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论坛

声乐换声区训练方法之管见

来源:海霖声乐   编辑:高果宁   2016-09-10 14:51:00   作者:高果宁

  摘要: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训练学生掌握转换声区和统一声区的技巧与方法,达到声区转换自如,音质统一,是声乐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为此,本文通过对换声区的概念、意义的进一步认识和对换声区基本特点的分析,并结合声乐教学的实际,对换声区的训练方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声乐换声区训练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初学声乐的歌唱者,在歌唱时常出现声音不统一,上下两截,甚至在某几个音上突然声音失去光彩、变得虚空无力、且不容易控制的现象。这是由于初学声乐的歌唱者长期养成的说话习惯所支配的只是声带肌的运动,而声带的张力和声门闭紧的程度只适合于说话时音调较低的真声,此时声带拉紧和相互靠拢的力量都不大,呼出的气流量也不大。但在人声艺术歌唱的整个音域中,随着音高的逐渐上行,声带振动的频率加快,气流量的增加,需要进一步闭紧声门,拉紧声带,提高阻气能力时,单靠声带肌”的力量就不够了,必须加进环甲肌和环杓肌组协同一致的运动。促使喉头稳定并略微向下移动,减少声门裂隙、增加声带张力,才能胜任所发高音的需要。然而,日常说话所养成的发音声调较低的真声习惯,不能适应艺术歌唱所要求的音调较高的声音时就出现了换声现象。也就是由于声带肌和环甲肌以及环杓肌组在艺术歌唱时没有建立起协调一致的运动习惯,造成了换声现象。其客观的表现形式还反映在歌唱者歌唱时其舌根随着高音的上行而高举,喉头上提。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改变不适应艺术歌唱的习惯,在艺术歌唱时建立起由单一的声带肌的运动转变为声带肌。环甲肌和环杓肌组非常协调一致的运动的新习惯,在这个比较长的教学训练过程中,就需要掌握一套科学、完整、实用的换声区的训练方法。

  二、理论依据

  换声就是根据歌唱的需要从一个声区换到另一个声区。在歌唱时,当我们由低往高或由高往低唱时,往往在某些音上会感到困难,音与音之间似乎有裂缝,这就是“换声区”,它一般包括三个半音,其中一个是主要的,称为换声点。根据人声声区划分的原理,从胸声区转入混声区,混声区转入头声区时都有换声现象。但由于各声部的声音和各自的生理条件的差异,具体反映在换声上也不相同,有的在胸声区之转入混声区时较为明显,有的在混声区转入头声区时不易衔接。就各类噪音的“换声点”而言,也会因人而易,有时会有半音之差。在人声艺术歌唱的整个音域中,每类声音都可以划分为三个声区,即低(胸)声区、中(混声)区和高(头)声区。

  在低声区的真声由于其振动的频率和胸腔所固有的谐振频率基本相符,很容易引起胸腔共鸣。同样到高声区的假声其振动的频率和头腔固有的谐振频率基本一致,因此容易引起头腔共鸣。而中声区则应该是这两种声音按比例的混合。如果调配失当,就会出现前面所说的换声现象。中声区即混声区或称之为换声区(严格讲由低声区到高声区都必须运用混声)。它是连接上下两个声区的过渡声或者说是桥梁。中(混)声区是高(头)声区的基础,是突破换声区并进而统一各声区的出发点。因此教师与学生都要特别重视中声区的训练,只有将中声区的声音训练得轻松、流畅、自如时,再逐步扩展音域,使声区逐渐过渡,达到声区的统一。可见,中声区训练是整个音域达到声音统一的关键,是声音训练的基础。其真正的意义就在于,能使歌唱时的声带肌、环甲肌和环杓肌组的运动协调一致,使声音由低声区平滑的天衣无缝地过渡到高声区。

  三、换声区训练的方法

  在男女声的四个声部中,换声现象表现比较普遍和明显的是两个女声声部,其次是男高音声部。因此,在换声区训练的过程中,不能总按照固定不变的训练模式去练习,而应该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训练方法,使换声区的训练方法更科学、更实用、更有效。也就是所谓“训练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下面是我在声乐教学中针对女高音声区转换训练所采用的方法:

