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梅雪丽
责任编辑:孙国栋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梅雪丽 通讯员 盖时霖 烟台报道
夏秋交替时节,海阳朱吴镇十里樱桃谷刚完成了一次盛大的果实孕育,土地、果树顺应自然节律,开始了休养生息,山野间弥漫着宁静之气。中国农业大学实践团的队员们来到果园里,做调研、采土样、引技术,一股青春和知识的力量跃动田间,为朱吴镇大樱桃产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全新活力。
“今年7月至8月,我们利用暑期时间来到朱吴镇,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稼色朱颜’主题社会实践,依托园艺学院本科生联合党支部,以‘艺心艺意,情系乡土’精品项目为基础,发挥本科生假期农校力量。”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指导老师蒋晓彤说。
海阳市朱吴镇是远近闻名的大樱桃之乡,十里樱桃谷不仅是当地的自然宝藏,更是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产业。作为全国率先发展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镇,近年来,朱吴镇积极推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逐渐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先进模式,带动大樱桃产业规模化发展,造福一方百姓。然而,农业产业发展一向受自然条件、管理技术等问题的制约,朱吴镇大樱桃产业也同样面临着转型困境存在着树龄老化、优良品种比例低、果农管理技术粗放、产业链条短等问题,成为朱吴大樱桃产业发展的掣肘。
结合专业知识,中国农业大学的实践队员们从测土配肥、智慧管理、快速检测、采后保鲜等多个角度设计方案,提出樱桃生产改良建议。同时,帮助大樱桃果园搭建智慧农业飞控平台,配套多光谱采集分析系统,智能病虫害检测套件、物联网农机作业管理服务系统等,以“传感技术+人工智能”为基点,用物联网的方式,采集处理播种、撒肥、施药等各个环节数据,指导果农科学种植。
产业振兴,科技先行。发挥中国农业大学的专业优势,实践团队还为朱吴镇引进了针对多种风险因子的“宜刻检”食品安全现场快速检测装置,覆盖从采样到结果读取及输出的全流程,包括侧流层析试纸等检测产品,以及对应的3D装置及信号读取设备或应用等。此外,针对樱桃保鲜期短、难易长期运输等特点,团队经过三周的摸索实验,初步探索出以高锰酸钾—活性氧化铝为主要成分的气调保鲜剂,设计气调包装箱,可使大樱桃存放时间延长30%以上,挖掘更大市场潜力。
“中国农业大学的青年们的为民情怀让人感动,专业技术能力令人钦佩,借助这次机会,我们将与中国农业大学的青年们建立长期沟通联系,引入更多专业知识、科技成果,为朱吴镇大樱桃产业带来更多利好。”朱吴镇党委书记李言东说,在未来2-3年内,朱吴镇将与中国农大继续合作,着眼于科技赋能农业,以“基地+品牌+销售”的模式,计划建设2000余万元的品牌示范园区,实现全产业链的改造提升,带动果农进行品种换代和技术改良,打造品种独有、标准输出的现代化产业综合体。
着眼于未来发展前景,队员们还围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产业规划设计两方面展开探索。一方面,以海阳市221个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数据为基础,发放问卷496份,结合多形式访谈,为朱吴镇设计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运行新模式,形成更强劲的产业引领能力;另一方面,针对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延伸不足等问题,队员们提出了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打造区域品牌、三产融合发展等方案,为朱吴大樱桃产业跨越发展给出了“全新答案”。
发展大樱桃产业,不仅要种植好,更要把优势品牌打造好,将文化融入品牌,才能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实践团队正是在立体化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农大特色,以朱吴镇发展大樱桃的故事为脚本,设计了“樱桃之路”系列漫画,展现建国以来一代代樱桃果农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动人故事,为朱吴大樱桃产业注入了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
为了延伸产业链条,团队还充分发挥想象,设计了文化衫、帆布包、水杯、书签等文创产品;配合樱桃产业示范园建设,团队园林专业同学结合专业知识,设计规划了樱桃文化主题公园,公园计划在樱桃产业示范园东侧建设,集餐饮、休闲、文化展览、直播宣传、教育、科普于一体,充分利用当地地理条件,拓展樱桃采摘新模式,以文化赋能樱桃产业振兴。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中国农大的青年们心存奉献三农的情怀,深入基层、脚踏实地,通过智慧引领数字乡村、科技助力品质提升、品牌建设技术集成、三产协同产业带动等方面,为朱吴镇大樱桃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作出了贡献,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认可。未来,中国农大园艺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还将继续与朱吴镇合作,以知识浇灌山野田园,以青春书写强农新篇。
初审编辑:梅雪丽
责任编辑:孙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