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永垂的音乐 不朽的罗浪

来源:音乐周报   编辑:陈雄   2015-07-29 15:36:00   作者:陈雄

  7月17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遗体告别室响起《哀乐》,这是为它的作者罗浪奏响。7月12日著名音乐家、指挥家罗浪突发心肌梗死不幸逝世,享年95岁。

  罗浪是开国大典的军乐队总领队和总指挥,曾为《解放军进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东方红》等歌曲改编和配乐。影响最广的作品是其1945年创作的《哀乐》。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去世举行葬礼时,都使用了这首曲子。60多年来,全国众多殡仪馆至今一直在使用《哀乐》为葬礼配乐。

  2009年9月12日,在北京昌平阅兵村中第一次见到罗浪,当时坐着轮椅视察阅兵的他精神矍铄,目光中闪烁着只有真正带过兵的人才会有的那种坚定、不容置疑的目光。通过简短对话,就不难判断出他是一位不摆架子的长者。于是,以拍摄指挥家、音乐家为主要摄影题材的记者冒昧地邀请罗浪能够在时隔60年后再次登台指挥千人军乐团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一年,他89岁。罗浪嘴里答了句“好”,随后就用双臂支撑着轮椅想要自己站起来。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团长的于海立即上前搀扶,同时做出妥善安排。

  台下整整齐齐肃立着三军军乐团及武警军乐团上千人,他们几乎都是在开国大典的纪录片中得到感动而投身军乐的。如今,能够在首任总指挥的麾下演奏由他亲自配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将是何等缘分?大家激动地齐刷刷鼓起掌来。

  指挥台是由镀金栏杆加金色缆绳围起来的一个半米高,约2平方米的高台,铺着红色地毯。台子正前方摆放着三台节拍器,这是严格到秒的音乐。千军万马将按照军乐团奏响的音乐节奏通过天安门广场,不得有丝毫差错。

  罗浪的轮椅被众人推下主席台,于海与军乐团政委将老人搀扶着,艰难地上了指挥台。罗浪不愧是一位职业军人,站稳后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正了正老式军帽,检查了一下其实早已系好的风纪扣。2009年9月12日11时21分16秒,罗浪在时隔60年后再次举起双臂,做出音乐起始动作,他最钟爱的铜管声部随之奏响“do mi sol sol la sol……”清脆响亮的音乐使得耄耋之年的罗浪精神备增,他松开搀扶着他的手,坚持独自站立着指挥。他的手势坚定,节奏准确,面对千人乐队,其四顾的眼神精准地控制着乐队的每一个声部。跪拜在指挥台下,采用仰拍手法纪录这一绝唱瞬间的记者,透过早已被泪水打湿的模糊的相机视窗,仿佛得见1949年的开国大典。在罗浪的身上,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一位职业军人应有的精神层面,同时还有对祖国的敬仰和爱戴。陈旧的草绿军装上虽然已经没有的那一颗红星和两面红旗,但又有谁敢说他不像军人?

  《国歌》奏罢,一瞬间,走下指挥台的罗浪如夺目的明星被千人围拢,无法前进。签名照相的人群把他团团围住,真可谓遮天蔽日——正午时分,记者必须使用闪光灯才能拍摄。

  此后,罗浪获得中国音乐家协会终身成就奖,记者再次与罗浪相见,一向简朴的他最想说的不再是指挥,而是作曲了。

  《哀乐》的创作是不得不说的话题。那是他根据北方一首民间吹打乐曲调改编而成的。源自流传于华北太行山北部地区的一支民间唢呐曲。1945年,时为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音乐队骨干成员的罗浪与张非、徐曙三人在根据地采风时,采访到一位绰号“喇叭转”的民间唢呐艺人,能同时吹奏数把唢呐,颇受当地群众欢迎,三个人就缠着他听了好几天。在“喇叭转”演奏的曲目中,“喇叭转”吹了个用于红白喜事、婉转凄切的曲子。快节拍吹奏显得热闹,用于婚事,慢节拍吹奏转为哀婉,用于丧事。罗浪等人闻听兴趣甚浓,记下乐谱。

  抗战期间,在晋察冀根据地追悼阵亡将士曾经先后用过四支曲子。一支为沿用苏联的《光荣牺牲》,一支为《献花曲》(国籍不详),一支为王莘创作的《追悼烈士之歌》,还有罗浪与魏巍合作谱写的组歌《狼牙山五壮士之歌》。那时候,没有公认的哀悼曲目,如《狼牙山五壮士之歌》就在1941年于易县召开的追悼大会上,当作典礼乐曲使用。

  1945年9月抗战胜利,晋察冀军区在张家口东山坡举行纪念抗战胜利大会,同时举行仪式祭奠抗战死难烈士。上级要求会上要演奏一支与气氛相应的曲子。音乐队领受任务后,同志们认为前面所提到的四支曲子“洋”味浓,决定创作一首有中国味的追悼乐曲。采访记录中“喇叭转”的那首唢呐曲的旋律被推出备选,由罗浪改编。

  从一个民间小曲改编成用于祭奠千千万万的烈士祭奠曲。罗浪备感重任压肩。脑海中显现出在张家口战役中的烈士死而不倒,仍保持着搏斗姿态的惨烈情境。他意识到哀乐不能仅仅有哀悼,还应缅怀、动情、催人奋进。

  他将原来较快的2/4拍改为舒缓的4/4拍,由最初的一段旋律改编为如今的三段式结构;采用短调和声,由原来的大齐奏,配器形成标准的大军乐队谱;尤其是在降e小调的基础上,在全曲最强音处采用转大调的艺术处理,凸显出精神上的升华。这在哀悼乐曲的编创中留下了开创性的一笔,开辟出一种“哀而不伤、悲而壮美”的崭新境界,使曲调在呜咽、恸哭后产生激昂和奋进。

  1976年是中国人民听到《哀乐》最多的年头。人们也从《哀乐》中振奋精神走出来,百万群众走向天安门,为粉碎“四人帮”起到了重大作用。从那年开始,全国的殡葬单位相继开始使用《哀乐》作为遗体告别、追悼会音乐。

  如今《哀乐》已经成为全国播放最多的乐曲,无论是什么地区、什么民族、什么信仰、什么年龄、什么性别、什么死因,他们都会由《哀乐》伴随,走完最后一程,这是多么大的功德。可又有几位知晓《哀乐》的作者是哪位?或许《哀乐》如同它的出处,来自民间无名氏,去自人民无名功德碑。

  时年恰好发生多起版权之争,当敏感的记者询问《哀乐》版权有没有注册时,罗浪淡然地说:“你是第一位谈及此事的人。在创作时我只想到了先烈、英雄,没有自己的利益。我们的军队是为人民服务的,怎么能要钱?”记者计算了一下,全国有1692家殡仪馆、三级甲等医院809家,每年全国平均死亡人数为890万人。除了遗体告别加追悼会2次使用外,即便按一次1元人民币收取《哀乐》版权费的话,罗浪也一定会成为当今最富有的作曲家。

  罗浪走了,他带走了我们的思念、带走了曾经的辉煌。但他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传奇,永垂的音乐。他所创作的《哀乐》在70年后为他奏响,罗浪的乐曲将按他的创作初衷,激励着我们继续奋斗。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