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学的自律与他律
来源:中国音乐学网 编辑:马亚坤 2015-09-26 15:42:00
二、音乐作品存在意义上的形式美与人化美兼及方法论的思考
20世纪80年代后,伴随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全球文化的交流与浸入,我国当代音乐学的研究也逐渐显现出国际性的视角与论域。人本关怀意义上的音乐学术研究显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音乐人类学、音乐美学、民族音乐学、民俗学、哲学人本学等相关学科更多的关注到了民族性、地域性、文化性等共存基础上的人本存在生态形式与意义。从而,学术的当代意义,文本的历史内涵及当代诠释,知识的人文性及时代内涵等等都被提高到了更高的层次,更高的要求。学术与学人面临着更严峻的人化物化的考验与冲击。音乐美学作为音乐诸学科中基础性的理论学科,有着指导音乐各学科文化审美、方法论的选择、历史音乐文本意义诠释等诸多方面的使命。正因为如此,在物化、人化、经化、政化交叉存在的21世纪当代,对我国音乐美学的方法论意义及其音乐作品的史学意义进行思考,具有浓厚的方法论与史论意义。
我们对音乐美学进行基础性本源问题的追问与研究,就笔者看,如果不能对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与方法论有个系统的吸收与贯通,就会容易犯无端“形而上学”的毛病。音乐美学的基础性本质问题,牵涉到人类音乐审美的骨架与基石。实事求是基础上的理性客观的人本、文本的观照是必须的,同时也是不能丢失的方法论手段。虽然,这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个很容易理解并人人自知的老问题。但,就其目前笔者的学习观察看,还是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性问题。即是无端意义及实践基础上的莫名其妙的形而上抽象。
何为美?又何为音乐美学?音乐美学没有想象的那么神秘,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它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像个可爱温柔的少女,银铃般的笑声随时都会触动我们内心美态的最深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生活的“美学家”,做音乐美的爱人!对音乐的哲理解构及本质追问,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就在无穷尽的历史过程中,在纤细品味细心领悟的音乐生活洪流中!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有句很实在的话——“现实生活经验和文艺修养是研究美学所必备的基本条件”。此话对于音乐美学的研究学习又何尝不是呢?我们不应该脱离了音乐的生活与作品文本,横跨于这些文本之上研究本质追源的抽象内涵,而应该在音乐作品及音乐生活的基础上诠释本源的追求。正基于此感想,就目前学界对音乐美学基础问题观照的方法论现状,笔者特别呼吁:在音乐美学的研究中,我们应该以立体动态客观的视角作为前提,以音乐作品的史论及当代文本作为根本材料,用音乐技术性实践性历史性的生活经验作为根本,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基础,用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宏微并及、感理交融、人文并举之上的宏微观多角度多流派的哲学方法作为研究手段,使其真正充盈理论文本上的价值,实践审美上的指导,人文生存上的关怀!
在自我陈述认识音乐美学方法论的只言片语之后,笔者还需要以自律与他律意味上的音乐作品的形式美与人化美(这里所谓的人化美是指他律性意味上的情感美等诸多人化内容的整合。因笔者感觉以音乐的内容作为音乐形式的对立面,就自我个人表达意图而言并不确切。笔者试图阐述的主要是人化物化意义上的音乐作品历史性及社会性的内容,遂以音乐的人化美作为形式美的对立面)的初步阐释作为基础出发点,进而对形式与内容意义上的音乐作品历史性文本存在意义做些自我学理化的思考。
