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热衷红色题材创作的“民歌篓子”

来源:中国艺术报   编辑:孟梦   2016-01-28 14:24:00   作者:孟梦

    ——记基层作者温何根

  “我的父辈生逢苏区时期,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生存与斗争,我从小就聆听父母讲述当年苏区的故事,可以说,那段历史永远温存在我的心中,我的红色基因是天然的。”温何根这样解释他热衷于红色题材创作的缘由。

  温何根1970年参加工作后就创作了歌词《红井水》:“红井水,甜又清,手捧清泉想亲人,喝上一口红井水,一股暖流涌上心……”这首歌经著名歌唱家葛军的演唱,唱遍大江南北。

  此后,温何根又先后创作了《飘蓬》《长征第一渡》《我爸爸是红军》《围屋女人》《奶妈》等24部红色题材作品。退休后还创作了《八子参军》《永远的歌谣》等大型红色戏剧作品。

  从苏区时期到三年游击战,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温何根的作品几乎囊括了赣南的整部红色历史。他倾力苏区红色题材40余年,各种著述达200余万字,先后出版理论著作3部、长篇报告文学8部、论文44篇,影视和舞台剧本30余部,获各种奖项30余次,大型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在全国21个省、市大剧院巡演100多场……

  “艺术必须从生活原型出发,来自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从生活中来,到艺术中去。”这是温何根一贯秉持的原则和信念。他在赣南歌舞团和赣州市群众艺术馆工作30余年,跋山涉水下乡采风,向民间山歌大王讨教,接触大量来自基层最鲜活的第一手素材,收集整理了5万多首兴国山歌,成为他创作的富矿和源泉。著名剧作家刘锦云赞叹他对民歌民谣的熟稔,称他为“民歌篓子”。

  从《飘蓬》的兴国县长冈乡女红军谢蓓兰,到《八子参军》的瑞金市沙洲坝下肖区七堡乡第三村农民杨荣显,在温何根的每一部作品中,都能体验到厚重的积累。比如《永远的歌谣》,以“苏区干部好作风”为主线,经典民歌《苏区干部好作风》贯穿全剧,讲述了苏区时期一名普通干部处处为民着想、替民办实事的故事,大量运用了哨妹子、牡丹调等赣南采茶戏曲牌,以及矮子步、单水袖、扇子花等赣南采茶戏特有的舞蹈动作,在舞台布景和人物造型等方面展现了浓郁的赣南地方特色和客家元素,是生活的积淀带来创作的丰沛。

  长期对红色题材的深入挖掘,对苏区精神的热情讴歌,使他的内心激荡着奋斗的豪情。构思《八子参军》时,一天凌晨3点,他忽然想到“十月怀胎”的情节,立即起身写作,生怕忘记。而“永远的歌谣”这一简短而又内涵丰富的剧名则是他无数次散步至儿童公园拜将台上时想到的。

  在《八子参军》和《永远的歌谣》剧本创作中,为了不被打扰,温何根让老伴留在深圳帮女儿带孩子,独自一人留在赣州搞创作,常常彻夜不眠,一日三餐简单将就,日常生活一切从简,这样“晨昏颠倒”加“神魂颠倒”的生活状态持续了三四个月。思路和灵感往往是一瞬间的事情,他一捕捉到就立马跑去书房伏案写作,一写就忘了灶台上煮着东西,直到烧焦味传到书房才赶紧去关火。在他家厨房里,至今堆着几个烧黑了的锅和烧破了的药罐。

  长期不规律的劳作,温何根的左腿长了恶性肿瘤。在《永远的歌谣》剧本创作阶段,因出现创作瓶颈,他辗转反侧连续两个晚上失眠,导致白血球骤降,直到突破瓶颈之后才得以安心入睡,白血球才恢复正常水平。老伴和女儿曾不止一次劝他歇歇,他却不愿意:“只要精力允许,条件合适,我要一直写下去。”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温何根的座右铭。温何根看到自己呕心沥血创作的艺术作品被搬上舞台,看到观众们纷纷拭泪起立、鼓掌叫好的时候,他决心不断超越自我,在文艺战线继续耕耘,奏响时代最强音。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