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李光羲:音乐不能盲目追求流行与新奇

来源:光明网   编辑:岳静林   2015-07-29 14:40:00   作者:岳静林

  音乐,因为极具欣赏与实践性,不仅优美动听,而且易于表达,自古以来是人们喜闻乐见又积极体验的一种文化形式。虽然时代变迁,音乐的形式也不断变幻,但它却能始终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深受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阶层的爱戴。那么什么

  样的音乐才算是好音乐?我们又应该怎样来看待当代中国乐坛?近日,中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李光羲做客光明网,就这些问题做了解读,并向我们讲述了他心中音乐的独特魅力。

  做自己喜欢的事儿的人最幸福

  从我25岁进入中央歌剧院,正式踏入演艺界,到现在已经整整六十年。目前依然出现在荧屏上,有人称我是“音乐老顽童”。要问我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我觉得应该有两条: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干你最喜欢的事儿。作为职业,只有你喜欢、感兴趣了,干起来才会有动力,什么都不畏惧;其次就是找一位和你情投意合的爱人,共度一生,因为在人生的道路上,夫妻组建起的完整家庭不仅仅是社会的基本细胞,能够延续生命,继承传统,更因为多了一位与您风雨同舟的爱人作为坚强后盾。

  我不是科班出身,没有专门学过唱歌与表演,但是吹个牛,从第一天登台表演,观众就热烈欢迎,不让下台,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是真的喜欢表演,从小感兴趣。小的时候别人总说这孩子真傻,看戏还在那里哭,看电影痴迷的简直就出不来,那都是假的!可是在我看来,那些形象就像种子一样早早就扎根在我心里。进入歌剧院之前,作为业余爱好者,我就开始积累了一些有关音乐与艺术的知识。那些看过的、接触过的形象,好人坏人、英雄豪杰、美男子、爱情故事等等都刻在脑子里。当我接受任务,要扮演某个角色时,我就回想与模仿印象里的那些经典形象。1956年我出演意大利经典之作《茶花女》,从彩排到公演,到招待总理与国宾的都是我。别人都问“你是哪国留学的?”“你是哪儿来的?”,其实都不是,就是业余爱好。那些18、19世纪外国的经典看多了,慢慢欣赏与琢磨就变成自己的积累了。后来我当了专业演员,学习了一些规范与要求,但是从心态上来讲,就是玩儿,就是要做高兴的事儿。直到现在,唱歌依旧是我人生中最得意的事儿。

  好的音乐作品是特定时代的缩影

  别人都说我是幸运与幸福的,唱的每一首歌都代表了一个时代,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每当听到别人这么评价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还有点用,这是一种无上的荣誉。但是这跟自己的追求也是有关系的,为什么偏偏就是我唱这些歌儿呢?如果不是我敏锐地关心国家大事,感觉这些歌曲反映了时代主题,而不去唱那些茶余酒后玩玩闹闹的歌,也成就不了今天的我。虽然我也唱了一些爱情与古典歌曲,但是还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具有时代感的歌曲最为人所知。

  其实,《祝酒歌》最开始是施光南写给我们剧院女中音歌唱家苏凤娟的。有一天,我们在一起排戏,她在那里就看着这首歌的歌片,问我觉得怎么样。我还没看完就激动了,说这首歌实在太好了,还跟她开玩笑说你不唱我唱。我当天晚上就给施光南写信,问他能不能按照我的小乐队给我写个配乐,他很快就给我回复并把作品送过来。拿到作品之后我就开始排练。结果审查的时候出了问题,领导给否了,说歌曲内容不好,倡导大家喝酒,歌词还那么多“嘞嘞嘞”,怪贫的,不让唱。可是不管他们怎么说,这歌给我的感染力太强烈了,欢快的节奏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辛福生活的赞美,所以虽然领导不同意演出,我还是不能自已。直到有一天,国务院发过来一封邀请,要招待国宾,要求歌剧院出一个节目。问我能不能唱一首欢快的歌曲,我一下就想到了《祝酒歌》,心想它的机会来了。可是乐队又不干了,因为领导没有批准,他们不敢擅自演奏。我就做工作,说这歌内容没问题,出了问题我负责。结果在大会堂一表演,大家掌声雷动,特别受欢迎。因为国家领导、外宾都这么喜欢,这歌就流传开来了。