  (一)采用以真声为主,混入适当假声的训练方法。

  在中声区的训练中,特别是在由低到高排列有序的产生换声现象的一组音上,发声时一定要注重有真声的存在。首先要找到喉头正确的位置,同时要保持稳定在这个位置上。第二要找到气息支持的感觉,也就是要找到腰和小腹在发声时如何正确用力的感觉。例如女高音在音阶练习中,当音高上行到f1和#f1时喉头要有轻微向下的感觉,其目的是有意识的拉紧声带、增加声门的闭合,加大挡气的感觉。同时也相应适度地增加小腹和腰部的力量,增加气息的支持。并且尽量保持舌根的低位,适当的提起软腭,开始混入少量的假声。这里要求舌根降低和喉头略微向下,都是为了训练声带肌、环甲肌和环杓肌组积极主动。非常协调一致的配合能力。要自如地完成这个练习过程,从思想上讲应该是有意识的自觉过程。当音高上行到g1、ba1时,除继续按上述的要求做以外,要逐渐增加假声,同时开始减少一些真声,当音高继续上行到a1、bb1时,所增加的假声的成分和减少的真声的成分,都要比g1、ba1时多一些。这样逐渐轻微的调整练习一直进行下去,当音高上行到b1、c2时就能比较顺利的通过了。再继续上行到be2、e2时,要为了过渡到高声就必须混入更多的假声,同时也要进一步减少真声。在上述的这个训练这程中,一定注意保持舌面平凹,软腭上提,舌根的位置要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喉头稳定。而只有喉头稳定并有向下的感觉,才能保证声门紧闭。也才能使产带拉紧达到高音变化时所需要的张力,发生时才不会出现声音空虚无力的换声现象。如果喉头不稳定,随着音高的上行而上移,这样必将导致声带张力不够,达不到音高的要求,则.必然会出现虚空的声音。在练习下行音阶时,把上述的这个过程反过来进行练习,也就是随着音高下行逐渐减少假声的成分,与此同时要逐渐增加真声成分,到e1以下时,要逐渐转为更多的真声。这是换声区训练的方法之一,也就是从真声人手,以真为主逐渐混入假声的训练方法。

  (二)采用保持声音高位置的训练方法。

  在整个发声练习中,要努力做到始终保持有头腔共鸣,也就是一定要保持声音的高位安放,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人声音域的中低声区就显得更为重要。如果失去高位安放,也就是高位置,中低声区的声音就会显得苍白而生硬失去光彩,在中声真假声混合的过程中,如果声音的位置不高,真假声的结合就不可能自如协调。在这里,头腔共鸣起到了溶合真假声的作用。要做到真声不完全真,假声不完全假,真声里有假声,假声里有真声,还必须做到胸腔共鸣、口咽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的合理运用。在人声的三个声区中,口咽腔共鸣具有比较重要的位置。特别是中声区,口咽腔共鸣起着主要作用,其次是头腔共鸣,再其次是胸腔共鸣,在低声区则主要是胸腔共鸣,其次是口咽腔共鸣,再其次是头腔共鸣。到高声区主要运用头腔共鸣,其次口咽腔共鸣,再其次是胸腔共鸣,在整个发声练习中,随着音高的变化,严格运用不断调整中的混合共鸣。特别是在中声区从f1到f2这个音区中要特别重视声音的高位安放,尤其是女高音更要注意在“a1、a1、bb1、b1这四个音上的高位安放,因为绝大部分的女高音歌唱时产生换声现象就在这四个音上,为了能使其顺利解决,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从f1开始混入假声的训练办法。同时,为了能保证真假声混合运用自如,我还特别强调必须做到有意识的保持声音高位置的要求,这样就保证了换声区过渡的完美,效果非常理想。

  (三)采用气息支持的训练方法。

  在整个换声区的训练过程中,气息的支持是非常关键的。音高的变化取决于声带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声带振动的次数取决于声带本身的张力,以及声门下呼气的压力。前面所说的真假声的结合练习,就是为了训练声带肌、环甲肌以及环杓肌组的协调配合的能力,进而解决了声带张力和声门紧闭的问题。然而不解决呼气时声门下的压力问题,不解决气息的支持同样是不行的。因为要求假声必须是结实、明亮和有威力的假声,而不是虚的、弱的假声,只有这样才能和真声混为一体。因此要求气息的支持要积极有力,不僵而且适度。这就要求在换声区的练习中,必须找到腰和小腹用力的感觉,就是要找到呼气时,腰部要有保持扩张的感觉,小腹要有在保持的前提下,逐渐有力的回缩的感觉。以此来保证在发声时,声门下有足够的呼气压力。在训练中同时要注意,气息的支持是在随着声音的高、低、长短而不断的调整变化中进行的。

  教学实践证明,上述三种换声区的训练方法,它们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互相补充、相互支持。尤其对女高音的声区转换训练成效十分显著。

  四、结语

  换声区的训练,对每一位歌唱者说来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女高音更为重要。单纯的用真声,或者单纯的用假声都不能适应艺术歌唱的要求,因此,必须掌握混声的技巧,而要学会科学的运用混声,则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换声区进行严格的,艰苦的、耐心的和细致的训练。而科学,系统地运用上述训练方法,就能够使歌唱者真正做到“声区统一,声音位置统一,音色统一和字、气、声、情的协调一致,进而取得声乐教学的显著效果。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