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朱亦兵:时尚为“道”,以弦求道

来源:中国时尚学院   编辑:乐音   2015-04-23 16:45:00   作者:乐音

  大提琴,质感迷人,纯净得宛如春水般柔美,闲适如羽,思绪如潮。正如贝多芬所说:“谁能参悟我的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法自拔的苦难。”

  大师的人生乐章

  中国-《红楼梦》,一缕葬花之情

  朱亦兵出生于音乐之家,母亲是中央音乐学院的钢琴教授,父亲是大提琴教授。小时候,他面临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学音乐”,而是“学钢琴还是大提琴?”。父亲亲自承担了教授他的职责,这在音乐界其实不多见。朱亦兵长大以后也对这个决定不止一次地表示过感谢:““这个行业里一般都不愿意教自己的孩子,而是请好朋友、邻居、同事来教自己的孩子。因为在传统理念里边,学生在老师面前是老师说什么,那学生是不敢违背的。但是做儿子那就不一定了。”跟着父亲学琴,他说自己“不好学,懒惰”,童年时虽然被关在琴房练琴,但对于历史、体育、动物等一切却仍保持着蓬勃的兴趣。

  天赋不可磨灭,12岁时朱亦兵录制了自己的第一张大提琴唱片,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连续5年10个学期同时获三好与全优生。

  出国读书前,朱亦兵已经在读《红楼梦》,但那时候他还不太懂这本大书,但却能朦胧地体会到个中之美。而更直接打动的他是王立平为央视版《红楼梦》所写的一系列插曲,《枉凝眉》,旋律给予他太大的震动。以致于他觉得都不需要填词了。“中华的文字太丰富,力度太大,变成无语的东西太难。”20余年后归国,又是10年倏忽而过,几百场音乐会,《红楼梦组曲》仍是朱亦兵之爱。王立平所谱的《叹香菱》《聪明累》和《葬花吟》以大提琴的低沉厚重,奏出不一样的人生况味。朱亦兵对此有非常贯通中西的解说:“我教西洋人奏民乐,他们来得太直接,我说你们的哀愁是:‘哟,心疼!’我们遭遇了哀愁,太阳都黑了,我们说:‘花,要死了’。”闻者皆会意而笑。

  法国-《卡门》挥动浪漫自由

  1983年,少年朱亦兵前往法国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深造(4年后,他以一等奖的成绩毕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获得此荣誉的第一人)。在那里,他碰上“严师慈父”的法国大提琴家莫理斯-让德隆,老师跟他说了一句他后来时常思索的话:“拉琴和搞音乐不是一码事,你要来跟我学拉琴就没必要了。”

  这段时间的经历对他的影响,直至今日,成为名蜚国际的大师,朱亦兵仍会提起老师当年说过的话,与当下的现实相映证。“30年前我的老师,说的第一句话是,你是来为音乐服务的,不要拿音乐来为你服务,第二句话是,毛病是练出来的,说白了,劳动只能制作垃圾,学习会让人变得愚蠢。那些牛的不得了的,都是逃学的,最大的才受不了体制的约束。最大的教育非但不约束人,还让人增彩。”

  除了音乐领域的成长,法国这个以美食与艺术装饰的国度,也造就了朱亦兵在生活美学方面的品位。在法国读书时,他就充分利用了身在美食之都的优势,各国餐厅一路吃过去,至今仍是如此。还为此总结了一个很哲理的理由:“艺术欣赏就像烹饪,一切都要通过肚子来决定它合不合意。”他爱巧克力,“在西洋语言里,巧克力不属于甜点,白马不属于马,红酒不是酒是wine,这是文化概念,不是现象的归类。”喜欢雪茄。凡是用心制作,可以用心品味的,他都喜欢。

  他爱读凡尔纳,科幻三部曲,大提琴家从《海底两万里》里读到了干什么?“我觉得这样的想象和情节,真是激发我很大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卡门》,中国人所知的第一部西洋歌剧,比才赋予这部作品鲜明的民族色彩,传统的法国喜歌剧表现手法,塑造了令人难以忘怀的吉普赛女郎形象。她时而温和如春风;时而热烈如夏日,而当她为自由而宁愿死去时,决绝之意如冬之肃杀。虽然是名作,但未见得人人都了解背后的故事,朱亦兵向来主张在聆听美妙的旋律之外,更多地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和传统故事增加理解与感染。

  2013年属于瓦格纳的舞台

  德国-《盛大的乐曲》,生命的华彩

  在朱亦兵的前半本音乐履历中,德国是不可翻过的一页。23岁,在演奏技巧上已臻巅峰的他,考进瑞士巴塞尔交响乐团,成为当时欧洲传统大交响乐团中最年轻的大提琴首席,那是1989年。10年后,他客席担任德国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首席大提琴,同时亦是德国著名室内乐组“科隆爱乐大提琴家”成员之一,这个组合由来自德国6大甲级交响乐团的首席大提琴组成。

