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寻找民族音乐改革的未来

来源:中国网   编辑:光潜   2015-05-20 15:44:00   作者:光潜

  诗史上一直有民歌的席位;声乐史也是如此。中国的音乐史有人把“风”归于音乐,理由是因为《诗经》里的“风、雅、颂”各篇原来都是可以“配乐而歌之”的。但是,现如今留下来的都没有见到曲谱,只有歌词;单是“歌词”是不能称为“音乐”的,这也是近现代对音乐的共识(没有词称为“乐”,有曲有词称为“歌”),所以,我以为还是把《诗经》的“风”归于诗(民歌)的范畴比较顺理成章。音乐史把“风”归于音乐,古已有之,也只好听悉尊便了。

  “风”也称“国风”,诗经中的“风”是指《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计有诗一百六十篇。“大小雅”是属于上层社会的,故称“雅”;同时也是区别于民间底层的“风”的。“颂”(周-鲁-商)则是属于官方搞形式,走过场的祭祀之乐;因此,就思想性艺术性而言,“风”都是最高的。“风”因为来自于社会底层,故歌颂很少;多是对生活、劳作、爱情的感受与表述,自然也有部分对统治者的批评、讽刺在其中,史料及艺术价值也很高。

  民歌是诗歌之祖。民歌,包括声乐和器乐则是中国音乐的根,当然也是艺术的祖先。前几年,CCTV在“青歌赛”中添加了一个“原生态”唱法,区别于民族唱法,实际上是一种对民族唱法的追根索源;现代的民族唱法是在原生态的基础上经过去粗取精的改造、加工、提炼后发展演变过来的。在中国,所谓的“流行音乐”,如果不是从民族的音乐元素中孕育出来,那必然是一个谁也听不懂,看不懂的“四不像”的怪胎。时下的流行音乐,更添加了西洋的元素;但是,不能喧宾夺主,否则也必然是一个全世界的人都听不懂看不懂的怪胎。这样的怪胎似乎已经出现了。即将开始的文化体制改革也应当重视及时的治治这些怪胎病才好,不要待假以时日后,积重难返,又耗时费力的去纠正,折腾。

  现在中国的民族音乐界存在二个大问题。

  一,民族音乐长期被西洋乐这个“小三”鸠占鹊巢。

  改革开放后,引入西洋音乐没有错;错的是没有摆正中国民族音乐和西洋音乐的关系。音乐院校的专业配置怎么样我不是十分了解,但这还不是主要的方面,主要的是看中西乐的市场配置,这才是针对全民进行“美育”教育大计的重要问题之一。

  我国已经有不少西洋器乐的演奏团体,相比之下,以我通过媒体之耳目所及,民乐演奏团体在数量上要少得多;对外交流也少得多。前些年有一个“女子十二乐坊”,现在也有了一个女“纯西洋器乐乐团”;国内有一个叫“丽乐团”的,她们是以传统民族器乐和流行音乐元素结合的演出团体;这当然可以认为是一种新的探索,或者是一种创新,可以放在多元化这个筐里孵化成长。我认为以民族器乐演奏西洋流行元素的作品是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这样搞难免还是有一点歪门邪道之嫌。在中国,不管是声乐还是器乐,都应当以发展、创新民族风格,民族气派为主。我主张搞小提琴独奏《新疆之春》,小提琴协奏《梁祝》,钢琴伴唱《红灯记》,钢琴独奏《黄河》这样的西器中乐的继续尝试和创新;而不是中器西乐的猎奇。我们有了这些西器中乐的成功经验,为什么不去在这条金光大道上继续发展壮大呢?可以断言,中器西乐是搞不出什么名堂来的。因为“流行色”本身就是一个过眼云烟、稍纵即逝的东西;这种东西只是一个花架子,没有什么用处。有出息,有远见的音乐人不应该去搞这样的音乐,或者说不应该把它作为自己的主要功课去做。

  民族器乐至今再也没有出现超过瞎子阿炳以及《十三陵水库畅想曲》《赛马》《江河水》《梁祝》《空山鸟语》等的作品;闵惠芬,宋飞演奏的也还是这些老古董,出国交流演出也依然是这些曲目。这说明我们的民族器乐的创作发展空间还非常大,是大有作为的!自己民族的东西没有发展,却去搞什么流行元素,到头来,流行没有搞清楚,民族的却死亡了。没有新的,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作品问世,就无颜谈什么继承和发展,创新更是神话。借鉴是必须。但是,忽视“根”的借鉴等于自我毁灭。

