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复调音乐教学体系建设研究
来源:中国音乐学网 编辑:赖朝师 2015-09-20 10:03:00
第三个特征:
吸收各国复调音乐思想的精华,开辟民族复调音乐教学与写作的先河。
刘福安撰写的《民族化复调写作》(1989年,上海音乐出版社)是我国至今为止,第一部用“民族化”来命名的专著,它是专门为民乐创作专业的作曲学生而写。该教材的主要特点:一是全书所选用欧美作曲家创作的作品非常少(仅有巴赫、贝多芬柴可夫斯基、柏辽兹、鲍罗丁各一例),在理论陈述上却将复调音乐的基本原理(严格对位、自由对位)讲的非常清楚;二是多以民族五声调式为基础,强调民族化的风格对位写作;三是选用的谱例均为我国五四以来作曲家创作的作品为主,同时结合作者本人创作的实例;五是强调民族复调音乐的创作实践;六是将西方的复调音乐体裁进行民族化的改造;七是完全抛弃福克斯体系与欧美体系自由对位写作的束缚,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化的复调音乐教学思路。
于苏贤在这个领域不断耕耘,成绩卓著。2006年她的另一部重要著作出版。作者在总论开篇指出:“《中国传统复调音乐》出版,旨在就是要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昭示国人,中国有自己的传统复调音乐”。“本书是一部填补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空白的学术专著。其中不仅首次系统地向世人展示、分析了中国传统音乐中蕴含着的精深微妙的复调技术原理,以及那些有别于西方复调体系的,独特新颖的复调音乐形式,而且从理论高度,对这一发现进行了严谨和学术性的归类,从而使其具有更高层次的理论价值和学术品格。……中国有传统复调音乐吗?也许在您读了于苏贤教授的《中国传统复调音乐》后,心中自有深刻的感受。”该书提出中国的传统复调音乐思维是建立在:线性思维、形象思维、群体思维基础上。如果刘福安的《民族化复调写作》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还受到苏俄体系关于多声部民族民间音乐与复调音乐相结合思想的影响的话,那么,于苏贤的这部著作则是完全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多声部复调音乐的结构体系。
第四个特征:
以分析为主,不涉及严格对位写作的技术锻炼,强调复调音乐写作技术类型、体裁风格,同时结合我国复调音乐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复调的基本构成与体裁样式,提升表演类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力。
林华教授共编写出版了四部复调音乐教材,其中《复调音乐教程》(1992年,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是专门为非作曲专业开设选修课的分析性教本。它在结构上来看:上篇是复调音乐的特征与写作的技术类型;下篇是欧洲不同时期复调音乐作品的风格与体裁分析,最后一章是“我国音乐创作中的复调技巧的运用”(包括了民间音乐中的复调因素与专业音乐创作中复调技巧运用等问题)。张韵璇教授的《复调音乐分析教程》(2004年9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也是为非专业作曲的学生编写的选修课教学所用。在结构上看,主要以复调写作的技术类型为依据进行选择性的作品分析;共三个单元,一是对比式复调;二是模仿式复调;三是复对位(运用了可动对位的理论),但该书缺少体裁与风格分析。
第五个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家们把研究目光投向西方近现代作曲家的音乐作品研究,他们从中凝练出现代复调音乐的教学体系。并将这一体系运用于研究生教育之中,逐渐形成了更高层次的专门为研究生开设的“现代复调音乐课程”的复调音乐教学之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刘永平教授与于苏贤教授。
刘永平教授自1996年以来,为研究生开设“现代复调音乐”课程,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教学体系,他的课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部分是现代对位技术;一个部分是现代赋格形式。因此,该课程的名称也可以具体称为‘现代对位与赋格’”。
而于苏贤教授自1987年开始研究,通过1993年至1996年在中央音乐学院投入教学,反响强烈、效果显著,于2001年8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专著——《20世纪复调音乐》。刘永平教授认为该书“作为国内首部系统论述现代复调音乐理论技术的专业教科书,其讲授纲目与内容分别是以复调结构的技术特点为依据,来确定教学内容和章节划分”。张旭冬博士、教授这样评价该书:“迄今为止,《20世纪复调音乐》是国内第一部全面而系统地论述现代复调理论与技术原则的专业教科书。”
