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论坛

互联网时代音乐评论家的社会价值与责任

来源:艺术评论   编辑:娄文利   2016-09-30 15:56:00   作者:娄文利

  互联网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也悄悄地改变着“文化”的产生、传播和发展路径。作为一名专业音乐工作者,各大音乐学院的学报曾经是我掌握学术前沿、分享学术成果的主要来源,但不知从何时起,那些散发着油墨香气、闪耀着思想火花的铅字变成了pdf、jpg文件、微信公众号和链接,藏身于我的电脑甚至手机里了,我可以随时随地阅读它们,享受学习和思考的乐趣;曾经,我们在核心期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读者的反馈意见和学术争鸣往往要通过文章编辑才能零星得知,你甚至不知道有多少人读过你心爱的作品。而现在,如果你的文章在微信公众号里推送,阅读数和点赞数可以直观地告诉你反响如何,读者的评论甚至会激发出精彩的思想碰撞;曾经,看完一场音乐会,要等一周、一个月甚至更久的时间,才能从学术期刊和报纸上看到相关评论,现在呢?音乐会散场出来,我们可以立刻通过朋友圈发表百余字评论文字,配上现场的照片,几分钟之内就会收到几十条回复,一场交流迅速展开……

  正是这些悄悄发生的变化,让我想到了今天这个问题,互联网时代音乐评论的新特点是什么?音乐评论家的社会价值何在?音乐评论家的社会责任是什么?

  互联网时代音乐评论的五大特点

  互联网时代的音乐评论至少有这样五个新的特点:

  1.评论对象广泛化。

  目前在音乐类报刊杂志上发表的评论文章是以严肃音乐为评论对象,专业,但受众面狭窄。互联网时代音乐评论的对象更加广泛多元,涵盖了严肃音乐、流行音乐、网络音乐及社会音乐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出从“专业音乐”向“音乐文化”转变的特点。

  2.内容更新快捷化。

  传统的媒体受运转周期限制,时效性不强,尤其是学术性期刊多为季刊,一年四期的发刊时间注定要刊发纯学术性的、理论型文章,《人民音乐》《音乐爱好者》《歌剧》等月刊相对灵活,但最快也只能对上个月的演出或新作品做出评论,《音乐周报》以及有评论版的《光明日报》《中国艺术报》等报纸媒介在时效性上有较大的优势,能在较短时间里发表最新鲜的音乐评论,是对学术性期刊的有效补充。但互联网时代,信息更新的速度可以按秒来计算,这就要求评论更迅捷、更敏感、更及时,在更新频率上体现出从“周期化”向“快捷化”转变的特点。

  3.文体文风实用化。

  传统的音乐评论多为学术论文,要符合学术规范,要体现观点、论证和逻辑的力量。而通过新媒体发布的评论,其内容更广泛,文体的类型也更加实用、多样,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都可,其文风也应尽量朴实、鲜活,少用高冷晦涩的专业用语,增加文字的亲和力和可读性,让评论更接地气,实现从“高冷学术风”向“朴实亲民风”的转变。

  4.读者群体多元化。

  发表在传统媒体上的音乐评论,读者多是专业音乐工作者或音乐爱好者,与评论家共享一个默契的话语系统。而互联网时代乐评的读者则完全无法确定,年龄、性别、职业、知识水平、文化修养等等千差万别,体现出从单一的“定群体”向多元的“不定群体”转变的特点。

  5.社会影响全面化。

  传统意义上的“音乐评论”是建立在人类音乐审美实践基础上的一门理论学科,其研究对象较多地集中在“专业音乐”范畴之内,音乐评论文章的作者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音乐学家,他们用史学、美学、哲学、心理学等“音乐文科”的方法探讨音乐作品的史学价值、审美价值和精神内涵,标题中常出现“研究范式”“文化语境”“审美特征”等关键词;另一类作者是作曲技术理论家,他们擅长用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音乐理科”的工具对音乐作品进行技术性解构,探究其结构、音响、形态等方面的特点,标题中常见的是“音响形态”“结构逻辑”“综合结构力”等关键词。这些专业音乐评论家的文章是学理严谨、行文规范的学术论文,在推介优秀音乐文化、揭示艺术创作共性规律、推动专业音乐繁荣发展方面发挥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越专业,越小众。有的评论文章由于话题高端、文风晦涩,即使在专业圈里也是“谁写谁看,写谁谁看”,更遑论社会影响力了,不但失去了评论文章“交流”“思考”“促进”的基本功能,更是对作者才能的巨大浪费,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因为评论对象从“专业音乐”向“音乐文化”转变,读者群体从单一的“定群体”向多元的“不定群体”转变,总之,对象更广泛、内容更实用、更新更迅速、读者更多元、影响更全面,将是互联网时代音乐评论的新特点。

  面对这些新特点,我们需要思考,当下的社会需要传统的音乐评论吗?离开了专业圈子,音乐评论家还有价值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而且,我要说,互联网时代,音乐评论家大有可为!

