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论坛

中国原生态民歌的生存与发展

来源:中国音乐评论网   编辑:乐音   2014-01-16 15:36:00

                      查子明

    [摘要] 原生态民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宏扬中华民族文化与艺术的源泉。完整继承和科学发展原生态民歌才是对艺术本质的理解,才能从文化背景、审美情趣中探索中国各民族歌曲风格形成的核心。否则就会陷入抛弃中国文化精髓、缺乏民族特色而只谈唱法的误区。

    [关键词] 民歌 原生态民歌 生存 发展 中国

   

    原生态民歌,顾名思义,就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它们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

    “原生态”这个词是从自然科学上借鉴而来的。生态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原生态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是老百姓很自然地表达出的东西。

    原生态民歌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生动写照。这些歌曲直接产生于民间,并长期流传在农人、船夫、赶脚人、牧羊汉以及广大的妇女中间,反映着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生动画卷。这些歌由大众口头创作,并在流传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歌词越加精炼,曲调渐臻完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原生态民歌的语言生动传神,它并不是将简简单单的生活语言直接拿来,而是也讲究韵律,讲究比兴等传统的诗歌手法,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百姓的杰作,是大众语言的精华。原生态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已经不仅仅是我国的文化财富,也已经世界文化遗产的重点保护对象。

    2001年至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成的联合考察组,行程2万多公里,采访了235名歌手,考察并采录了广西、青海、甘肃三省区10个民族的民歌。日前,考察组采录的385首民歌被整理成册,并刻录成光盘回赠给当地的学校,让当地的学生传唱这些宝贵的民歌,采录地区同时被授予“联合国民歌考察基地”称号。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前不久透露,我国正积极启动相关法律程序,力争在今年内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目前,中国古琴和昆曲已被列为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都属于音乐相关项目。相信不远的将来,原生态民歌将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我国民歌的种类极为丰富,主要有内蒙古的长、短调牧歌,河套及周边地区的漫翰调、爬山调,陕北和山西西北部的山曲、信天游,甘、青、宁地区的花儿,新疆的十二木卡姆,陕南、川北的姐儿歌、茅山歌,江浙一带的吴歌,赣、闽、粤交汇地区的客家山歌,云、贵、川交界的晨歌、大定山歌、弥渡山歌,藏族聚居区的鲁体、谐体民歌,以及其他各民族的山歌等。

    在现代文化等因素的冲击下,民歌的消亡速度越来越快,原生态民歌究竟应该怎样走好明天的路?又该如何走向世界?

    目前民歌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最大危机就是传承问题,因此一定要在抢救保护民歌、老歌手的同时,培养发掘新歌手,使民歌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后继有人。如果原生态民歌的挖掘和保护不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先别说如何走向世界了,就是自身的生存发展都成问题。民歌的演变很正常,但是一步步走向消亡则是我们痛心的。在经济、社会都发生飞速转变的今天,民歌受到外来文化冲击,发生演变,也是很自然的事。但民歌的消亡对中华民族来说,却是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我们认为,保护、发展民歌应该遵循两条原则:

    一要千方百计保护原生态民歌,既要让民歌在属于它自己的田间地头上去生存、发展,展示其最真实、独特的魅力,又要多做记录、整理、收录工作,尽可能完整地把原生态材料保存下来。

    从第一、二届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到今年初的“CCTV西部民歌电视大奖赛”,到轰动海内外的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再到8月底“天籁之声”中国原生态民歌演唱会,以及11月初即将在北京举行的《十大乡土歌王歌后民歌演唱会》,原汁原味的民歌让人大饱耳福外,还令人豁然开朗,原来这个来自穷乡僻壤、山野沟壑的“原生态民歌”,唱出的却是一个不染烟尘、不饰雕琢、水灵灵的民歌世界。它与曾经包围大众的主流文化形成鲜明对比。

    以石占明为代表演绎的“原生态民歌”越来越受到中国音乐界、媒体和民众的广泛关注。一些商家也敏锐捕捉到这一信息,对“原生态”进行了新鲜标榜和商业开发。“刀郎现象”就是成功的典型。在没有商业宣传的攻势下,一个来自四川的歌手刀郎居然一跃成为今年中国内地最受欢迎的歌手,他的专辑《2002年的第一场雪》翻唱了新疆民歌,一些自创歌曲中也融入了西部民歌木卡姆的旋律,成为今年中国内地最畅销的专辑。