音乐作品的形式逻辑,就其自身自律性意味上的织体、材料构造、和声等物质属性而言同样具有形式美的样式,这是无可质疑的。音乐形式材料的有机组合,按照作曲家的人化意图,并且由作曲家赋予音乐形式以特定的作曲规则,从而很好的组织成一个具有具体物象及社会性内容的整体材料。这个整体材料由具体的音乐织体构成,具有很好的形式逻辑,因此,就其作品的形式而言同样具有形式美的内容。西方古典哲学家中一些人关于数的和谐组合形式美的观点,虽然比较片面,却同样可以得出音乐形式逻辑中自律性意味上的纯粹形式美的内涵。但笔者需要指出的是:以纯自律意义上的音乐形式美为起点,进而观照赋予形式美以合理逻辑内容与人化意义的作曲家,我们可以看到,正如本上文所述,作曲家是社会性的人,带有无可抹去的人化内容。当作曲家赋予散乱的音符以合理的形式逻辑并且夹杂自我的人化情态时,就无可避免的具有了内容的要素,同时也就赋予了音乐织体合理的内容。所以,如果抛开原始的音乐材料因,抛开物理声学意义上的声音音响客观体的规律组合形式,仅仅是漂流的物质因子,音乐是否具有纯粹的不夹杂人化方法的材料形式,是否又能称为音乐的形式,是否还具有音乐的特征形态都是值得怀疑的!进而,音乐在那样的一种情况下,是否还能称之为音响及至声音,都是值得怀疑的。因此,无端的形而上追问,而不关照史论方法与作品文本及实践,就很难说清问题的综合特征及本质。所以,笔者个人感受当我们在基础理论问题的本质追源上探索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与方法论应是我们恒久在心的一种准则。笔者并不是因为其关乎政治性的形态而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而是因为,就其马哲的方法论本身言,它的确存在无以比拟的优势与相对性的客观。
对于音乐作品内容的观照与解构,以致探讨追源,笔者在此有一个问题需要特别阐释下。笔者需要特别提出的是:音乐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意味。何为音乐的内容具有历史性的意味呢?关于音乐作品的内容,笔者在史论意义的基础上把它分成两重含义,其一、它是由“元作者”(即音乐作品的缔造者或者说具有所有权的作曲家)在自我审美理想的基础上所赋予的特定原始形态的人化内容,笔者称之为音乐作品的创造性“元内容”。其二、它是由史论意义基础上的历史后辈在实践美学与人化物化的历史渐进中所形成的一种作品二度创造性内容,笔者称之为音乐作品的发展性“史内容”。音乐作品内容的形成正是在历史渐进的长河中经过原作的基础性内容铺垫与后进历史实践者的补充与丰盈而不断丰满并发展拓宽的。因此,音乐作品的内容就其史学意义上的梳理与研究来讲同样具有深厚的“历史作品文本”与“实践美学”的意义。但这样又同时带来了一个需要特别关注与讨论的问题,即是:在音乐作品不断二度创造的过程中,音乐的内容不断的充盈并渐渐的远离音乐作品的原始内容,那么由此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音乐作品文本原始创作的历史性意义何在?作曲家的作品当代价值及历史价值又在何方?在音乐作品的不断创造诠释过程中,“元作品”是否像个迷失回家路的孩子一样,一经创作,便孤独的永远沉寂于音乐作品的历史博物馆中,只留下历史车轮中他者想象性与研究性的诠释而再也亲吻不到了音乐原作的本来脸庞!由此笔者想到了一本书——英国著名女学者莉迪娅-戈尔的《音乐作品的想象博物馆》,其书对音乐作品的史论意义做了很有意义的探讨,但这已经是历史观念上的音乐美学及其实践性问题了,笔者只有另著文章加以探讨了。
寥寥数言论断,青涩肤浅文章。真理无可穷尽,味有爱与追求在路上,唯有信仰与坚韧在路上,唯有梦想与执著在路上……
后语:在笔者个人拟定的写作计划中,这是其专业研究性质的读书笔记式的成长性文章,笔者初步拟定以经典文献的研读为契机,进而使其感悟性思考性的文字付诸于纸张,从而成为一个系列文本!暂时附上一篇,以后陆续呈上。
学术修炼,文化研读,文本作业向来都是青灯苦茶的事情,耐得住寂寞,品得了辛酸,才算整个人本开始成熟与完美起来。在奋力考研的征途中,在探索青年应该怎样储备生活并保证安好幸福的物质生活的压力中,在21世纪当代青年极端迷失自我并摧毁信仰的潮流影响中,80后寥寥青年学人在物化的生活沉沦与人化的感情欺骗中既要找准目标又要顶住多重压力,以期能有所成就,这将会是一个相当辛苦的旅程。青春数语,自然情态,与君共勉,期盼批评!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