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歌剧院连演3场,受到美国主流观众和媒体的热捧。肯尼迪艺术中心副总裁米奇-贝拉评价,这是一台“不可思议”“具有震撼效果”的演出。今年正值“中拉文化交流年”,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再次启动“中华风韵”,将在下半年把《又见国乐》带到拉美诸国。届时,这将成为中拉文化交流的一大盛事。
席强表示,《又见国乐》这类有别于一般大乐队协奏的民乐表演新形式,正在被更多观众所接受,并开始激发国内民乐同行的创作灵感。“不仅演奏人员的精神面貌为之焕然一新,观众对民族音乐的审美也开始一步步回归。这让每个坚守在民族音乐领域的音乐人,都感到欣慰和自豪。”
业界评价《又见国乐》为中央民族乐团以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为基础的又一次大胆创新,让民族音乐产生了“更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新的生命力”。演出令“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发展、创新”的课题产生强烈的社会舆论效应。创新,为民乐注入了时代思想与理念,使其产生了新的魅力,获得了新的知音。
财政支持让民乐驶入良性发展“快车道”
《又见国乐》的创作和演出极大推动了民族音乐的普及与推广,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为民乐艺术推广做出了重大贡献,给常年处于不温不火甚至低迷状态的民乐演出市场打了一剂强心剂。
据了解,中央民族乐团近年来在深化内部机制改革进程中,不断调整结构、转变观念、适应市场,乐团建设和艺术创作生产驶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多年来推出了诸如《红妆国乐》、《艰难辉煌》、《美丽新疆》、《西藏春天》、《天涯共此时》、《泱泱国风》、《印象国乐》、《国风绕梁》、《仰欧桑》、《丝绸之路》等一大批品牌音乐会,获得观众广泛好评,并成为乐团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
据席强介绍,近年来,中央民族乐团把深化内部机制改革作为剧院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在坚持以创作、演出为中心的前提下,以改革发展为目标,不断用高雅的艺术作品引领市场、引导大众,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自2010年开始,中央民族乐团的中央财政补贴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在艺术创作和人才培养方面,所获扶持力度大幅度加强。每年近100部单曲体音乐作品以及六七部大型主题音乐会、六七个重点立项的项目背后,都有财政资金的保障与扶持。
据了解,在民族音乐人才的培养方面,中央民族乐团近几年做了大量工作,成效卓著,并已经逐渐将培养计划体系化、常态化。
中央民族乐团吸纳海内外优秀的年轻成员,让他们每年深入全国各地,并组建了广东、福建、西安、贵州、陕西5个民歌采风小组,重新采编创作。通过这种方式,让年轻艺术家们用新的理念深入传承民族音乐。此外,通过全年100多场演出,使这些年轻艺术家们得到锻炼和提高,打造中国最优秀的团队。
乐团致力于为优秀人才提供充分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助力其举办优秀演奏家独奏专场音乐会,如著名笛子演奏家王次恒,琵琶演奏家吴玉霞、赵聪、于源春,箜篌演奏家吴琳,二胡演奏家段超等分别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
“这几年,借助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和扶持工程、人才培养专项资金以及文化部艺术司人才培养扶持计划等项目,我们已经在国家最高艺术殿堂的舞台上,为青年演奏家量身定做专场音乐会,推出了一大批中青年艺术家。”席强说,这也是中央民族乐团人才培养的一个特点。在当代民乐作品较为匮乏的当下,中央民族乐团的青年演奏家却大都拥有团里为其量身打造的代表作品。“独奏家必须要有自己的代表作品,才有可能引领专业、引领时代。”席强表示。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