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马兰:为音乐剧注入民族元素

来源:天津日报   编辑:乐音   2015-06-17 16:20:00   作者:乐音

  马兰,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1984年首次参加央视春晚,开始为全国观众所熟悉。曾多次获得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金鹰奖、飞天奖等奖项,并于2008年获美国纽约市文化局、林肯表演艺术中心和美华协会颁发的“亚洲最杰出艺术家终身成就奖”。现任职上海戏剧学院戏曲音乐剧专业教师,致力于音乐剧与中国传统戏曲的嫁接改良和中国音乐剧人才的培养。

  印象:将舞台上的光彩带给更多人

  2012年12月,上海戏剧学院09级戏曲音乐剧班毕业大戏、百老汇经典音乐剧《理发师陶德》在上海戏剧学院剧院公演。从美国百老汇归来的王洛勇和马兰联手培养了4年的这一批学员,为观众呈现了精彩的音乐剧演出。演出之前的排练现场,人头攒动中一下子就发现了马兰。她身着一袭黑衣黑裙,身段依然曼妙婀娜,举手投足间带着一分优雅,半分俏皮,光彩依然。

  对马兰的采访在上海戏剧学院的“余秋雨大师工作室”进行。余秋雨平时很少到校,反而是马兰这几年常常来学校教课,这里便成了她办公和处理事务的地方。工作室是一幢欧式二层小楼,几十平方米的会客室,迎面摆放着一架钢琴,两侧的书架,一端展示了中外出版社出版的余秋雨作品,另一端摆放的则是余秋雨作品的盗版书。马兰说,每次他们外出旅行,看到有余秋雨作品的盗版书都会收集回来,“版权官司没法打、打不胜打。”她说笑道,“就当是为文化传播布道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马兰舞台演出最密集的时期。主演黄梅戏《女驸马》一炮走红之后,她又出演了《风尘女画家》《无事生非》《红楼梦》等多部新编剧。在舞台上,她把传统戏曲和现代精神结合得恰到好处,既保持了黄梅戏本身的清新质朴,又使这种源于民间的舞台艺术变得典雅、大气,拥有了更宽广的空间。那时候,戏剧大师曹禺在看过马兰的表演后评价说:“马兰,你在舞台上很亮!”马兰,她是用自己的人生积累和全部的生命能量,来展现剧中人物的光彩,她在台上,就有了一种摄人心魄的亮度。

  说到当年与余秋雨相识,源自于马兰敬重的一位老师送给她一本余秋雨的专著《艺术创造工程》。共同的艺术追求、同步的思想在他们之间架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多年来,夫妻二人夫唱妇随,余秋雨在戏剧创作领域进行了深度探索和尝试,马兰也将余秋雨的戏剧观念在舞台上做了精彩的表达。

  两人第一次合作,是1992年的《红楼梦》,1999年再次合作,由余秋雨策划、编剧,马兰主演的大型黄梅戏《秋千架》,融汇了大雅与大俗,充满童话色彩的作品吸纳了民歌、西洋乐、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的元素,现在回过头来看,这部黄梅戏在当时的确是一次非常具有超前意识的艺术创作。2008年,马兰和余秋雨再度为观众带来了大型音乐剧《长河》。这部音乐剧还特别邀请了香港导演关锦鹏、音乐人鲍比达、设计师张叔平等多位华人艺术大家共同创作。如果说《秋千架》奠定了马兰跨界舞台剧的发展方向,那么《长河》之后,马兰已经形成了性格鲜明、成熟的艺术观。上海戏剧学院以此剧为契机,尝试开办戏曲音乐剧专业,并邀请马兰负责组织教学,探索中国戏曲和西方音乐剧嫁接的方式,同时也要培养出年轻一代的中国音乐剧演员。

  最近几年,低调淡出公众视线的马兰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教育上。她带的这一批学生,经过近4年时间的专业学习与舞台实践,已基本具备了戏曲、音乐剧综合表演的能力。她说,这次排演的毕业大戏《理发师陶德》是西方音乐剧的经典,2013年上半年这些学员还要再排一出原创音乐剧,以东方的形式诠释中国古典唯美的故事。她要求自己的学生毕业以后具备两种演出能力,中国故事也能演,外国故事也能演。她说:“因为我们觉得,在中国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演出公司想要做中国故事的舞台演出,演员如果仅仅会用英文唱音乐剧,光是爵士啊,踢踏舞啊,肯定是不够用,势必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时候要加入原创的、本土的元素。而要想做好这些事,一定要有一双明白的眼睛,要有一颗冷静的、不浮躁的心,才会知道你做的东西是对的还是错的。”

  激活古典戏曲里的现代元素

  记者:您当初为什么会想到做这样一个戏曲音乐剧专业?

