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浪漫的碰撞
来源:音乐周报 编辑:克里斯克 2015-04-30 14:49:00
19世纪初开始,音乐世界逐渐从“古典时期”进入到“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一词从那时起不断激发着作曲家的想象,无数大师用音符诠释着这个博大、抽象的词语,直至今天依然在人们的音乐审美中占据着无法替代的地位。4月24日,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在指挥家张艺的执棒下,真切、立体地展现了一场两种截然不同的“浪漫”碰撞摩擦的音乐会。
音乐会上半场,乐团与台湾钢琴家陈瑞斌合作演绎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这部作品创作于1934年,此时的拉氏早已在美国扎根,但如果我们真正透过作品来绘制作曲家的肖像,拉赫玛尼诺夫依然是彻头彻尾的俄罗斯人。这部取材自帕格尼尼《二十四首随想曲》的狂想曲作品,在旋律、配器等方面有着鲜明的拉氏烙印:广阔博大但细腻精致的音乐气质。非常可惜的是,拉赫玛尼诺夫精心设计的浪漫音乐游戏却彻底被音乐会当晚的钢琴演奏者陈瑞斌颠覆了规则。音色暴力、节奏杂乱,不难看出演奏家缺少与乐队配合的基本训练。指挥家张艺努力通过对乐团的掌控,建立演奏者与乐团的音乐沟通。
音乐会真正的重头戏是下半场演奏的布鲁克纳《第四交响曲》,与上半场“旋律大师”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不同,奥地利作曲家布鲁克纳是古典音乐世界当之无愧的“和声大师”。他的《第四交响曲》曾有7个版本,每一个版本都在配器上作出了很大改动,以至于这部极度淡化“旋律”概念的作品的不同版本初听起来很难发现竟是同一部作品。不断修改的配器的最重要的原因仅仅是性格中缺乏自信的布鲁克纳为了让作品有更多机会被演奏,不断降低演奏难度。即使随着演奏难度不断降低,这部交响曲中很多令人惊诧的和声效果被无情抛弃,但依然能够展现出这幢“和声大厦”的宏伟之处。曾在德国学习指挥的张艺显然对德奥浪漫时期音乐拥有足够的自信,从当晚的演奏中不难看出他对布鲁克纳交响曲作品中“和声”概念的强调。与之前指挥国家交响乐团演奏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相比,《第四交响曲》的完成也更为细腻。声部之间的衔接、音乐结构的把控都颇为考究。尤其是第三乐章谐谑曲,这个乐章的三部曲结构非常特殊,第一部分与再现部十分庞大,但三声中部极为短小。张艺在指挥这一乐章时始终牢牢控制着乐团的演奏力度,音乐高潮的顶端又稍微压制演奏力量,创造出积蓄与喷发交织的演奏效果。从整体来看,张艺在指挥全曲时刻意选择了较慢的演奏速度,虽然对管乐声部而言演奏难度陡增,但乐团整体的演奏效果足以为当晚的音乐会交上一张满意的答卷。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