  有时候,我总在想,中国各种场合的礼仪乐队,为什么一律都东施效颦的用西洋器乐呢?为什么不用我们自己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器乐呢?如果有一个音乐人搞出一点名堂来,一定会名垂千古照汗青的!中国人都喜欢奢谈创新,可是实际上却总是墨守成规。我可以肯定的说,如果外国领导人来访,突然发现欢迎他的是用中国器乐演奏的自己的“国歌”,他一定会终身难忘,翘起大拇指连声说“VERYVERYGOOD!VERYBEAUTIFUI”!记得尼克松的破冰之旅,国宴上,周恩来没有用通常的“迎宾曲”欢迎他,而是特别选用美国家喻户晓的爱国歌曲《美丽的亚美利加//BEAUTIFUIYMREEKA》作为迎宾曲;尼克松一行热血沸腾,欣喜若狂;全世界的媒体竟相报道为之发疯!又一次,欢迎西哈努克亲王用的是西哈努克自己写的歌,这也属于“违规操作”。可是,政治外交意义与收获空前绝后!如果国家采用我的这个创意,一定会让中国的国际声望飙升。我不会作曲,否则,我不会把这个“名垂千古照汗青”的机会拱手让给别人。

  再有,社会上的各种乐器教学补习中,倒是民族与西乐乐器差不多势均力敌,出入不大;而就其深层次原因,还是因为学习民族乐器的成本大大低于西乐乐器的缘故。而在“水平考试”方面,西洋乐器却咄咄逼人,略胜一筹。就像全民英语学习打败汉语学习一样,社会上充其量有几个略盈不亏的“作文(写作)补习班”;而英语补习班随处可见,人满为患,银子赚得盆满钵满。如今,中国从中学到大学,英文比中文好的娃娃越来越多,自然不是什么坏事,但也绝不是一件什么好事。

  二,中国的民族音乐应该走一条民族为主,吸纳西乐的创新发展之路。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有区别,但更有联系。问题是如何把握本质条件和创新“技巧”。徐悲鸿、刘海粟、吴冠中都是留学过法国的,又都是中西合璧的绘画大师和教育家。绘画可以,音乐亦然。中国的吴碧霞是中国第一个你也是唯一一个民族和美声的“双料研究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一位既获得国内民族声乐大奖,也获得国际美声大奖的歌唱家.。她用特有的艺术感染力诠释了中西合璧的歌唱艺术,。她演唱的《春江花月夜》、《洗菜心》、《包楞调》和《八月十五月儿明》等民歌,中国风格韵味浓郁,中国气派特色鲜明;声音自然,毫无娇作,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她演唱的《霍夫曼的故事》、《弄臣》、《夜莺》等难度较高的歌剧咏叹调,高音甜美圆润、字正腔圆,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且眉目传情,人歌一体,表现了抒情花腔女高音所能达到的臻于完美的艺术境界.,令人叹为观止,尽享美轮美奂之愉悦!还有一个来自能歌善舞的新疆的迪尼拜尔,她们二人是中国民族、美声女声之“双壁”,中国女声乐界无人可以望其项背。也有个别在民族歌唱方面有名气的女声偏要去唱几首原文美声;因为一是现蒸热卖,二是没有起码的意大利语言基础,靠死记硬背,结果糟糕是可想而知的。

  我们常常讲这样一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喊口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句话并不准确,准确的表述应该是“只有被其他民族接受的,才是世界的”。不管从音乐教育专业设置,师资资源的储备,学习条件与环境,宣传范围与深度,市场覆盖与运作,国际交流与合作,民族音乐都是远远不能与西洋音乐同日而语的。比如,现在有了“中国制造”的三大男高音要准备去世界巡演;偌大一个中国,为什么没有第二个人想到要搞一个民族声乐的三大男高音走向世界呢?一二个民族歌手在“金色大厅”提篮序小卖是远远不行的。一二个音乐学院或者音乐团体也不能胜任,我们需要的是国家行动。中国的二胡为什么不能逐步推广,打造一个世界级的“考级”与“大赛”呢?与其劳而无功的办什么“孔子学院”,真不如从音乐上杀出一条血路来争取话语权更好;只有这样,才会更有意义,更有作用。音乐无国界,音乐的传播价值是无与伦比的,这也会让我们的计划事半功倍!我们可以把中国的二胡高手轮流派往欧美,由国家买单,免费教授他们的年轻人,坚持20年,让世界犄角旮旯都能够听见《光明行》和《二泉映月》!这应该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题中之义。

  中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已经掀开序幕。只是局限于国内搞还不行,还要有走向世界的美好期许;而走向世界最好,也最快的突破就是民族音乐!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