    不同地区的演唱方法是区别于不同民族的文化样态的特殊形式。“原生态热”凸显中国保护民歌、保护传统文化的热情正日益高涨。目前传统文化消逝的速度很快,就在我们谈话的这一秒钟,就有可能有一个身怀绝技的老人过世了,而他却没有传人;每一分钟,就有一个清代园林、一个明代牌坊被铲平了。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有传统文化在消失,而原生态民歌也在其中。

    在文化消费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各种现代的、超前的、舶来的、克隆过的、包装了的艺术令人眼花缭乱,人们带着多种精神需求进入了自由选择的天地。此番欣赏《河曲民歌演唱会》,那土得掉渣的歌声,那融化在骨髓里的乡情,那炒山药蛋丝的味道,那黄河水浸透的文化,都会使人步入返璞归真的境界,使人对民间自然形态的、粗糙的艺术,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艺术备感亲切、肃然起敬。我国西部民歌遗存十分丰厚,但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正随着经济发展而发生巨大变化,民歌赖以生存的条件正在消失,传统民歌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处于濒临消亡的险境。

    从World Music(世界音乐)这个词出来之后,各国的做法是不同的。像印度做得就非常好,无论你是哪个国家的人,它的音乐一响,你就能分辨出这是印度的音乐。这可能还是和文化的推广和行销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说政府的作用还是不可忽视的,应该通过政府成立专门的保护区投入资金来保护民歌。你可以出去打工,但是不必要全都去,你在家乡学本民族的音乐,我政府给你钱,而且你的收入甚至还高于你外出打工的收入。这就好像日本的做法。日本的音乐分为两股道,你玩洋的现代的东西,我政府不管你,但是传统的音乐国家会花全力来扶持。国家养了一批人,而且优秀分子成为国宝,高薪养起来,他们的目的就是传承,原本原样地教学生。我们国家民族音乐远远多于日本,所以这就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都来出力解决这个问题。

    有人提出,做为原生态民歌的发展,除了前面说的,需要挖掘保护和政府支持外,如何保持其自身的原生态性?如果单纯保留民歌的原貌,会不会导致民歌内容距离大众越来越远,这会不会造成大众对民歌有一种疏离感?从日本的经验来看不存在这个问题。他们的邦乐、雅乐存在了几千年,到现在他们的乐团仍然在全国各地演出。这些东西已经和现在日本人的生活没什么关系了,听的时候还要解释这是什么朝代的用意是什么,但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对后来的人还是很有影响。艺术的产生需要生活的积累,不可能你当下的生活是什么样子艺术就立刻跟上,旧的艺术形式对发展我们现时的文艺还是很有好处的。所以我们一向认为要发展我们现在的大众文艺,一定要以我们的传统文化艺术作为根。我们现在有些文艺似乎强调学习西方的观念意识比较多,回头向传统看的比较少。我们现在一直强调发展,但你没有旧的东西就无法谈发展,我们现在总提“借鉴”国外的东西,这个借鉴的尺度是需要好好把握的。你总是借鉴,那自己的东西跑哪儿去了?

    二要顺应时代变化,不要人为地去阻挡变化;

    民歌的抢救保护是一个科研概念,因此一定要强调原生态,重视记录、收集和整理;但民歌的生存与发展则是另一个开放的、演变的概念,所以,为了对外宣传、普及、扩大影响,民歌就要向大众靠拢、向时代靠拢,进行一些必要的创新和改良。

    为了原生态民歌能有更长远的发展,“原汁原味”和“开发利用”两者可以并存不悖。如一些用方言演唱的民歌,在当地群众娱乐、办歌会时可以用方言,但在对外宣传或进行一些旅游性质的大型节会上就可以改用普通话演唱,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接受民歌,帮助他们了解民歌及其蕴含的丰富文化。“民歌现在太需要一个现代王洛宾了,既深深了解民歌价值所在,又能找到民歌与时代的结合点,在保持民歌特色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创新。”“有了这样一批文艺工作者,民歌才能让更多的人感受、理解和热爱。有了爱听、爱唱的人,民歌才不会失去它生存的土地——人民群众。”

