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观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有感

来源:中国音乐评论网   编辑:乐音   2014-04-13 10:06:00

  4月11日晚,保利剧院上演了由著名舞蹈家杨丽萍任总编导、艺术总监并领衔主演的《云南映象》。先说这台歌舞晚会给我的一点心理感受,是当晚目睹的此“原生态”同我原所心仪的彼“原生态”是否吻合。在看实况演出的前几天,我已经拿到了节目单和宣传画册。说实话,除了图片里有一两幅“烟盒舞”一类的影像和好多很“土气”的鼓、面具、民族服饰能给人某些联想之外,那众多的自然生态摹写画面和“至美”“至纯”的人工表演场景,其实很难让人将其同这台晚会的“原生态”歌舞的形象完全对映起来。但是,怀着忐忑的心情到了表演现场,在这个“原生态”的话题上,我还是有点服了杨丽萍和她的创作、编导班子。

  我的第一个感觉是,杨丽萍等理解“舞台化的原生态”为何物。文化分古今、洋土和雅俗。舞台化的原生态歌舞,不外乎今里包着古,洋里掺着土,雅里透着俗。重要的是在这“古、土、俗”的原素里,应该能让人看到较多活态的民间生活的影子。就此而论,这台晚会既非完全是地道民间音乐舞蹈的汇集,舞台化的“原生态”因素也只占其中的一部分,以致将其冠以“原生态”之名,多少含有一点包装的意图在内。但值得赞赏的是,从整台晚会透出的整体构思和结构布局看,这一部分“原生态”的音乐舞蹈,无论是在篇幅内容的剪裁还是所出现的位置上都经过精心安排。不像常见的一些民族歌舞那样,将其统统与人为创作的因素杂糅起来;而是该分的分,该揉的揉。对此,我不太爱用解说词里“解构,重构”的比喻,而宁愿把一常用的古语略微变通一下:“将许多个泥人打碎,重塑一个你和我”。但是,这一个你、一个我,绝不似一对性别不同,却同样单纯幼稚的双胞胎;而像是一对风格个性迥异、内涵复杂程度不一的异文化恋人。在前半场,以太阳、土地、家园为背景,极力渲染的是原生态的民族、地域文化色块;后半场则以火祭、朝圣和雀之灵为主题,融入了宏大叙事的手法,贯穿着戏剧性发展的线索。越至后来,创编加工的痕迹愈发凸显。

  我的第二个感觉是,杨丽萍等懂艺术创作的规律。她们不仅懂舞蹈创作,而且也考虑到怎样在创作中恰当地鉴别区分和处理民间音乐舞蹈精华。比如在第一场的大型场面里,包含了基诺族的太阳鼓舞、哈尼族的鋩鼓舞、佤族的铜鋩舞、傣族的象脚鼓舞、彝族的神鼓舞……。怎样去调节其中不同的文化原素,去涂抹鼓和舞构成的多样性风格色块,对于这类南方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来说尤为重要。在编导们的精心处理下,上述各种少数民族鼓舞在不同时段轮流构成表演中心。在同一个舞段里,又蕴含有局部的线条起伏和戏剧性对比。其中一个鼓舞,由不同色彩的群组轮奏精彩的鼓段,最后在一个小孩手中结束,取得了出奇制胜之效。打歌里的一段儿童嬉戏舞蹈,保持了这类题材中种种充满童趣的游戏精华,既保持原味,又合理地进行提炼加工。让我联想起当年在思茅僾尼山寨看到的儿童歌舞《呆伯卓》,在阿佤山看到的妇女、儿童跳的《玩调》。同一场中的《海菜腔》、《烟盒舞》和花腰彝族歌舞,是云南省红河州异龙湖畔彝族的乐舞三绝。20世纪80年代,笔者曾在该地亲睹过这两种彝族歌舞,还有幸聆听了彝族著名歌手白秀珍一人的《海菜腔》绝唱。然而,在昨天的晚会里,我们却看到了数十人引亢高歌海菜腔的场面,与两种彝族舞蹈之间形成了体裁上的歌与舞、视觉上的静与动和悠深宽广与火爆热烈的气氛等对比效果。

  第三个感觉是,杨丽萍等懂舞台训练的诀窍。晚会的许多舞蹈都保持了比较统一的族性特点和乡土风味,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分别来自红河、思茅、西双版纳等不同民族地区的一拨拨孩子,分别在扮演自己本民族的角色,演绎本土的音乐舞蹈。其实不然。这些表演者虽然来自汉、彝、傣、哈尼、白、布朗、佤等七八个民族,但在从群体数量上看,仅只是一拨人组成。他们大多不是专业舞蹈演员,但经过了短期的训练,既保存了他们生来即有的“本色化”的资质和品格,同时也具备了后天“强化”而来的,对于其他族性和地方性的风格舞态的良好适应能力。这样一大帮“散兵游勇”,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被培养成训练有素的“必胜之师”,同时还能让其保持原有的自然、野性和率真。对于这些年轻编导们来说的确很不容易,也不能不让人对其不错的指挥和协调能力为之叹服。试想,如果他们能够继续保持这样的良好的协作精神和创造性发展势头,就可以让人们看到云南省既是原生态歌舞的海洋,也同样是保存、挖掘和发展传统音乐舞蹈艺术的基地,让云南民族传统艺术真正走向国际性舞台就不再是一种幻想。

  我最后的一个感觉是,作为一场来自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民间歌舞表演,尽管在上述节目中穿插了许多引人入胜的音乐表演内容,但音乐节目本身的含量仍嫌偏少。这是《云南映象》美中不足的地方。

  另外,也对该晚会创作班子提一点希望:俗话说,饮水不忘掘井人。我想晚会的编导们既不会、也不应该忘记那些曾经为这个事业献身的先驱者。一场艺术上较为成功,文化上积累深厚的舞台艺术作品,绝不可能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于较短时间内一蹴而就。对此,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已故的田丰老师所身体力行的,在对原生态风格的挖掘、保存基础上,对少数民族青年演员进行的传承、培训工作。本台晚会获得的成功,其实受惠于其多年来奠定的良好基础。受表演艺术职业道德和学术规范的驱使,后辈学人既要对之学习和继承,也应该对之心存感激,时时不忘。 (杨民康)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