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站群
责任编辑:冯炜程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邹金利 烟台报道
近年来,烟台高新区高度重视学校卫生管理工作,从卫生室(所)配置方面探寻多元混合的新路径,管理机制转型升级;在卫生专业人员聘用方面定义新模式,提升服务能力;从学生健康管理方面定义新档位,提升管理能力,更好地按下“健康校园”的开启键和加速键。
烟台高新区常住人口约10万人(包括高校4.6万人),拥有高校4所、高中和中学各1所、小学3所、幼儿园(包括民办园)8所。自2019年以来,由区卫生健康部门牵头引领,协同教育、编制、财政、高校等部门和单位共同聚力,创新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改变过去“无人可用”“无地可干”的不利局面,学校卫生整体工作提档升级、提质增效。
多元混合 创新卫生室(所)设置“新路径”
“在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中,加强校园卫生室建设十分必要。”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疾病预防中心主任曲飞说,“学校卫生室是学生常见病疾病防治、健康监测、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突发事件处置的前沿阵地,直接关乎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烟台高新区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各学校在校学生数量、原有校医和保健教师队伍现状,采取多种模式,设置学校卫生室。
将原有卫生室改造升级。将所有学校(幼儿园)卫生室列入改造计划,由区卫健部门提出改造方案,高校和民办幼儿园自筹资金、中小学和公办幼儿园由区财政出资,具体组织实施改造升级,从而达到区内所有学校、幼儿园,全部按照规范设置卫生室或保健室,配备专业人员、配齐相关设备、统一管理和培训制度。
引进第三方运营管理。针对部分学校,尤其是针对学生数量较多、医务人员配置不足的实际情况,探讨引入有资质的第三方(公立或民营医疗机构)运营管理。由校方免费提供房屋、设备等,第三方组建医疗团队参与运营,开展诊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服务范围调整为“内部+社会”,区内公立医疗机构负责健康体检、卫生应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校方医务人员负责学校卫生日常管理的新模式,形成了“多方聚力、各司其职、相互配合、1+1+1>3”的良好工作局面,取得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思维重塑 创新专业人才招引“新模式”
“校医是学校师生健康的守护者,肩负着学校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学生体质监测、心理健康疏导等重要职责。近几年来,受人员编制数量、管理体制制约等因素影响,导致学校卫生工作一直‘不尽如人意’。”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疾病预防中心主任曲飞表示。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明确规定,要按照600:1的比例配备校医或保健教师,但各学校由于编制数量不足、待遇不高、职称晋升不畅等因素影响,仍存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的局面。烟台高新区卫健部门创新思维,在全省率先提出“派遣+派驻+购买+培训”模式,结合学校实际,有效解决卫生人才不足问题。
烟台高新区所有公办学校(幼儿园),经区管委研究同意,在不增加学校事业编制数量的情况下,分两批考取16名取得执业医师或执业护师相关证书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由财政出资、第三方聘任,派遣到各学校从事学校卫生工作;另外,采取长、短期派驻相结合模式,由高新区医院根据各学校需求,派驻相应数量和学科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参与诊疗工作,校方承担部分人员经费。
高校主要采取“购买服务”方式,引入具备相关资质的公立或民办医疗机构,整体团队入住,解决学校诊疗力量不足问题。校方按期支付相应的人员经费,由第三方按照公立医疗机构有关规定进行运营。同时,采取网上学习、每月集中学习,强化业务培训、提升服务能力;校方和卫健、教育主管部门强化日常和半年、年度考核,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提档升级 创新学校卫生管理“新机制”
学校充分发挥主体责任意识,对岗位明确职责和工作任务,确定考核标准,第三方专业团体进驻时与校方签署托管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细化校方考核方案,真正做到“按绩取酬”,明确区卫健行政部门、疾控中心、医院的监督管理、专业培训、健康教育、业务帮扶等责任和义务。
后疫情时代,烟台高新区将生命健康教育融入年度教学任务,采取说教、互动、自主健康教育等多种教育教学模式,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科学体育锻炼、增强营养意识等,不断拓展生命教育的“长、宽、高”。
烟台高新区通过多元混合的创办学校卫生室模式、灵活多样的用人方式、职责明确的管理体制,全面提升了全区学校卫生的整体工作水平,达到“让政府放心、让家长安心、让师生舒心”的目标,从而更快地迈向“健康校园”。
未来,烟台高新区将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以崭新的姿态、科学的管理、高效的服务,共谱学校卫生工作新华章。
初审编辑:魏站群
责任编辑:冯炜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