  马兰:以前上海戏剧学院音乐剧班一直是以西方音乐剧为培养方向,以这种方式的演出能力来考量学生的专业。从学校来讲,希望做中国本土的音乐剧,这一点和我不谋而合。09级戏曲音乐剧的这一拨学生是第一届,要毕业了,马上要招第二届。对我来讲,我是做戏曲的,我认为戏曲本身有很多很多好的资源,我们身在其中就像挖宝一样,很多东西是能够和西方音乐剧碰撞激活的。因为很多人也说,其实戏曲就是中国音乐剧,是可以这么解释的,但问题是戏曲观众现在越来越少,作为第一线的演员,我也认为戏曲创作确实显露出了一些问题。我们必须设法能够站在现代和国际的角度,从戏曲里面选择现代人喜欢的元素,把这些东西拿过来,跟西方的音乐剧嫁接,在舞台展现新鲜的生命力。

  记者:戏曲和音乐剧具体的嫁接方式是什么?

  马兰:应该会有很多种方式,目前我们在一点点试着做。西方音乐剧有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地方,它自由的表达方式、艺术手法、生命活力等等。可看性也强,特别是时代感和时尚感。如果能够把戏曲好的东西加进来的话,对戏曲也会是很好的帮助。我们试验过用中国戏曲里一个唱段,把它的节奏状态和发声稍做改变,结果出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音乐风貌,非常有趣。在接下来的原创音乐剧里我们将会有更多的表达。

  记者:您做戏曲音乐剧考虑过市场吗?

  马兰:我们做过社会调查,问认识不认识的各种年龄层、各种职业的人,得到的结论绝大多数都是不愿意主动去看戏。如果有两场演出让他选,其中一场是戏曲,一场是其他,选择其他的人很多。所以这样来讲我们必须要面对现实。不论你的演出样式是什么,你一定要美,好看、好听,要打动人心,现在打开电视看到的戏曲,总觉得有不少问题值得思考。我努力做好自己吧。

  记者:我也觉得音乐剧的舞台表现形式比话剧更丰富,更能吸引人。

  马兰:其实现在的话剧也不是一味地在说话了,我们看到好多话剧都加了大量音乐、歌唱、舞蹈的内容,但是它主要还是以语言魅力来吸引观众。音乐剧呢,如果我们多看,就会发现音乐剧其实是个无所不能的筐。什么都能往里面扔,所以它的自由度和多元性就很强。我本人是很喜欢这个样式。我相信如果我们坚持做一些中国年轻人喜欢的、有现代节奏感、能够和他们产生情感共鸣的舞台戏剧,这样的演出一定还是有市场的。

  记者:这种东西方艺术的嫁接,是否会破坏中国戏曲的原生态?

  马兰:首先来说,在中国戏曲中京昆的套路非常严谨,假使融入西方的东西肯定会有隔阂感。京昆可以更加提纯,在视觉、声腔、服装造型美的层面上往更精致、更高级的路上推进。如果搞原创音乐剧,我可能要选择大众都能接受的方式。不仅仅是黄梅戏,将来有可能的话我希望秦腔、梆子、越剧,包括花鼓戏,豫剧都可以加入进来,会更好玩,可能性更多了。中国原创音乐剧加入戏曲元素,这个探索是大有前途的,但是需要一批人潜心地慢慢去做。黄佐临老先生也说过,希望在中国的土地上能生长出属于我们本土文化的音乐剧,我觉得他的这个想法跟我们的追求是一致的,我们想试一试。

  黄梅戏是戏曲里的音乐剧

  记者:如果让您给黄梅戏下一个定义,您会怎么说?

  马兰:由于唱腔的美丽产生了全国影响的地方戏曲,黄梅戏是大众艺术,它从乡野起家,音乐优美、清新,容易被人接受;表演也很通俗,追求与大众产生情感共鸣。它和京剧、昆曲不一样,京昆已经是泰山北斗了。京昆有行当划分,从声音到造型、服装等都有相当精致的系统分类,黄梅戏没有,这看似它的缺失,但在现代就变成了它的优点,让它似乎有嫁接的各种可能。作为地方剧种它的形式比较松软,没有那么严格的体系,倒是更能演人间烟火故事。模仿京昆传统套路对于它来说并没任何意义,只会越走越僵越走越窄。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