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原作意识,寻求声乐演唱的最佳途径
来源:中国声乐家协会 编辑:马俊芳 2016-11-18 15:50:00
声乐是用歌声来传达作品思想内涵的艺术形式。作为歌者,要做到准确而真实地表现作品中的情感、意境和韵味,对作品的准确理解和分析就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歌者树立原作意识,从作品本身出发,对其中的唱词和音乐进行细致的分析,以便从更深层次去把握作品演唱的特色与风格,并最终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涵。
一、重视对歌词和音乐的分析研究
对普通的声乐工作者来说,每当拿到新的作品时,往往会想到去寻找该作品的“范唱”,以通过模仿范唱熟悉乐谱、掌握语言(尤其是外国歌曲),甚至是确定艺术处理的方式。这种做法既易给模仿者造成音乐上的“误导”,又易导致艺术处理上的“雷同”。
面对新作品,应该如何着手呢?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以作品自身的歌词和音乐人手,准确地理解歌曲作者在一度创作中所赋予作品的思想情感的真正内涵。
1.准确拼读歌词。弄清歌词含义
语言(歌词)是歌唱的基础。声乐艺术之所以能感动人,除了人声本来的美妙之外,重要的原因是听众能够通过歌词与歌者进行直接交流。因此,准确地理解歌词,清晰地咬字吐字,对于声乐演唱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明代魏良辅在《曲律》中也曾提到:“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他将“字清”列为三绝之首,说明了古人对歌唱吐字重要性的深刻理解。
在声乐演唱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大量的中外声乐作品。从使用的歌唱语言来说,除了中文,还会涉及到意大利语、德语、法语以及英语、俄语等语种。对于中国作品,尤其在演唱一些中国古典声乐作品时,很多歌词并不像现代声乐作品那样浅显易懂,这就需要我们在解读作品的歌词上下功夫。至于外国作品的歌词,更需要我们予以重视。要想唱好它,就必须首先弄清歌词的读音和含义,否则即使有很好的旋律,由于不知歌曲真正要表达的情感,其演唱也不会感人,有时甚至会歪曲作品本来的面目。在我国举办的第二届国际声乐比赛上,声乐大师叶甫根尼-涅斯切连科在给我国某位参赛选手上课时曾提到:“你的意大利语错的太多,建议忘掉已学的歌词,重新再学,你大概只有20%的词是正确的……”可见中国歌者在演唱外国作品时“语言不过关”现象是多么突出!那么,我们在学习外国作品的歌词时究竟应该如何着手呢?美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托马斯-鲍尔(Thomas Paul)的建议对歌者或许很有帮助。他认为要做好歌唱语言的工作,应该做好这样几件事:(1)每唱一首外国歌曲就把歌词全部写下来;(2)用国际音标在每个单词下标出准确的发音(国内很多音乐院校尤其是师范院校在歌唱语言的语音教学方面还很薄弱);(3)把歌词用本国语言翻译出具体意思;(4)每个语种要有好的、有发音要求的词典。如果按以上要求做,定会积累很多资料,摸索很多经验。这些提法无疑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
2.通过歌词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确定演唱的意境
声乐演唱要求歌者对作品的歌词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通过对歌词的分析,演唱者可以确定作品的主题思想,以便进一步把握演唱时的感情基调和意境。
声乐作品是音乐和语言二者的有机结合体,优美的语言和动听的音乐共同为我们描绘了歌曲内容所体现并依托的意境。演唱者只有真正投入到歌曲的意境当中,才会更容易体验歌曲所蕴含的情感,表达起来才会更加真实,才会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经这样说到:“我想学会随着自己的意思在自己身上造成的不是灵感本身,而只是有利于灵感产生的土壤,也就是能使灵感降临到我们心灵中来的那种气氛。”尽管他说的是戏剧表演,但道理相通,声乐艺术显然可以借鉴。这就要求歌者在演唱时不要刻意去追求作品中所蕴含的某种感情,而应该发挥自己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使自己进入歌曲所描绘或者呈现给我们的意境,那么合乎逻辑的、真实自然的感情就会自然产生。
3.重视旋律中的音高与节奏
掌握音高与节奏似乎是个小问题,不值得一提,但情况恰恰相反。在一些声乐考试中,音高不准、节奏失当的现象时有发生:更有甚者,某些高水平的演唱者同样也未能摆脱音准、节奏问题的困扰。同样是在我国举办的第二届国际声乐比赛上,针对部分选手出现的问题,叶甫根尼-涅斯切连科曾对某位选手指出:“你的嗓音非常好,技巧也很好,本来是可以进决赛的,但是你唱得太自由了,没有哪个指挥敢与你合作。”言外之意,选手的节奏唱得不准确。事实上,相同的问题在几乎所有的学习歌唱的人身上都曾发生过,应该说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至于症结所在,我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学习者自身的学习态度不认真,在学习歌谱阶段不够严谨,只求“大概”,不求“细节”,或仅靠听“范唱”来学习。第二,声乐教师在课堂上未能严格要求,只注重学生发声技巧的训练而忽略了音乐上的准确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错误的音高或节奏印记在脑海里并进而养成习惯。这一点应该引起广大声乐教师的足够重视。
4.不容忽视的“表情记号”
在对声乐作品进行研究时,我们常常会发现很多表情记号都是用外文来标记的。一些常见的表情记号尚易理解,但在很多作品中往往还会有一些不常见的看起来很陌生的表情记号,又该如何对待呢?很多歌者往往图省事就不再予以“深究”。在演唱时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作品中的表情记号虽都弄清楚了,却仍然不能将作品准确地表现出来。这又涉及到表情记号的“不确定性”问题了。青年指挥家李心草曾经这样说:“原来在国内,我们对力度的认识只是单方面局限在强弱上。到了维也纳之后,我才逐渐发现力度除了强弱之外还有许多其他不同的地方,而且这些地方主要是根据不同作曲家的风格来决定的。具体来说,莫扎特的f和贝多芬的f是有很大区别的,其中的强弱、感觉以及音质、音色等方面都是不同的。因此。如何恰当地处理好这些风格的不同变化,就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潜移默化的认识、理解和融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准确地揭示作曲家作品风格和思想内涵的目的。”因此,对于作品中的表情记号,我们不仅要弄清它的本来意思,还要弄清它在不同作品中的具体含义,有时甚至还要跟该作曲家的生平、风格、时代等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为准确地演绎作品。
总之,“声乐作品是作曲家的艺术结晶,其中渗透着他们的心血、思想和感情。由于作曲家的作品不能像画家、雕塑家和文学家的作品那样直接与观众见面,音乐作品必须通过表演艺术家们的再创造,才能与听众见面。因此,歌唱者应该十分重视”。只有认真地研究作品中的表情记号,才有可能将作曲家的创作意图真实地表现出来。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