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一课一歌”怎么破?
来源:音乐周报 编辑:陈茴茴 2015-06-14 10:52:00
5月5日,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童心剧场,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中心主办的全国音乐教学现场会活动中,笔者充当了一回“小学生”,连上三堂音乐观摩课。三堂课下来,改变了笔者过去对于音乐课的固有印象,首次深刻了解到教育研究者及一线教师共同为打破音乐课“一课一歌”现象所做的前沿教学研究和改革。
从观摩课开始改变
此次活动的主要内容首先是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研究中心许洪帅博士牵头所做的顺序性教育研究展现,三堂音乐观摩课由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王春蕊老师、杨颂老师以及许洪帅博士分别授课,他们选取的年级课程依次是二年级、五年级、一年级。
王春蕊老师用一曲《草原上》的曲子,让孩子们学习了谱子、分声部演唱,并通过“合头换尾”的方式,拓展了孩子们对乐谱的识别度,从而延伸出《赛马》、《嘎达梅林》等曲目的学习。杨颂老师以沉稳渐进的授课风格为大家带来了一堂五年级的合唱课,相比王春蕊老师主导性较强的特点,杨颂老师更多体现出了“孩子是课堂主角”的教学思路,在《送别》、《保尔的母鸡》、《小鸟啊小鸟》等合唱歌曲的循序导入后,让孩子们在熟悉和弦、节奏、合唱循环换气基础上,学会如何“唱会又唱好”。最后出场的许洪帅博士带给现场观摩听课的教师们一个大惊喜:只见许博士拉着孩子们的小手“排排队”走进课堂,边走边唱《拉小手》,之后带领孩子们以拍手、拍膝盖的方式打节奏,引出了另外两首曲目的学习,同时进行了简单的识谱练习。随着勃拉姆斯《降A大调华尔兹》的优美旋律,许博士带领孩子们在音乐中一同舞动,吸引住了一年级小朋友很难集中的注意力。
首都师范大学王安国教授在听完课后点评说,他非常欣喜看到这样的“课改”,而且看到三堂观摩课与一般全国观摩课不一样的地方——改变了老师不停发问“你说说……”的方式,更重要的是看到了音乐课不再只是学一首歌的可喜改变。
“一课一歌”的前因后果
观摩课之后,许洪帅博士以自己7年研究的课题《顺序性音乐教学——基于学生艺术素养的小学音乐教学方式改进与创新》为引子,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线教师做了直接交流与探讨。在7年时间里,他通过三次实地调查发现,国内音乐课堂上普遍存在“每课教会一首歌/乐曲”的现象。这种现象造成大多数地方的孩子们只会演唱一些课本上教授的歌曲,而没有具备相应的音乐能力,经常出现一段时间之后歌曲就忘记或是换了谱子就不会演唱的情况,孩子们在音乐反应、音乐表现、音乐创作方面的能力都较低。为此,许博士认为,“一课一歌”使得小学、初中的音乐课程教学不完整,具体表现在读写、创作、演奏教学内容的普遍缺乏。“一课一歌”的产生,很大原因在于音乐教学的孤立性、断裂性,课程之间没有复习,这节课教的内容下节课不重复,形成了“下课就丢”的现象。
顺序教学,为我所用
在以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作为课程改革实验基地、进行7年的教学实验改革之后,许博士提出了“顺序性教学”改变“一课一歌”的教学改革方式,即在使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改变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根据每个班孩子的实际水平、掌握音乐技能的基础,选择需要、适合的教学内容,为我所用。这个选择的过程是可以跨越年级界限的,比如,前面杨颂老师上五年级合唱课用到的曲目,会复习追溯到一年级、二年级学过的简单合唱曲目,给孩子们建立一个和弦的连续性。三节观摩课中有一个共同特点:曲目量很大,注重歌曲间的相互联系。王安国教授在点评中提到,有效音乐教育的核心,就是要解决孩子们“音调感、音高感”的问题。王教授在很多地方调研发现,很多孩子在音乐课学会了唱歌,但音高完全是不对的,这说明“一课一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孩子们“音高感、音调感”的问题。为此,许博士将“顺序性教学”的课改研究总结为转方式、调结构,在遵循孩子学习规律基础上进行发展创新的一种音乐教学模式,并希望以此能突破并改变音乐课“一课一歌”的现状。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