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教育 > 声乐合唱类

学习民族声乐应注意哪“六方面”?

来源:音乐周报   编辑:赵振岭   2017-04-09 15:15:00   作者:赵振岭

  编者按:中国民族声乐发展多年,成就不少,不足亦多。近日,天津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主任赵振岭在浙江音乐学院进行了专题讲座。本报特约赵振岭与读者分享他多年教学与实践的心得。

  赵振岭/口述 赵中华/整理

  中国民族声乐这些年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民族声乐的发展仍然“在路上”。与西方音乐四百年发展相比,我们起步和发展的时间还很短,还在探索中。民族声乐在教学体系上,尤其是男声声部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在教材上、唱法上、文化上、审美上不断努力和探索。

  我留校任教30年了,就美声和民族唱法而言,我的观点是:一种唱法,两种能力或一种能力多种修养,而不是把两者对立起来。一个唱法,就是我们说的科学唱法。我学声乐,大三时高音还没有解决,唱到A很吃力,降B就不行了甚至光剩假声。一开始学习时,我因为“提喉”的关系使得声音“虚、躲”,开得过大,声音不会掩盖不会关闭。后来和京剧演员同台演出的机会向京剧演员拜师学艺,我找到了解决高音的办法,就是逮住字就逮住了气,才能逮住劲儿。因此,我学习和教学中经常想:美声,我们要学习它什么?中国的传统审美我们应该继承什么?戏曲的哪些东西是可以滋养我们,可以为我们解决很多技术问题呢?

  学院派声乐教育是解决什么问题呢?解决的是唱法的科学性、先进性。老百姓不一定懂意大利歌剧,但是会被其极具金属色彩的声音所打动。就像有人也不喜欢京剧,但是会对京剧演员的演唱判断说“这个声音怎么这么好听”。因此,大家不要把美声和民族分开,不要相互看不起。根据这些年我美声、民族唱法学习、演唱、教学的经验,我觉得这两种唱法融会贯通使我的视野和眼界开阔,技术手段更宽泛。我觉得在学习民族声乐,应关注六个方面:

  1.研究中国文字。

  中国的文字很讲究,有意象甚至有哲学意味,这与西方拼音文字不同。学习中国声乐一定要研究中国文字,研究字不光是发音吐字,而且要研究字的结构和寓意。如:秋字加上一个心,就是愁;春字加上一个心就是惷。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成熟的心才知道愁啊,学习和演唱民族声乐作品,一定要亲近我们的文字。

  2.研究中国诗词文化。

  宋代诗词极具音乐性,是可以唱的。现在学生演唱艺术歌曲诗词时往往因为不熟悉而不了解。朗诵也应该成为我们声乐学生的一门基本课程。戏曲讲究“千斤白,四两唱”,戏曲演员念字念白就学好多年,念得差不多再开唱。美声唱法也是一样,先演话剧,后演歌剧。外文艺术歌曲,先把字音念准,再依照谱子的节奏、重音、逻辑重音、单词重音念清楚,这样才能唱。这是目前声乐教学缺乏的环节,也是文化上的一种缺失,如果从小增加朗诵和诗词赏析课,再贯穿到声乐教学当中,学生受益会更多。

  3.了解我们的绘画艺术。

  中国画讲究留白写意、黑白之道。黑白之间有寓意和色彩,唱歌也如同绘画讲究声音的色彩变化。中国声乐在讲究个性同时要讲究共性,而西洋的东西是在追求共性下,强调个性。如果我们非要讲究个性,和别人不一样,就容易走到死胡同。中国戏曲曲艺演员培养过程中受这方面影响很大,学习戏曲是先找别人后找自己,甚至在找别人的过程中丢了自己。比如戏曲,先拿派别给演员固定,削足适履,演员是不是那个嗓子和条件先不去琢磨,造成成活率很低,现在年轻人学唱歌也是热衷模仿。美声唱法强调人的器官、腔体、身体运动等,共同塑造唱法的科学性。现在很多民族声乐作品写得很大很满,演唱也追求“高大全”,这和中国人讲究意境、留白、色彩的审美习惯是相违背的。有人演唱时不注意会唱错别字,比如“长相知,长命无绝衰”,很多人唱成“衰(shuāi)”。“白发鬓毛衰(cuī)”,这个字是有颜色的,是古音字。描写古时丈夫去世,妻子要披麻戴孝,皇帝去世,臣子要披麻戴孝,有颜色。如果只是一个衰落的“衰”,就完全消除了其历史时期的寓意和典故。启功曾经说,唐朝的诗是‘喊’出来的,宋代是‘想’出来的,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是从民间土里长出来的。宋代的诗都有典故,一般人不懂典故看不懂。我们在演唱这些作品时要补充历史文化知识。我们很多艺术歌曲,没有多少高音,但仍然成为经典。现在民族声乐出现一大批连喊带叫的歌,尤其是我们男声,很多人还是处于“喊”的层次,高音喊得很高,年轻的学生喊几年就坏了。遇到爱模仿尤其喜欢模仿某位歌唱家的学生,我就让他唱外国歌,因为以前歌唱家演唱外国歌的资料并不多,慢慢他就回归自我,去琢磨自己的身体运动和肌肉运动,慢慢找到了自己。因此在教学中,我一手抓唱法的科学性,一手抓演唱的语言。

  4.研究中国的戏曲和曲艺。

  2000年前后,天津曲艺团一批演员到音乐学院进修,我教了十几个曲艺团的学生。戏曲演员的呼吸相对浅一些,他们是向上用气,要提气,而我要他们向下走。另外他们的喉头相对高一些,气用得硬一些,对通道和共鸣要求似乎少一些。我就用声乐方法让其松一些,让肌肉和气息的运动往下走,不要过多提气,讲究整体共鸣。一位学张派青衣的年轻演员,我让她借鉴声乐演唱方法打开喉咙、气息放下,整体共鸣,在“松、通”上下功夫,半年多时间收到很好效果。教学相长,我也跟他们学了很多京剧的东西,如京剧的韵腔、咬字、用气等,对我滋养很大。

  5.亲近中国器乐曲目和传统民歌。

  我当年留校时分配在民乐系,上课在声乐系。当时宋国生给我们写歌,民乐系中青年教师组成的民乐队给我们拉伴奏,三年里我耳濡目染了大量民族器乐的经典曲子。很多曲子如紧打慢唱、弦乐揉弦、艺术处理的方式,都是声乐能够借鉴的。

  6.研究中国的民间舞蹈。

  民间舞蹈和戏曲、歌唱是同宗同流。从“三人操牛尾,歌之不足,舞之蹈之”开始,舞蹈和音乐都是抒情的方式。现在不少民族声乐演唱者的手伸出来都是僵硬的,演唱时我们的手伸出来应该是“欲左先右,欲前先后”,舞蹈是民族声乐表演基本的训练,会让我们有模有样,让民族声乐的外在形体与内在的表现统一起来。

  我认为,中国民族声乐应该亲近我们文化中的六个方面,因为这是一种骨血的关系。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