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大师课》为什么火?
来源:音乐周报 编辑:陈茴茴 2015-04-12 08:28:00
3月21日晚,随着16名6到13岁的孩子齐声演唱经典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北京卫视音乐教育节目“音乐大师课”正式亮相电视荧屏。第一、第二期节目分别在3月21日、3月28日两个周六播出,节目不仅“点赞”众多,好评连连,更是得到了唐建平、阎肃、付林、乔羽、孟大鹏等音乐界人士的关注,让人不禁好奇,这档以少年儿童为主角的节目,究竟为何如此之火呢?
先感知,再演唱
选手曲折离奇的经历,竞争激烈的排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毒舌”点评……这些如今电视节目争夺收视率的手法在“音乐大师课”中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韩磊、杨钰莹、曹格、林志炫四位音乐人作为老师的课堂,甚至与现实学校中的音乐课堂无异:有课桌,有黑板,有讲解,有互动。讲课的模式是“一对一”,重点也并不是着眼于歌唱技巧、识谱认知,更多解读歌曲背后的故事与文化内涵,启发孩子情感上与歌曲共鸣。在第一期“经典歌曲爱国篇”里,名叫吴骏飞的小男孩谈起他对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第一感觉,以为就是一首“弹琵琶”的歌曲,而当老师韩磊带着他亲身到八一影视基地体验,舞起刀扛起枪,他明白了这实质是一首抗战歌曲。每个孩子上完课之后在舞台上汇报演出是节目的主体,演唱前会有旁白解说介绍歌曲创作的背景、词曲作者以及最初的演唱者以及流传的过程。之后还会有歌曲的原创者或与歌曲有着渊源的音乐家、艺术家组成特约听课团,帮助孩子进一步了解歌曲,理解音乐。比如歌剧表演艺术家金曼会启发孩子通过歌曲认识歌唱的美好,并开启他们了解歌剧的兴趣,作曲家唐建平会告诉孩子“民歌”更宽泛的意义以及传承性……
一位曾参与编写音乐教材的编辑告诉笔者,现在很多孩子不喜欢音乐课,不喜欢教材里的歌曲,是因为时代变化,这些歌曲产生的年代和背景对他们而言都是陌生的,课堂上按部就班的学习又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电视网络传播的音乐以丰富形式吸引着孩子们更多的注意力,这也是《最炫民族风》、《小苹果》等歌曲在孩子中传播迅速的原因。看到“音乐大师课”能让孩子们唱起经典歌曲,而且能用活泼的形式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借助电视的影响力,他相信会是一个让更多孩子对经典歌曲有了解有兴趣的良好途径。
让孩子唱出自我
韩磊让演唱《北京的金山上》的学生朱振铭在演唱中保留富有个人标志性的“扭胯”动作,引导他唱出自己的味道和风格。13岁学生庄前接触过很多音乐形式,在演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指导老师杨钰莹先让其在A段唱出原曲的深沉悠长,B段则鼓励他用自己喜欢的音乐方式演绎。从孩子的演唱、老师的引导到乐队的编曲,大家都可对经典歌曲既传承也创新。林志炫在节目开头也提到:“根据孩子特性给予每个人相应课程。”发掘每个孩子在歌唱方面的天赋与闪光点,不进行横向的比较、不选名次,也成为“音乐大师课”一个突出特点。
火热后的思考
一位正思考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如何改革的小学教师告诉笔者,“音乐大师课”的模式让其有所启发,其中,回归歌唱本质让她对于音乐课中如何教孩子们唱歌感触良深。她说:“除了教会孩子音符谱子,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启发孩子如何用感情去唱歌,但效果不是特别明显,看到节目中老师对孩子的情感启发是立体的、感同身受的,让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在关注孩子情感方面有所思考。”一位中小学音乐教研员说,目前,去除“表演化”、如何让音乐课回归“常态”是许多老师关注的课程改革方向,“音乐大师课”如果成为一个真正回归音乐、回归演唱本体的电视节目,其“火热”必然会对传统课程返璞归真起到积极作用。
词作家乔羽、教育家孙云晓在之前的媒体采访时表示,孩子们应该演唱属于自己的儿童歌曲,而真正适合孩子们演唱的儿童歌曲并不多。笔者通过观看节目也发现,孩子们演唱的作品大多数还是属于“过大”的成人曲目,对他们的音色、音域都是不小的挑战,希望节目的“火热”也能促使更多音乐家关注少儿歌曲的创作。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