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里卡多-夏伊:另一位“非凡里卡多”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编辑:刘雪枫   2015-03-29 10:34:00   作者:刘雪枫

    “里卡多”是很普通的意大利男人名字,但作为意大利人的骄傲的两位当代杰出指挥家都叫这个名字。一位是更年长的里卡多-穆蒂,另一位便是即将来华演出的里卡多-夏伊。

    夏伊比可能更知名的英国指挥家西蒙-拉特尔年长两岁,却比他足足大了一个辈分。在卡拉扬与伯恩斯坦去世以后的欧洲指挥界,有四位所谓意大利中生代指挥家广受注目,他们是阿巴多、穆蒂、西诺波利和夏伊。在这个年龄相差20岁的“一代人”当中,夏伊是最年轻一个,他甚至在19岁的时候做过阿巴多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的助理指挥。单纯从指挥履历来看,夏伊可谓少年得志,平步青云。21岁芝加哥抒情歌剧院首演;25岁斯卡拉歌剧院首演;26岁皇家科文特花园歌剧院首演;29岁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和纽约大都会歌剧首演,同年被聘为柏林广播交响乐团首席指挥、伦敦爱乐乐团首席客座指挥;31岁萨尔茨堡音乐节首演(受卡拉扬之邀指挥莱比锡格万德豪斯乐团);33岁被聘为波洛尼亚城市歌剧院音乐总监;1988年,有着百年历史的世界著名乐团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被荷兰女王授予“皇家”称号,35岁的夏伊成为继凯斯、门格尔贝格、贝努姆、海丁克之后第五任首席指挥,而且是第一位“非荷兰人”。至此,夏伊达到与阿巴多比肩的位置,影响力超过穆蒂和西诺波利。

    正像所有意大利指挥家一样,夏伊最初也以指挥意大利歌剧赢得声望,他在成为柏林广播交响乐团以及伦敦爱乐乐团指挥之后,其事业重心转向对德奥浪漫主义特别是后浪漫主义交响音乐的诠释,并以指挥勃拉姆斯、马勒和布鲁克纳的交响曲系列音乐会风靡乐坛。与阿巴多等人相比,夏伊的音乐风格略显老成,他站在传统立场,以貌似保守的处理手段对乐谱上的速度及力度符号给予最大程度的尊重,客观上给听者以过于精确甚至谨小慎微的印象。然而当我们换个角度来琢磨夏伊的声音,会发现他在强调旋律的绝对主导性同时,使一切居于陪衬位置的音响色彩都趋于柔软平滑,与主旋律天衣无缝地编织在一起,达到另外一种消解质感的美学境界。这种境界其实充满现代性,它的妙处就在于将浪漫主义的空洞思考与无序情感化为纯音乐的色彩练习和感官愉悦。这种解读确实能使布鲁克纳和马勒的音乐别开生面,只是能否达到真实的“准确”倒是需要发人深思了。

    夏伊指挥皇家音乐厅乐团演奏的 马勒第十交响曲(德里克-库克完成版),现场的声音一出来感觉非常陌生,这种陌生感一直持续到全曲奏完。夏伊出乎意料地采用在我看来是毫无节制的速度,使演奏时间比唱片上至少慢了十几分钟。因为这种“慢”,我辨认出更多在唱片中被忽略的环节。在那么巨型的演出大厅里,夏伊气宇轩昂,满怀自信地不放过一个细节铺陈,其镇定自若、举轻若重的大家风范具有绝对的征服力量。像大多数明星级大师一样,夏伊也有他的傲慢,但这种傲慢不易察觉,它是真诚而朴素的,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低调或者内省。

    从2005年开始,夏伊同时接任有悠久历史的莱比锡格万德豪斯乐团以及莱比锡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二职。夏伊清楚地认识到,在莱比锡进一步发展他的事业,“这个地方的历史当然会起到作用,考虑到和这个城市有密切关系的作曲家,从巴赫到门德尔松,然后是早期浪漫主义,从舒伯特到舒曼。特别是贝多芬的音乐会在莱比锡占据重要位置,那是继承尼基什开创的传统——他启发了门格尔贝格在阿姆斯特丹指挥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

    2005年9月2日的音乐会是夏伊在莱比锡格万德豪斯乐团的“登基演出”,之后连续4场演出的都是门德尔松的《颂赞歌》,作品虽嫌生僻,却与这个“门德尔松之城”非常相称。所谓《颂赞歌》就是门德尔松的“第二交响曲”,夏伊采用的是1840年莱比锡首演的谱本,所以听起来与我们通常接触到的卡拉扬版、马苏尔版或阿巴多版有点不一样。夏伊以往给人的印象是以后期浪漫主义音乐见长,这次到莱比锡将是一个双向受益的结局,此点毋庸置疑。莱比锡在后期浪漫主义作品的演奏方面是一个弱项,而夏伊则会在这座德国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的重镇接受贝多芬、舒曼和门德尔松的演释考验。虽然我们还无法想象他的贝多芬会从何种理念出发,却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他的舒曼和门德尔松必当无比精彩,这次“登基演出”的成功即是最佳证明。

    开场的《仲 夏夜之梦》同样采用的是1826年的“原始版本”,尽管在管弦乐配器上不像最终版本那样玲珑剔透,天衣无缝,却给了夏伊铺张舒展的空间。精致与灵巧不是夏伊的目的,他在辉煌的音响和意味深长的沉静对比中大做文章,格万德豪斯音乐厅共鸣极好的厅堂效果将这种对比表现得淋漓尽致!半个多小时的美妙管弦乐过后,人声的进入掀起了更加宏大雄伟的波澜,在女高音的强劲高歌中,衬托中的管弦乐每一个音都那么松弛圆润,听起来既清楚又自然,真是十足悦耳,身心如沐春晖。瓦格纳男高音彼得-赛夫特和玛丽亚-施妮策夫妇的声音纯度为这部作品增添了英雄性和史诗性的意味,他们与柔软细腻的弦乐还有那似从远方飘来的歌声融在一起,毫无疑问提升了门德尔松的作品境界。这是一张令我如获至宝、听来至为感动的唱片!我为没能亲临现场而遗憾不已,总是感觉这样具有里程碑价值的现场越来 越少得不可思议,错过一个必抱憾终生。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