以上对苏俄复调音乐体系的特点论述到该体系全面渗透到我国教学领域的分析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国的复调音乐教学在很大的程度上都受到该体系的影响。但绝大多数的学者并非全盘照搬,而是有的放矢,吸取其精华,兼容欧、美、俄,融各体系之精要。而刘福安则独辟蹊径创立“民族化复调写作”的新境地。同时也可以看出,学者们已经摆脱了苏俄体系与欧美体系的束缚,建立起具有自我学术品格的路径,为我国复调音乐教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民族体系的建立
走过漫长的“文化大革命”,进入明媚的改革开放时代,复调音乐迎来了新的春天。在20世纪80至90年代前后,中外音乐交流异常活跃,新的思想、理念、方法不断带入我国。复调音乐理论研究目标逐渐投向西方近现代音乐,学术活动也开展的更有质量。1986年,在丁善德教授的倡议下在西安音乐学院召开了首届复调音乐研讨会,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大会“收到35篇学术论文,涉及的领域广泛而多样。有关于复调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的论述,有对国内外著名作曲家复调作品研究的心得,也有关于国外近现代复调思维和技法发展的研究,更多的是有关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复调特征的论述”。大会另一个内容是复调作品现场演奏和录音交流音乐会。大会收到与会代表各种类型的复调作品40余首,其中有丁善德教授为会议创作的《小序曲与赋格四首》和罗忠镕教授在会前赶写的《节奏赋格—为全国首届复调音乐学术会而作》的宫调式、角调式两首序曲与赋格,以及萧淑娴、陈铭志、段平泰、李忠勇、汪立三等作曲家的作品。86岁高龄的萧淑娴先生语重心长的提出:“应该深入学习我国的传统音乐,深入学习外国音乐的优秀传统,创造我们自己的音乐。绝对不要忘记我们是炎黄子孙,不要忘掉自己的根。”大会还讨论了民族风格问题,“对于复调教学必须加强基本功训练的观点,大家取得了比较一致的意见,但对于如何加强基础锻炼和严格写作的能力,与会代表存在明显的分歧。一部份同志认为复调课是技术课,技术课就是教技术,不要掺入其它东西,可用西欧传统体系来教学;另一部份同志对此提出异议……”。当时刚从留法归国的杨通八事后撰文写到:“我国专业音乐的复调底子很薄,……继续深入地展开二十世纪音乐技法的实践和研究,也许在我们这块复调传统贫瘠的土地,能比西方一些音乐发达的国家更早开出复调技法理论的新花。”就是这样的一次会议,使我国的复调音乐教学与研究走向了快速发展的健康之路。事过10年,2007第二届复调音乐研讨会在上海音乐学院召开,这次会议“来自全国20余所音乐院校、艺术院校、师范大学音乐院系、综合大学音乐院系的50余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收到学术论文54篇。会议的内容主要有两个,一是复调音乐教学研究、学术研究专场主题演讲,对中国复调音乐的科研和教学进行了全面的交流与总结,二是关于成立中国复调音乐学会的商榷会”。从文章来看有关现代复调技术的研究,现代作品的研究,复调音乐教学的研究等多方面;最重要的是成立了一个学会机构,使今后复调音乐创作、研究、教学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来引导。2010年4月,在中国音乐学院召开了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其中复调音乐收到的论文有20余篇,涉及到专业作曲、非专业、课堂等教学方面,涉及到学科名词的争议等。在这次会议中,对于复调音乐的教学问题探讨特别多,是一次课堂教学经验的总结与交流。在2012年11月上海音乐学院主办的全国第三届复调音乐研讨会中,大会收到论文27篇,其中关于作品本体研究的有13篇,关于教学问题探讨的有6篇,关于技术理论研究的有5篇,其他问题研究有3篇;这次会议的中心是作品分析与研究为主,教学探讨比例也相当重,这说明,关于复调音乐的教学问题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回顾80多年的复调音乐教育之路,它伴随专业音乐而发展,办学层次由中学、专科、本科提升到硕士、博士的教育,涌现出一批硕士、博士生导师,培养出一批国内外知名的音乐家,在教学、研究、创作等领域都显示出无限的生机。
体现在教学研究方面,我们已经构筑了严密的本科教学体系,在各大音乐学院中的复调教学分级与分层次教学的特点。同时还形成严谨系统的研究生现代复调音乐教学体系。不仅如此,还培养了徐孟东、张旭冬、田艺苗、刘青、孙志鸿等一批博士。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