  首先,评论对象的广泛化和读者群体的多元化使专业的音乐评论成为一种迫切的公共文化需求,面对互联网时代良莠不齐、形态各异的音乐产品,人们更需要通过专业人士的点评去发现真正的艺术之美。有些格调不高的音乐却能红遍全国且久唱不衰,这令我们对学校美育教育进行反思的同时,也痛感专业音乐评论在流行文化面前的失语和无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主要的有两个,一是专业音乐与群众音乐相互隔绝,前者在象牙塔里阳春白雪、孤芳自赏,不愿降低标准迎合普通听众;而后者认为专业音乐高处不胜寒,太深奥、听不懂,即使想接触所谓的“高雅音乐”也苦于无法入门;第二个原因是专业音乐工作者要么满足于在专业的小圈子里自说自话,不肯放下身段探讨群众文化的问题,要么尚未意识到在网络无处不在的新时代,群众艺术和流行音乐评论是重要的文化阵地,要么是有责任意识也有专业能力,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平台,难以形成引领健康文化的战斗力和公信力。

  其次,音乐的专业属性使音乐评论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文艺评论”的内核首先是“艺”,然后是“文”,要写出有观点、有知识、有趣味、有魅力的音乐评论,作者需要有广博的艺术修养、深厚的音乐素养、独到的艺术眼光、敏锐的音乐感觉、精准的文字功力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这些都需要长期的艺术熏陶和专业训练,不是一般的音乐爱好者或普通文字工作者在短时间内可以做到的,专业音乐评论家不可替代。

  第三,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超越任何传统媒体的高效迅捷的传播途径,也带来了扩大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机遇。这里给大家列几个数据,根据2016年2月发布的《中国微信500强月度报告》,500强公众号当月的总阅读总数为70.75亿,其中阅读量达到10万+的文章有20756篇,排名前三的账号阅读量均超过1亿(卡娃微卡1.4亿,人民日报1.2亿,同道大叔1.1亿)。而1月份500强报告中与“音乐”有关的9个公众号同样展示出惊人的社会影响力,其中阅读量最多的是“经典音乐推荐”6639万,其次是“音乐微场景”3136万,最少的“音乐美文”也达到1097万,而且,这些公众号里单篇文章的阅读量均超过10万……这些惊人的数字真是令我们这些文字工作者无限向往。在互联网时代,阅读量就是影响力。如果专业音乐评论能够积极参与其中,把高质量高水准的音乐知识和艺术评论通过新媒体推送到几千万人的生活中,其社会影响力将是多么巨大!

  那么,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担负起音乐评论家的社会责任?

  第一,要用主动积极的态度学习网络时代的新鲜事物,打通技术路径。我们可以不依赖科技,但不能忽视它、回避它。比如,你还是关在书房写文章,但要学会用什么软件去浏览和下载不同格式的资料,要知道几个质量稳定、资源丰富的总谱、文字和音频视频网站。你可以不懂新媒体平台如何搭建、如何运作,但不妨碍你把精彩的评论投给他们,比如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的“中国文艺评论网”,和“中国文艺评论”公众号。你不是梦想用文字形成战斗力和公信力吗?投稿吧,梦想万一实现了呢?现在已经有相当一批有社会责任感的音乐工作者和音乐机构,利用微信平台积极地向社会播撒音乐的种子,如《古典音乐》和国家大剧院的《古典音乐频道》推送海量的古典音乐音视频资料及音乐故事、音乐家访谈等,《音乐研究》《歌剧杂志》《音乐艺术》等传统媒体也开放了公众微信号,把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有机结合,互补发展,还有一大批志在普及音乐知识、推介经典作品、发布音乐信息、制作原创音乐、策划音乐活动的公众号迅速出现,它们用鲜活的时代语言实现着“在服务群众中引导群众,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 的社会职责。

  第二,新媒体给了我们迅捷的传播平台,但,内容和风格才是王道。从内容来说,评论家必须摆脱“我是专业音乐家”“群众文化与我无关”的小我思想,放下身段,积极关注社会音乐文化生活,敏感地发现公众关注的音乐问题。比如我们可以用通俗的文字告诉网民,《老鼠爱大米》《月亮之上》《小苹果》等格调不高的网络歌曲,音乐上低在哪里,俗在哪里?经典的抗战老歌为什么透着凛然正气?等等。从风格上说,如果我们还是板起面孔,用高冷的学术范儿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去探讨小众的话题,也还是难以形成社会影响力。内容的专业性和文字的美感,与深入浅出的行文策略并不矛盾,这是专业音乐评论家要努力转变的。

  第三,提高音乐专业水平的同时,不能忽视人文素养和政治素质的提高。一方面要向戏剧、美术、舞蹈等姊妹艺术以及文艺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延伸,努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政治素质的重要性。引发我这个思考的正是一篇评论。这篇文章试图从美学角度评论抗战70周年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选题,可惜文章从“标题党”风格的题目到极度偏激的内容和立场,都没有体现出与作者的学历、学养相般配的水平,相反,他博人眼球的急切心态却显而易见。果然,此文在一个专业评论圈里迅速传播,很快引起境外一些别有用心的记者的关注,且不论此文对那些政治素质不高、政治立场摇摆的青年学子们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位作者急功近利的治学态度就是一个负面的榜样,对其个人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对一位音乐评论家来说,要重视自己手里的这支笔,它就是我们的生产力,“评什么”很重要,但“怎么评”更重要。

  总之,当代音乐评论家应充分认识互联网时代带来的问题与机遇,明确自身的社会职责和历史使命,主动打破专业音乐与群众音乐的隔膜,不断拓宽音乐评论的广度,用自己手中的妙笔担负起引领人民群众审美、识美、鉴美、弘美的文化使命,为繁荣中国的音乐文化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