    民歌的发展有一个过程,都是由粗糙的(原生态)向精致化发展。但到了这个程度后,就如同物极必反的道理,它将失去其内在的动力,不能向前发展了。仔细研究中国的文化史就会发现,一个悠久的文化流传到现在的原因:一是自我寻根,就是向民间学习;二是异族文化的入侵使其被迫进行改变。现在的都市民歌都是走到一个高级阶段的民歌,这些民歌要继续发展必须寻根,这是唯一避免自己走向衰落的一个办法。

   

    最近学术界引起了一场科学的民族唱法的的争论。我们拿李琼说吧,她的演唱就是从山歌风中演变而来的,地到得很。也是因为此才从春节晚会上被观众所熟知的。在一次电视歌手大奖赛中有一批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像乔羽、阎肃等等几个人做大赛顾问团,听说李琼没得奖不干了,那次挽救了一个李琼,但问题没有解决。什么问题?就是评委排斥多样化的民歌,他们就是要那个所谓的“标准”唱法。而这个多样化里的主流就是原生态民歌,是劳动人民走出大山向我们展示的原汁原味的唱法。而这种原生态唱法如果得不到业内专家的认同的话,恐怕原生态民歌发展起来也困难。

    今年的电视歌手大奖赛又遇到了这个问题。这次比赛云南的姐弟两个唱海菜腔的,通俗组的评委带头站起来鼓掌,观众热烈鼓掌,结果呢?没名次。专业组一个湖南的也唱得很好,连个优秀奖也没有。这就证明了评委的思想没有解决,排斥多样性、排除有特点。所谓有特点就是跟他们不一样的地方那就不行。这次原生态民歌赛非常好,这说明一种态度,中国56个民族,只有一种“民歌”,怎么可能!现在的女歌唱家们单凭声音很难分出谁是谁,我们有幸聆听过年初的央视西部民歌大赛,各民族的歌手们给人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们觉得原生态民歌还是要想办法保护,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像我们以前的老歌唱家,你一听郭兰英就是郭兰英,一听王昆就是王昆,一听才旦卓玛就是才旦卓玛,绝对不会搞错,因为她们每个人都有非常鲜明的特点。而我们现在的女歌唱家们,我们感觉单凭声音很难分出谁是谁。在艺术上还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会更好!声音个性的,自然的发展对原生态民歌来说无疑是好消息。我们觉得,现在所谓的民族唱法,大街小巷传唱的这种民歌是一件“皇帝的新衣”,造成我们现在的民歌都是所谓的科学唱法,就是为了那些盛大的晚会,穿着华丽的服装,用固定的嘴型,固定的唱法,以及假笑的表情来演绎所谓宏大叙事。

    拯救原生态民歌,不仅仅是音乐界的事情,唱法这个东西怎么能定义它科学不科学呢?不能说上了音乐学院的唱法就是科学的,而原生态的东西就是不科学的。而且我们觉得在保护民歌这个问题上,过分的讨论唱法之争会陷入歧途。民歌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唱法,民歌最大的生命力在于个性化。它是不能被复制的,是一个民族最独特的东西。

    “甘露般纯净的雪水,丝绒般辽阔的草原,彩虹般美丽的花朵,珍珠般满野的畜群……”原生态民歌保护的意义其实是不言自明的。原生态民歌不仅可以让年轻人了解到我们的祖先曾经唱什么,想什么,是如何生活的,而且民歌的保存发展为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土壤,防止出现流水线般培养“罐装”声乐人才的局面。这不仅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要求,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提倡演唱原生态的民歌,对打破现在假唱成风的局面有一定的好处。原生态民歌不作假,不争名,它来源于生活,在它的旋律后面满溢着真情。其实,在艺术领域不需要存在门户之见,更不是有什么党同伐异之心,在公众中间,需要听到的声音只是与之相关的、真挚的艺术争鸣,对于唱法之争,格林卡100多年前说过:“创作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只不过是把它编写一下罢了”,值得“家”们、“星”们以及握有相当话语权的所有当权的音乐工作者们好好思索。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原生态民歌的明天会怎样?我们还要付出很多,让我们千百年来流传于民间,深受百姓喜爱的民歌,在原汁原味的表演下鼓舞着每一个热爱音乐的人!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