  很难想象得到,大师喜欢飙车。德国的高速公路不限速而且路况极佳,配上全世界都公认品质一流的德国车,贴地飞行的快感确实难以抵挡。朱亦兵的车速是……240公里。汽车、摩托车,除了驾驭的快感,朱亦兵看到发动机那种复杂的机械构造就为之倾倒。而背后的原因是他在音乐与机械间找到了共通的东西:“德国的音乐与科技是一脉相承的,机器是人类思维的冰冷再现,机器是世间存在的最人类的产物。”

  德国的音乐是朱亦兵的至爱,瓦格纳,这位德国音乐史上承前启后的作曲家,虽然在政治方面备受争议,艺术成就却无可质疑。在严谨整饬与浪漫华丽间游刃有余,格纳的《盛大的乐曲》中最富盛名的五分钟旋律便是朱亦兵音乐会上经常出现的一段,美食家朱亦兵将它比喻为“音乐的鱼眼”,鱼身上最被看重的是鱼眼后那一小块鲜肉,对朱亦兵来说,这一篇华彩乐章,就是最不可错过的至味。

  2010年带学生赴西藏演出

  中国-疯狂音乐会

  2004年受邀回母校讲座时,被引爆。几十年之后,他从学生的眼光里感受到的,还是当年那个迷茫进入音乐世界的自己。几个月后,他毅然决定结束瑞士的生活,回国,接过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的聘书。

  决定从瑞士回国的时候,朱亦兵用了2个半月的时间,斩断一切后路。“西洋社会是文化社会,是时尚社会,我跟文化,跟情感跟学术打交道。结果,回到国内,在音乐学院的第一次讲学,从年轻人的眼睛里看到的还是迷茫,看到20年前自己眼中的迷茫,我们的教育一点都没变。”

  于是,朱亦兵尽他自己所能地去用言论,用行动改变现状,他成为大家眼里“不一样的音乐家”,学生眼里“不一样的朱老师”。

  他以另一种形式来诠释交响乐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指挥《跳华尔兹的猫》音乐会,演奏曲目达到近20个(传统音乐会通常是5—6个),而在形式上,它更像一场流行乐派对。乐手们会边演奏边吹口哨;小提琴发出“喵喵”的猫叫声,完全突破交响乐给人的严肃印象,而媒体报道这场音乐会,也一致使用了“另类”这个前缀。让事实来说话吧,朱亦兵带着这台音乐家会在北京高校巡演时,大学生们的反映热烈到只能用“疯狂”来形容,鲜花直接扔上舞台。

  他创办国内第一个大提琴重奏组合,多年来走遍中国,从沿海城市到西藏,几百场公益演出,什么样的舞台都可以,只要有人来聆听音乐,那就是他的快乐。

  不一样,并不仅仅体现在这些具体的方细节。作为成绩卓越的归国音乐家,朱亦兵如何评价与看待当下的艺术教育是人们最关注的话题。而他的实话,总会直戳人的心窝子。从这方面说,朱亦兵的价值更为令人难以估量。他不仅仅是在本专业方面有优异的表现,更重要的是,是从音乐家身份出发,对当下社会艺术领域特别是艺术教育方面,诸多令人费解现象的正视。

  弦动于心,用心即时尚

  朱亦兵曾入围《时尚先生》杂志的年度时尚先生大奖,这个头衔所指的,绝非外在那么简单,它指向的,是由内在思考所生发出来的时代精神。而“时尚”是它最容易被人理解的描述单词。就像朱亦兵,诚然他的外形极其符合人们对一名国际音乐大师的想象,但更让人对他起敬的,是他身处当下时代中,不随波逐流,坚持自我。他的音乐与思辩,同样是他带给大众最值得珍惜的财富。

  回国后环境的转换带给朱亦兵很多挑战,拥有更多值得努力的方向但困难也成倍地增加,甚至出一张唱片都需要种种周折。但这些并没有让朱亦兵的本质改变。“我们总想改变别人,改变社会,甚至改变世界,这些都是妄想,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不要让别人改变自己。这一点,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我还在坚持。”

  朱亦兵说在自己的个性中,对人生影响最大的一个特质是坚持自己。“现在与过去,不与别人比,试探着沟通,现在知道生命最大的动力是感动,原来认为是能力,现在不是,是感动。生命是有终结,感动是无限的。生命是有限的,渺小的。”

  但你让朱亦兵准确地描述时尚,他却说,这是如“道”一样不可明说的东西,道可道,非常道。“时尚是永恒的,如同感动一样,是神圣的,精神的,什么都不说。”而所有进入情感波段上的东西,是越分享越富有的。“银行里的钱分出去就少一半,但音乐分享一次你就富有一倍。”他对于时尚领域的期待是:“少记录多感悟,记录是过去式,只有感悟是刹那的。”

  时尚依附于时代而存在,百年以后,时尚会是怎样?朱亦兵的回答是:“情感载体,美,一个字。”

  “我认为记忆是情感记忆,不用心的东西是记不住的。时尚是用心,而不是答对标题。当你真正用心的时候,你想的是自己。人不为己,既不用心,更不时尚,天诛地灭。”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