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宴图”的音乐临摹
来源:音乐周报 编辑:唐若甫 2014-12-07 10:12:00
中国古代诗词及绘画视觉作品中充满了音乐联觉的成分,比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和倒弹琵琶,还有《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场景,除了呈现视觉美感外,也在以形体忠实记录古人的音乐生活。但由于记谱法的缺漏失传,或者记谱法的模棱两可,当时的音乐未能像绘画那样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于是,由画入手,为求反映当时聆听体验,便成了中国作曲家们的不懈努力,有点像音乐考古学。
以唐宋两代及元代马可波罗的故事为蓝本,加之对丝绸之路的遐想,一直以来是乐界寻求灵感乐思的来源。自成一派的作曲家蔡东铧新作音乐剧《夜宴图》便是梦古寻音的最新尝试,但绝不是乔蒂-萨瓦尔般的考古,更多是张艺谋的印象系列。他以描写韩氏酒后作乐的《韩熙载夜宴图》为素材,创作了六幕音乐剧,11月22日首演于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新近组建不满一年的民乐组合古凡交响乐团演奏,演唱者中陈小朵饰演小周后。
画作卷轴按时间顺序共分五段,《夜宴图》也以此为参考共分六幕,加上序幕和尾声,多出了第一幕用以忆事。音乐剧的表现形式以载歌载舞为道,司鼓始终穿插其中。如果说爵士乐中的打击乐为各个声部间即兴发挥和华彩过渡的话,那在此剧中打击乐既承担起了串场过门的作用,也在表达戏剧高潮时铺陈开来,让人耳目一新,但又有过满之嫌。音乐剧无中场休息,洋洋洒洒两个半小时一气呵成。
蔡东铧的这部作品就体裁而言介乎于音乐剧、戏曲和舞台剧之间,按照节目单表述,除了歌舞部分还有大量表现人物心理描写的念白,但因为演出时长的关系,念白在首演中只保留了一小段。以琵琶、中阮、新笛、羌笛、扬琴、古筝、大提琴和二胡等构成的小型组合以室内歌剧般的配置出现在舞台上,与歌者舞者直面呼应,玲珑的配器和缓慢的旋律不禁让我想起奥斯卡获奖电影《末代皇帝》中御花园吟唱作乐一段。舞美设计为此剧配备了言简意赅的舞台呈现,六面卷轴分立于舞台两侧起到交待时代背景之效,乐师下场均双手合捧小件乐器以示尊重,背景灯和前置灯朴素至极,但都对调节气氛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
《夜宴图》的音乐风格以冥想为主,重在悠远,因为砍去了念白,人声风格近似哼唱,因此意境有余,叙事不足,让人不得不在昏暗的灯光下对着微小的节目单上的文字揣摩良久。因为是对古画的音乐临摹,全剧的戏剧中心和张力也有所欠缺,因此除了视觉之外,现场感官体验全部集中在了听觉之上。年轻的蔡东铧使用了他熟悉的江南曲艺调式,融蒋调过门与丽调唱腔于一体,陈小朵蜻蜓点水般的演唱借鉴了柴科夫斯基的《斯拉夫进行曲》中的旋律组合,管乐清奏是沁人心脾的江南丝竹。这些中西元素和合璧促成了知幻即离之感,也抵消了因为演出冗长带来的审美疲劳。
由此,全剧中最为印象深刻之处也是中西交汇和视听联袂的部分。第三幕“王屋六么”中,胡玉林的笛子与宋洁的舞蹈场面不失灵动闪烁,笛子的吹奏和舞蹈的挑逗配合得恰到好处。第二幕“悉听琵琶”中,琵琶与大提琴的二重奏既突出了弹拨乐器的铿锵,又写出了大提琴的婉转,不仅让我想起本杰明-布里顿《诺亚的洪水》中洪水退去后诺亚放出鸽子时对长笛和大提琴同样精彩巧妙的刻画。
这部介乎于多种体裁间的似是而非的音乐剧的乐思闪光点就像落日余辉下的湖面一样此起彼伏,照耀得人睁不开眼,反映出与学院派和商业音乐都截然不同的审美取向,拼贴风格的使用大胆而直白。年轻靓丽的乐师也是台上一道让人赏心悦目的风景线。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