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交响乐路途有多远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陈原 2015-04-26 14:34:00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普及交响乐的呼声日益强烈。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各地交响乐团的纷纷成立、音乐厅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公益性演出的激情推广、世界著名交响乐团相继来华和交响乐创作的逐渐本土化,交响乐正在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进入2010年,中国乐坛最著名的新闻要属周立波和白岩松这两位名嘴登上舞台与交响乐对话了。其实,这样的新闻早已超出乐坛,通过媒体一波又一波的报道,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事件。“可见,普及交响乐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热切关心,人们正在想方设法接近交响乐。”中国爱乐乐团艺术总监余隆在顺利完成与周立波的合作后兴奋地说。
“音乐厅越建越先进,新乐团每年都产生”
去年10月,上海交响乐团迎来了130周年的团庆大典。从这家乐团的历史就可以看出,中国的交响乐历史有多久。交响乐,与芭蕾、歌剧一样,尽管是外来艺术,但在中国一落地就逐渐生根,一步一步,最终变做了中国人自己的艺术形式。
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面对完全不知交响乐为何物的大多数人,李德伦等老一代指挥家就开始呼吁普及交响乐,为此,他们曾不顾年迈的身体,顶着烈日,冒着寒风,将交响乐放在了体育场和大广场,露天指挥加讲解。为了普及交响乐,今年已81岁高龄的女指挥家郑小瑛,仍坚守在舞台之上。经过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传递,普及的接力棒从来不曾间断,这似乎已成为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交响乐发展的最好时期应该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建设音乐厅、成立交响乐团、繁荣交响乐创作,几乎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文化重任。
20年前,北京音乐厅这座中国人未曾见过的建筑,吸引了全国的目光;今天,音乐厅是各大城市文化建设的标志,而且,外观设计、音响效果、舞台和观众席的建造水准都足以令世界赞叹。
20年前,全国还没有一家以交响乐团或爱乐乐团为名称的团体;今天,交响乐团、爱乐乐团遍布各地,既有国家出资建设的交响乐团,也有民营入股的交响乐团。而去年北京管乐交响乐团的成立则标志着我国交响乐团的日益专业化,这种即便在世界都不多见的职业管乐团立即引起了国际乐坛的瞩目,被誉为世界第三大管乐团。
“音乐厅越建越先进,而且每年都产生新乐团”,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赵季平看到我国交响乐事业的迅速发展,感慨万千:“去年,陕西西安音乐厅落成,立即成为西安的标志性文化建筑,短短半年时间里就吸引了中外几十家著名乐团前来演奏,每场基本满座,这说明我国的城市建设需要音乐文化,市民也已经认同了交响乐。”
“普及的工作来自一点一滴的积累”
如今已经名在国内一流乐团之列的广州交响乐团,常年将学生音乐会、公益音乐会、讲座式音乐会当做演出的主要内容,借以培育观众。广东星海演艺集团总裁兼广州交响乐团团长余其铿说:“普及的工作来自一点一滴的积累,没有日常的培育,就不可能有日后的发展和繁荣。”广州交响乐团不但经常走进校园为学生演奏,而且连续5年在星海音乐厅为大中学生举行免费普及音乐会,成功地把几十所大中学校的学生送进了音乐厅,并且将听交响乐变成他们的生活习惯。