  1997年,在美华侨邀请我参加为庆祝香港回归而举办的演唱会,我只唱了三首歌:《祝酒歌》、《松花江上》和《鼓浪屿之波》,现场观众都非常喜爱、非常感动。《祝酒歌》很适合香港回归时的气氛,是一首祝贺的歌曲;《松花江上》批判了日本帝国主义,凝聚了民族恨与民族情;《鼓浪屿之波》是沟通海峡两岸浓浓的深情。我想这些歌曲之所以在当时能引起那么大的共鸣,就是因为它们紧跟时代步伐,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

  盲目追求流行与新奇是对音乐的糟蹋

  时代在变,流行也在变。过去讲究绅士,而现在就流行穿破裤子、梳乱头发。反映在音乐上,就出现了一种无调性的音乐,可是这就是所谓的时尚。我个人觉得用不着赶这种时尚。可能因为我过去没有接受过专门的音乐学习,也爱较真儿。有一天我听说欧洲先锋派音乐的领军人物肖桐是我国著名作曲家肖淑娴老师的女儿,我就大胆地去拜访肖淑娴老师。那时候肖老师六七十岁,我四十多岁。我问她能不能欣赏一下肖桐的作品,她说可以啊,就给我放了盒带。可是半天了都没有旋律,我说开始了吗?她说你听着吧,正放着呢。我正纳闷儿呢,就突然传来“吱儿”一声类似手拨弄提琴的动静儿,一会儿又传来“砰”一声风拍打窗户的声音,过会儿又有在硬地板上推拉凳子的“呲啦”那种声音。就这种无规则的声音,一声接着一声。我又问肖老师,开始了吗?她说你听的这些就是啊!我说我不懂,您给我讲一讲。她说他们的音乐就是反应社会的一种物象。我听到的那首歌,就是她女儿想她的时候手无意触碰了一下提琴,正好风也在吹打着窗户,都是她想念肖老师的时候感觉到一种印象。我问他们的音乐都在哪里演出,肖老师说他们不公演,这都是理论上的一种东西。

  去年又有一场民族乐团的民乐演出,指挥还没开始呢,就听见“啪”一声放炮竹的声音。因为在剧场里面,声音非常大,大家都吓了一跳。回头一看,还真是在观众席后面放小炮呢。大家刚回过神儿来,又听见左右“啪啪”两声炮响,一共三声。这就是他们的音乐。我觉得偶尔让大家了解有这么一种音乐形式就行,但是大张旗鼓地跟风乱来,就是对音乐的糟蹋。

  文化可以多元发展,但是一定要继承传统、尊重经典

  面对现在我们中国乐坛各种各样的流行风格,一夜蹿红的潮歌神曲,还有炙手可热的明星偶像,我有很多困惑。有一次在座谈会上,我就问为什么我们唱歌的时候就要求字正腔圆,要求语言清晰,而现在的歌星唱歌以唱不清楚为时尚。这些歌星一年收入动辄上千万,这是怎么回事?当时没有一个人能回答我。现在的情况是越不清楚越值钱,越不懂越起哄。可是反观外国的那些大歌星,歌唱不仅语言清楚,而且极具个人特色,成为众多音乐爱好者竞相效仿的样板。为什么一到中国就变种了呢?我现在听什么歌都听不懂,不知道他们唱的什么词。

  后来我看了一篇现代派音乐理论家写的文章,大意是说他们搞的就是颠覆传统的审美观。可是传统是什么?传统是经典,不仅因为在当时深受好评,更因为他们具有生命力,能够很好地传唱。这些经典凝聚了众多音乐家的心血,现在却要把他们颠覆了,结果经典变成了废物。在这个基础上去审美,怎么会不出现问题呢?他们不是按照科学发展观来创造价值的。虽然现在国家政策宽松,鼓励文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是拿这种东西来滋养人民精神是不行的。有很多老百姓都跟我反映,现在的流行音乐他们听不懂,我就开玩笑说,不仅你们听不懂,我也听不懂啊。现在的歌星在舞台上惯用一口港台腔吆喝“掌声在哪里”,在舞台上撒欢。一场演出下来,不仅他们大汗淋漓,连观众也累得够呛,我觉得有些莫名其妙。

  针对现在社会上光怪陆离的文化现象,我觉得我们应该允许多种文化表现形式的存在。文化没有国界,大家相互沟通交流,各抒己见,互相交锋。但是一个社会主导的价值观是不能改变的。只有与时代紧密相连,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作品才是好作品,才能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发挥文化应有的作用。

  (光明网实习记者 岳静林整理)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