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白毛女》一唱七十年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吴晓东   2015-11-15 09:15:00   作者:吴晓东

  提要:歌剧《白毛女》作为中国新歌剧的“开山之作”,把西方歌剧艺术与中国革命历史题材有机融合,采用中国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了戏曲音乐及其表现手法,在歌剧中国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白毛女》的音乐都是从民间来的,有河北梆子的素材、《小白菜》民歌的素材,中间配乐部分还有秦腔,歌剧《白毛女》深深地接着地气,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民间的土壤。

  “时下文艺创作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等问题,文化部复排此剧,不仅是向经典致敬,更是为推进文艺繁荣拉开序幕。”著名作曲家赵季平说,“老版《白毛女》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后的首部歌剧,新版《白毛女》则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的产物,两次讲话指明了中国文艺发展的方向。《白毛女》在70年前开创的是一条康庄大道,是文艺工作者应该走的一条路,在这条路上,我们会走得越来越宽广。”

  70年前在延安和毛主席一起看《白毛女》,吉坛老人还是个7岁的孩子。70年后,当复排的新版《白毛女》回到延安首演,77岁的老人带着心脏里的9个支架专门从医院赶到剧院,为的就是寻找当年那段伴随了一生的记忆。“还是那个味儿啊,这旋律太熟悉了!”两个半小时的演出在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中落幕,老人紧紧地握住“白毛女”雷佳的手,泪水盈盈的眼睛里满是欣慰。

  11月6日晚,由文化部组织复排的大型歌剧《白毛女》在延安解放剧院启动全国巡演并进行了首场演出。当晚,延安下着小雨,现场近600个座位坐满了,连过道都挤满了人。《北风吹》《十里风雪》《扎红头绳》《我要活》《太阳出来了》这些经典选段拉近了70年的距离,“咱们的‘白毛女’又回来了!”延安观众说。

  发展民族歌剧,是对延安精神的一种传承

  70年前,民族原创歌剧的开山之作《白毛女》在延安诞生,成就了我国民族歌剧的经典。70年后,这部经典再续传奇。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今天,那首熟悉的《北风吹》被再次唱响,从表演到声腔,雷佳用清澈的嗓音为观众展现了17岁的喜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是人》一段,则通过咬字、润腔、气息、情感、身段,表现出优秀歌剧演员极为强大的控制力和爆发力。“演出细腻,水准高,状态好。”对于第四代“白毛女”取得的巨大突破,专程赶去延安观看首演的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如是说。一句“功夫不负有心人”,道出了舞台背后的艰辛付出。

  新版《白毛女》歌剧中喜儿的扮演者雷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团青年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新国风音乐”的倡导者与传播者。作为中国新生代民歌的领军人物,雷佳的演唱兼具民族、美声、戏曲之美,雄浑大气,灵秀逸韵,曾被格莱美奖评委会主席Joshua Cheek誉为“最中国的声音”。

  “对于学习声乐的年轻人来说,挑战歌剧经典《白毛女》的难度不是技术,而是和剧中人物的贴近、再贴近。”雷佳说。

  为了对人物形象塑造有更深刻的认识与体悟,在舞台上呈现出“不只是一群穿着旧式衣服的现代人”,2015年3月,剧组30余人赴“白毛女”原型地——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北冶乡河坊村实地深入生活,除了雷佳、侯克明、刘凤德等主创人员和演职人员外,还包括曾参演过《白毛女》的78岁的王起飞和63岁的王静。大家住在老乡家,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在老乡们手把手的指导下,雷佳学会了打柴、放羊、包饺子、做贴饼子、点卤水豆腐……切菜伤了手、饼子滑到了锅底、锄地磨出了水泡,再加上洗澡不便、上露天茅厕等,演员们对几十年前杨白劳、喜儿的困苦生活有了更加真实的感受。通过实地考察白毛女洞、奶奶庙、黄家大院,参观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西柏坡纪念馆以及白毛女陈列馆,演员们也对人物形象塑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体悟。

  70年过去了,《白毛女》这部诞生于延安的经典歌剧,形式、剧情经历了多次改编,仅主角“白毛女”的扮演者就经历了四代。从以王昆为代表的第一代“白毛女”、以郭兰英为代表的第二代“白毛女”,到以彭丽媛为代表的第三代“白毛女”,再到以雷佳为代表的第四代“白毛女”,这部红色经典歌剧凝聚了几代人的情感记忆,“薪火相传”的含义在这一次复排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为了传承民族艺术经典,第二代、第三代“白毛女”手把手地把戏传给雷佳——85岁高龄的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郭兰英老师应邀专程从广州来到北京,辅导排练长达20余天;曾因饰演“喜儿”荣获我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的彭丽媛教授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审看和指导剧目修改,并专门给主演上课,为他们排戏示范。《白毛女》作者、年逾九旬的贺敬之老先生,担纲顾问的解放军艺术学院原政委乔佩娟等老艺术家,都数次到现场观看《白毛女》内部合成排演并提出意见和建议。艺术家前辈们对民族艺术发自内心的热爱、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让雷佳感动。

