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王瑜
责任编辑:李波
大众网记者 李楠楠 通讯员 刘永峰 陈鸿源 烟台报道
三年前,王岩松还是在鲁东大学负责美团外卖站点的老板。如今,他的“战场”变成了200亩的樱桃、地瓜苗圃,手上的管理的项目从外卖箱换成了嫁接刀,带着“泥土梦”回到家乡,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和优质种苗,助力乡村振兴。
种植现场
“科技育苗”让土地焕发新生机
阳春三月,正是苗木嫁接的黄金期。在王岩松的育苗基地里,工人们正麻利地给砧木“动手术”——剔皮、嫁接、包扎,一套动作行云流水。“这可是我们的‘宝贝’!”王岩松小心翼翼地托起一株组培吉塞拉六号砧木苗,如数家珍地介绍,“它就像樱桃树的‘超级充电宝’,能让果树长得快、结得多、味道甜!”
“看着老家土地撂荒,老人们种不动地,我心里不是滋味。”王岩松说干就干,毅然回到烟台福山区东厅街道潘家泊村,成立烟台裕信苗木专业合作社,紧密依托鲁东大学农作物改良中心的强大研发团队,致力于将先进的农业科技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合作社不断引进和培育优良苗木品种,推动当地农业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这位“半路出家”的农人,硬是把自己逼成了技术专家。“组培吉塞拉六号砧木苗,作为一种先进的植物繁殖技术,不仅有助于提升大樱桃的品质,还能显著增强市场竞争力。”王岩松告诉记者,组培吉塞拉六号砧木苗具有极高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通过组织培养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地繁殖出大量的优质苗木。这些苗木具有生长迅速、成活率高等特点,从而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
政府当“红娘”,小苗苗连起大产业
“单打独斗可成不了气候!”王岩松深有感触地说,当地政府给他送来了“及时雨”——东厅街道农业办派专家手把手教技术,协调土地流转,还帮着对接大樱桃协会。如今,他的合作社就像个“产业孵化器”:统一供苗、统一培训、统一收购,让潘家泊村农民每年整体增收30万元。
同时,基地还联合鲁东大学的教授们,把实验室里的组培技术搬到了田间地头。基地占地200亩地,繁育佳红、辉煌等品种的大樱桃苗,还摸索出一套种植技术,让村里六七十岁的老人都能轻松上手。
站在苗圃里,王岩松指着远处正在扩建的温室大棚,眼睛闪着光:“一开始是5亩的规格,现在我们扩大了种植范围,明年这时候,咱福山的樱桃苗要卖到全国去!”阳光下,一株株嫩绿的幼苗正在春风中舒展枝叶,就像这个乡村振兴的新故事,刚刚翻开精彩的篇章。
种植现场
农村是希望的田野,乡村全面振兴是必须写好的一篇大文章。从外卖老板到育苗能手,王岩松的转型之路印证了一个道理:乡村振兴不缺机遇,缺的是敢想敢干的追梦人。当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带着技术、情怀回到农村,面向未来更广阔的天地、更具潜力空间,福山区东厅街道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品附加值,坚持绿色发展方向,走循环经济的路子,实现产业良性发展。引导产品资源延伸到村民日常生活以及游客休闲旅游,加快构建“产+销”贯通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让生活在东厅的老百姓日子有盼头、生活有希望,这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初审编辑:王瑜
责任编辑: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