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糟蹋了艺术?
来源:音乐周报 编辑:陆倍文 2015-06-14 09:54:00
有一个流行的段子,说是有好事者做了一个实验,在纽约地铁站安排一名小提琴家卖艺,看看有没有人慧眼识珠。结果可想而知,自然是无人问津,于是此人得出结论:这位卡内基音乐厅里面要五百美元才能听到的小提琴家在地铁站里免费为公众拉琴,如此的便宜居然没人来占,现在的人真是太没艺术眼光了!
本来就是个段子也罢,居然还弄得人人自危,之后每每遇到地铁站里面有拉二胡卖艺的(不知为什么,上海地铁站卖艺的以拉二胡为主),走过路过,总怕是要错过什么,万一人家又做实验呢?搞不好是阿炳的传人呢,这要是错过了岂不是要终身遗憾。于是停下来仔细听,认真听,终于发现二胡的声音其实来自它后面的音箱……还是赶地铁去吧,我又不是伯乐,千里马的死活与我无关,但是上班迟到被老板抓住就与我有关了。
很多人把艺术当作一个客观存在,独立于人之外的一样宝物,就是说无论有没有被人感觉到,这个宝物的价值就在那里,“不增不减”。殊不知,艺术作品与欣赏艺术的眼界是分不开的。好的艺术作品,还需要欣赏得了艺术的眼光,艺术作品才真正发生。所谓“西湖十景”,一幅幅动人的景色,其实都是人用艺术的眼光去发现的。贝多芬的交响曲,拿去给原始部落听,他们会陷入从未有过的巨大恐惧。就算是贝多芬本人,若是在不适合的状态下听到好的音乐(比如尿急的时候),恐怕也不会有真正的艺术享受吧?更别说在匆匆忙忙挤地铁的时候,还能好好欣赏巴赫的小提琴作品了。
其实艺术本质上就是另一种交流形式,与语言有很多相似之处。到什么场合说什么话,不同的音乐也是与不同的场合相配的。我曾经参加过一次新年联欢会,应邀表演钢琴独奏:肖邦《夜曲》。可演出当晚我发现这个曲子根本不适合在这个场合弹,可没法改,只能硬着头皮弹完。这大概是我最失败的演出了,在如此吵吵闹闹的场合,根本没有人好好听这样一首安静的曲子,我在演奏的时候完全感觉不到任何交流。第二次我有了经验,选了一首热热闹闹的曲子,于是演出效果好了很多。第三次,我又做了改进,不弹琴了,唱了一首流行歌曲,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注意,我并不是完全地刻意迎合,而是在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
所以艺术表演与场合是密不可分的,通常一场美妙的音乐会是这样的:我们提前几个星期就订好了音乐会门票,演出当天衣着体面地去音乐厅,艺术家在雷鸣般的掌声中登上舞台,然后一片鸦雀无声中,巴赫的旋律从小提琴中缓缓流出——这将是一个多么美妙的夜晚啊。在音乐奏起之前你所做的一切,就像一个仪式,这个仪式能让你达到一种全身心拥抱艺术的状态。否则,就不要怪听众没品位,明明是你糟蹋了艺术。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