在贵州这样的欠发达省份,你很难想象,不仅拥有民营股份的贵阳交响乐团,而且还有事业编制的贵州省民族歌舞剧院交响乐团。这支由芦笙小乐队成长起来的交响乐团,在贵州文化厅的全力支持下,经过几代音乐工作者奋斗,已经积累了一大批古今中外经典的音乐作品,每年都要深入基层为各族老百姓做交响乐的普及演出,还在11所高校、两所高中进行示范演奏,使一个偏远省份也拥有了一批交响乐听众。
浙江交响乐团虽然最年轻,成立不足半年,但他们的风格却与众不同,追求的是民族化、地域化的演奏和创作风格,将大量的浙江地方风情的音乐改编为交响乐上演。他们认为,只有民族化,普及才有希望。仅2009年下半年,他们举办的14场音乐会,上座率平均就达到90%以上。
免费和低票价是中国各交响乐团普及演出的最大亮点,任何一家交响乐团的演出几乎都有低价票,每年都有固定的暑期学生音乐会,每个音乐季都有公益性演出。中国爱乐乐团的低价票和公益性演出是北京舞台的品牌;而广州交响乐团从去年开始推出的“周日下午茶”,每张演出票仅50元,场场爆满,成为市民周日下午不可或缺的一道艺术茶点。
新年音乐会也是我国交响乐普及的最好形式。岁末年初,几乎所有城市都有几台甚至十几台新年音乐会上演,形成了新年文化的欣赏习俗,市民、企业、机关已经将新年音乐会作为过年守岁的方式,或者将演出票当作馈赠的礼品、鼓励的奖品。
中国爱乐乐团10年历史,是个奇迹
2000年5月25日,在原中国广播交响乐团的基础上组建的中国爱乐乐团成立,10年历史已经证明,这标志着我国交响乐发展步入了新时期。
中国爱乐乐团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功范例,实行的聘任机制、淘汰机制、奖励机制都彻底改革了旧有体制中的痼疾弊端。10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及国内外,与世界最优秀的指挥家、演奏家、作曲家多次完美合作,整整坚持了9个音乐季,终于完成了乐团的职业化和国际化。
翻开中国爱乐的10年史,你会发现,他们实现了中国演出史上诸多第一次:成功演出了贝多芬的全部作品,还将马勒的全部交响曲表现给了中国听众;推出了莫扎特250周年诞辰、海顿逝世200周年、门德尔松200周年诞辰、肖斯塔科维奇百年诞辰等系列音乐会,把人类众多音乐大师的精神瑰宝全面呈现在中国舞台上。另外,不断委约中国作曲家写作,并一再首演叶小钢、郭文景等人的作品,还将《杨门女将》等京剧交响搬上舞台,这样的举动则让乐团的发展始终与中国原创文化的建设紧密相连。去年3月,中国爱乐乐团被全球音乐权威杂志《留声机》评为“世界十大最具影响力的乐团”之一,这说明,他们已经达到了“国内一流,亚洲前列,世界著名”的预期目标。
与中国爱乐乐团同步,中国的交响乐事业也在稳步上升。如今,各大乐团都实现了音乐季的常规化,国内巡演、世界巡演成为乐团建设的常态;国家大剧院等演出场所定期举办的中外交响乐演出,让交响乐演出融入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现在,世界交响乐事业的生存环境并不景气,而我国却处于上升阶段,新团不时涌现,演出场所相继落成,这确实令人兴奋。”音乐理论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安国说。
但是,王安国也认为,“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中国,交响乐的长期听众依然是少数,一些乐团虽然称作交响乐团,却不能坚持演出,有的水准很低,而且,中国交响乐创作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乐团的需要,与社会生活明显脱节,很多交响乐团的资金不足,所以,普及交响乐的道路还很长。如何普及?他认为,就交响音乐而言,除少数行家外,一般听众不会让自己的耳朵长时间去承受作曲家艰涩的音响试验,不可能有足够的耐心去等着领略与他的精神世界缺少沟通而有令他不知所云的东西。因此,在交响音乐的大家庭里,不仅要有哲理性的深邃和史诗般的恢弘,也要留有铺展五彩缤纷的民俗风情画卷的位置;既不必给交响乐队绘声绘色讲述故事的热情泼洒冷水,也不要避弃幽默机敏的谐谑嬉戏或压低抒情诗人的动情歌唱。像周立波、白岩松等其他行当名家与交响乐的对话,不妨多加鼓励。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