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创歌剧面临五大困境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景作人 2015-04-01 16:37:00
去年,文化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了第二届中国歌剧节。展演作品基本上代表了我国原创歌剧的实际水平,这些作品比起过去30年来的创作,很多地方有了质的提高。其中最主要的提高是思想观念的转变,中国歌剧人通过创作实践确立了“歌剧思维”的标准,结束了西洋化和民族化创作道路的争论,确定了二者结合的中国特色原创歌剧形式。
尽管如此,中国原创歌剧仍然存在着很大问题,包括概念性的、技术性的、意识性的等。纵观目前的中国原创歌剧,大部分仍处在风格摸索和技术实践当中,很多作品仅仅在结构上确立了基本雏形,而在内涵深度上则远远不够。本文无意在此重申过去30年间我们取得的累累硕果,而是力图有针对性地谈谈我国原创歌剧存在的五大困境和问题。
首先是编剧粗糙化。中国原创歌剧的编剧阵容不可谓不强大,近年来从事各类艺术的剧作家都在写歌剧剧本。然而真正优秀的、符合歌剧规律的剧本却少之又少,这多半是因为编剧在创作中的粗糙化造成的。
如今很多编剧并没有仔细研究过歌剧剧本的写作规律,亦没有相应的歌剧音乐感受力,他们在创作中随心所欲,流露出许多专业方面的弱点。看看现在的歌剧剧本,很多都存在着音乐与戏剧不协调、情节与结构不清晰、形式与逻辑不通顺、人物塑造莫名其妙、歌词缺乏诗意等问题,整体上给人以仓促潦草之感。
例如《彝红》的情节逻辑,《貂蝉》、《八月桂花遍地开》的人物塑造,《运之河》的歌词设计,《苏武》、《钓鱼城》的戏剧性展开,《中华儿女》的串联组合等,都有着较为明显的问题,仍是戏曲味和话剧味的“仿制品”。
其次是导演外行化。如今中国原创歌剧的导演基本上都是歌剧外行(曹其敬、陈蔚、王湖泉除外),他们分别来自话剧、舞剧、电影、晚会等领域。这些外行导演基本上不了解歌剧艺术规律,亦不顾及音乐的专业技法,仅凭个人感觉执导。
譬如《运之河》,导演在执导这部歌剧时运用了过多的舞蹈语汇,使得作品偏离了歌剧的体裁方向。剧中大量的舞蹈动作及群舞场面,使歌剧的主要表现手段受到了排斥和挤压。再如《貂蝉》,有着过分的“形体化”舞台造型,很多令人费解的行为艺术手法影响了歌剧内涵的体现,转移了观众的听觉集中性和视觉清晰感。如果说这两部歌剧的导演仍然将歌剧看成音乐戏剧的话,那么《彝红》的导演就干脆将它转化为民间歌舞及欢庆晚会了。该剧的灯光设计及群舞场面,激烈时简直令人觉得如入歌舞厅。
第三是作曲形式化。如今我们的歌剧作曲家在创作时,很少能够以独立的风格及音乐的流畅感取胜,大多数都是在冒进中僵化地使用技巧,致使歌剧中的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乐队部分未能得到自由释放。另外,如今的歌剧创作流行分人写旋律和声,分人配器(因为创作时间短),这样做的结果是令歌剧音乐的风格严重不统一。音乐对歌剧至关重要,甚至直接决定作品的成败,拼盘式的创作给歌剧音乐带来了不小的伤害。
再有,现今的原创歌剧纷纷强调整体交响性,以瓦格纳为榜样已成为一种趋势。然而,我们的作曲家在加强管弦乐队写作的同时,却没有考虑到如何处理声乐与乐队的和谐比例关系,继而将二者的特性在自然的状态中发挥出来。现在我们的歌剧始终是“撑”得满满的,管弦乐队伴随着声乐同时唱奏,“压唱”的现象屡屡发生,为此不得不加电声。其实人们若仔细观察的话,不难发现瓦格纳的高明之处——在他的歌剧中,当声乐出现时基本上都是木管与弦乐做衬托,只是在声乐休息的间隙中,铜管及整个乐队才一起“沸腾”。对于这一点,我们的作曲家们应该好好地研究、借鉴。
另外笔者还注意到,现在的中国原创歌剧几乎每一部都是到最后全场高唱一首主题歌,直至演员谢幕完毕才结束,为的是强化出一首能够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歌曲。这似乎已经成为中国原创歌剧的一种定式。
第四,舞美过度渲染化。如今的中国原创歌剧,大制作、大排场已成为舞美设计的基本特点,这样不仅浪费资金,还会引来淡化歌剧内涵、过分突出外在效果的弊病。现在各地的原创歌剧为了推陈出新,舞美设计纷纷想办法改造舞台(《高山流水》除外),一时间写实的、写意的、LED等一哄而上,全然不顾音乐的目的性和观众的反响。
回顾历史,当年的“法国大歌剧”就是以大舞美制作为时尚的,但最后被更为注重音乐内心表现、艺术性更高的意大利歌剧所取代。如今,我们是否在重蹈覆辙?
第五,制作快餐化。目前,中国的原创歌剧已进入“车间流水化生产”阶段,很多作品是在几个月甚至几个星期内匆忙完成的,据笔者所知,制作周期最短的仅需七天左右,粗制滥造比比皆是。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创作者如何能够写出细致的精品?写出的作品又如何具有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如此这般,不是歌剧艺术庸俗化的表现又是什么?
以上“五化”,均来源于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即功利主义、政绩主义、冒进主义的结合。现在各个院团搞原创歌剧,很少有在正常的艺术环境下由艺术家自由创作的,基本都是“领导意志”的产物。一切为了获奖,一切为了功利,有了奖就有了一切。不论歌剧艺术质量如何,反正拿了奖了也就不必再演了。
这就是我们的原创歌剧所暴露出的严重问题,这个“化”、那个“化”,就是没有歌剧本体化。这令人深思!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