  为让青年演员真切地体会角色,郭兰英老师一遍遍地给演员做示范。“记得有一次,郭兰英老师现场示范好几次如何向杨白劳‘下跪’,第二天膝盖伤病引发脚趾感染,她忍着钻心的疼痛挤出脓液,仍坚持每天到现场指导排练,在场的年轻人无不为之动容。”雷佳说,大家都拦着不让她再做示范动作了,可郭兰英老师说:“我不跪,孩子们就体会不深。哭爹要跪一次,黑虎堂、芦苇荡——还要跪两回呢!”果然,到了“芦苇荡”一场,郭老师脚伤还没好,就又开始示范“喜儿”如何在芦苇荡中匍匐前进,看得全场人都湿润了眼眶。为让青年演员真切地体会角色,喜儿哭爹一场,她撕心裂肺地表演示范一次,就能让全体在场的人落泪一次。

  “孩子,我们大半截都入土了,希望把民族歌剧中这些好的传统、好的东西留下来,你们尽管来学。这是老艺术家经常说的话。”在雷佳看来,接受前辈们的指导,其实是一种抢救性的继承。采访中,雷佳一直在强调传承:“传承优良的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歌剧,传承前辈对待艺术的态度。”除了自身刻苦的排练,正因为有了老艺术家们的指导,雷佳才渐入佳境,并越来越成为角色本身。

  启动此次《白毛女》全国巡演的延安解放剧院位于宝塔山下,这让雷佳觉得意义非凡。“对自己而言,葆有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发展民族歌剧,本身就是对延安精神的一种传承。”雷佳说。

  《白毛女》是在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中国第一部新歌剧,也是民族歌剧的里程碑。在赵季平看来,作为中国新歌剧的“开山之作”,它把西方歌剧艺术与中国革命历史题材有机融合,采用中国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了戏曲音乐及其表现手法,在歌剧中国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白毛女》的音乐都是从民间来的,有河北梆子的素材、《小白菜》民歌的素材,中间配乐部分还有秦腔,歌剧《白毛女》深深地接着地气,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民间的土壤。

  “时下文艺创作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等问题,文化部复排此剧,不仅是向经典致敬,更是为推进文艺繁荣拉开序幕。”赵季平说,“老版《白毛女》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后的首部歌剧,新版《白毛女》则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的产物,两次讲话指明了中国文艺发展的方向。《白毛女》70年前开创的是一条康庄大道,是文艺工作者应该走的一条路,在这条路上,我们会走得越来越宽广。”

  写群众,为群众写,写给群众看

  1945年4月28日,也就是中共七大召开的前一天,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的五幕歌剧《白毛女》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为大会做了献礼演出。首演成功后,接着又在延安城南新市场为群众演出,轰动延安城。演出最后一幕喜儿回到村里与乡亲团聚时,不少观众热泪盈眶,有的还拿出手绢抹眼泪。

  作为歌剧《白毛女》的第一批观众,吉坛老人记得,在杨家岭大礼堂的那场首场演出,观众席上坐着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毅等中央首长,那天他有幸和大人一起进剧院,“高兴坏了,不过小孩子那时还不太懂戏的内容,一心想看的是下巴上有痦子的毛主席。”吉坛还特别佩服“白毛女”那副好嗓子,清脆而嘹亮,在那个没有麦克风、扩音器的时代,靠清唱连续唱多场也听不出一点沙哑来。从杨家岭到枣园,从舞台到银幕,吉坛一路追着《白毛女》,到底看了多少遍都记不清了,直到后来成为延安电影院的美工,从事电影海报创作,一生都在用画笔描绘延安老电影的正能量。

  在那个年代,《白毛女》就是有着这样的魅力。

  “导演扒着幕缝儿看中央首长和各路来的军队,看他们的反应,好多人哭了,有人看见毛主席擦眼泪。”回忆当时新歌剧《白毛女》上演的场面,第一代“白毛女”王昆曾表示,不管怎么给这部戏荣誉,最重要的是它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观众。

  《白毛女》延安首演之后公演了30多场,场场爆满。作家丁玲曾这样描述看戏的场景:“每次演出都是满村空巷,扶老携幼……有的泪流满面,有的掩面呜咽,一团一团的怒火压在胸间。”在东北,锦州战役前,前线战士们看了《白毛女》后,“恰似在烈火上加泼一瓢油,使火焰烧得更为炽烈,到处响起一片‘要为喜儿报仇’的口号,飞来千万张请战杀敌的决心书。”最终,《白毛女》风潮席卷全国,有研究者称《白毛女》“唱出了一个新中国”。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