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文化的反作用

来源:音乐周报   编辑:赵世民   2015-03-26 11:38:00   作者:赵世民

  有人批评郎朗文化修养缺失,想象力停留在动画级别等等,而强调要成为大师,要用厚重的文化底蕴去充实。先不说批评得是否在理,先看一个客观现实。郎朗现在是公认的世界钢琴大师,也可以称得上“钢琴一哥”。这是不是等于说“文化修养缺失”,“想象力停留在动画级别”照样可以成为钢琴大师?一般人肯定接受不了这样的结论。那也就是说能成为钢琴大师的郎朗,他的文化修养和想象力与他的钢琴技术是匹配的。

  其实有人是将“文化”这一大概念当作自己“喜欢”的代词。凡是我喜欢的就有文化,凡是我不喜欢的就没文化。同是郎朗奏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喜欢的就说郎朗的想象力太丰富了,文化底蕴太深厚了。而不喜欢的就说:就是炫技,弹得太没文化底蕴了,肤浅。

  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用“没文化”来批评自己不喜欢的人或其他民族地域风俗,这是人之常情,无可非议。可是我经常听到人们批评学音乐表演的人(当然包括学钢琴的人)“没文化”。我自1985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到今年9月已经30年了,我开过《马克思主义哲学》、《艺术创作动力学》、《老子庄子哲学》、《莎士比亚戏剧赏析》、《音乐评论写作》、《音乐家生成学》、《音乐传媒学》、《人像摄影》等十多门课程,这些都算是文化课。在一线文化课教学的过程中,我总在想这样的问题:文化对音乐家(钢琴家)有什么用?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他们是怎么呈现文化的?作为文化课教员该怎样给他们传递文化?

  我想明白的第一个问题是呈现方式。即音乐家不是靠著书立说演讲评论来呈现文化,作为钢琴家,他们是靠音乐、弹奏钢琴来呈现文化。也就是说我给学生讲老子庄子哲学,并不是要他们能用老庄把人侃晕了,也不是在演奏前先讲“我下面弹的是老子的道法自然、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然后用演奏去乐解老子。

  我想明白的第二个问题是,文化对钢琴家的作用之一是帮助想象音乐。钢琴家无非就是两大问题,一个是弹什么,一个是怎么弹。怎么弹既有音符层面的,又有音符层面之外的。前者是弹奏技术,后者是文化内涵。如儿时的郎朗照谱子弹那些练习曲,枯燥无味,于是他想象动画片《猫和老鼠》的追逐,再弹起来就有趣了。13岁的郎朗弹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大人认为他处理不了音乐所呈现的肖邦的爱情。可郎朗想象在北京学琴时对母亲的思念,弹起琴来就有情了。17岁的郎朗弹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时,想象乔丹扣篮,弹起来就有根了。成年的郎朗弹贝多芬《第二钢琴协奏曲》,想象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弹起来就有事了。

  怎么弹,技术层面解决手的动作,标准就是手上有准;文化层面解决心的想象,目的是让心里有趣、有情、有根、有事。这么一分析,钢琴家的文化内涵不上文化课也能获得。莫扎特,谁敢说他文化底蕴不深厚?谁说莫扎特没文化谁没文化。他7岁就开始巡演,才活了36岁,根本没上过音乐学院,更没学过什么文化课。那他心里的有趣、有情、有根、有事是怎么来的?莫扎特那个年代,旅行乘马车,虽然慢,却能欣赏沿途的山水风光。现在有人弹琴为丰富想象去看风光摄影、油画,这哪有直接看风景过瘾呀!莫扎特去过那么多城市,不同风格的建筑让他弹琴时心里有根,而他所体验到的人情冷暖不就让他的琴里有事有情了吗?莎士比亚的戏剧集讲的不都是人间悲欢离合吗?能直接感受生活本身,还有必要看戏剧故事吗?还有一个个案,阿炳。他是流浪艺人,也没上过什么文化课,但他拉的《二泉映月》文化底蕴深得至今无人能超越。阿炳的文化修养从哪来的呢?和莫扎特一样,也是人生的跌宕起伏世态炎凉积淀成他音乐的底蕴。结论是琴弹(拉)得动人的必有文化底蕴,却不一定必上文化课。郎朗15岁时不要眼看到手的中学文凭,而去了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17岁一夜成名,其中一个因素就是避开了一些没必要的必修课。

  文化作用之二是帮助创造意境。如傅聪用唐诗宋词创造肖邦、莫扎特作品的意境。文化作用之三是帮助树立信仰,作用之四是帮助正常做人。如钢琴家的待人接物、爱情婚姻,钢琴之外的作息饮食娱乐等。我们很容易强调文化的正作用,而忽视了文化的反作用。

  例如,一个人弹莫扎特的早期作品,就该天真单纯,如果让他背上沉重的文化包袱,那就弹不出莫扎特所要的“像油在流”的那种乐感。再如,如果学生主动学文化课,那就会打通他的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和听觉的通感。像阿格里奇学琴时最爱看电影,有时坐电影院一气连看两三部电影。后来她弹拉威尔的曲子时,那段特殊的感情就是看电影快欲的回忆。可如果是被动地学,甭管是多好的课,都会阻塞他的通感,学得越多弹琴越木。

  卡拉扬的娱乐是开飞机,多明戈的娱乐是踢足球,郎朗的娱乐是看NBA等,这种业余文化生活既能消解他们音乐职业的紧张,又会为他们的音乐创作提供灵感、通感。而有些人职业音乐之外的娱乐是酗酒、吸毒、赌博等,他们接受的这种文化也许暂时看不出对音乐创作的反作用,但对正常做人起的一定是反作用,终归会影响到他们的音乐创作。

  做为一个文化课的教员,肯定要让学生避开文化的反作用,让他们能防御负面文化,接受文化的正作用,让他们演奏音乐能够静净镜境。在浮燥的世界里,文化让他们心静,在污染的生态中(尤其是心理雾霾),文化让他们干净,在纷杂的情感里,文化让他们照镜,在世俗的尘埃中,文化提升他们的境界。

  “课”的古字形是“言”和“果”拼像而成,“果”的甲骨文就是树上结果的象形,“课”的本义,就是言语的成果。同样的课以什么样的方式讲决定着学生接受果实的优劣。一个苹果,被打成果汁让人喝下,其营养远没有人啃嚼获得的多。因为在啃嚼的过程中,人本能地会分泌各种消化酶,这有助于苹果营养的吸收。上面提到被动地上课,就是满堂灌,再好的果汁,也会倒胃口,那时就起反作用了。

    让郎朗念念不忘的小学文化课教员冯老师就是启发式教学,不仅给小郎朗整个的苹果让他自己啃嚼,有时还带他去果园让他自己跳起脚来摘,郎朗在她那学会了主动表达,这接受的就是文化的正作用。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