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王瑜
责任编辑:李泽
大众网记者 李楠楠 通讯员 姜郁蕾 烟台报道
团组织是组织、引领青年的“桥头堡”,也是代表青年利益的“娘家人”,自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工作启动以来,福山团区委围绕改革“六个化”的目标任务,以党建带团建为突破口,紧紧抓住改革“牛鼻子”靶向发力、对症下药,扎实推进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走深走实,不断开创全区共青团工作新局面。
加强党委全面领导 推动县域改革新突破
加强党对共青团的全面领导,在管理模式上下功夫,从严落实引领、凝聚、服务青年工作。
自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工作部署以来,福山区以区委文件形式正式印发了《福山区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实施方案》,树立“一盘棋”思想,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任组长的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领导小组,构建起“区委书记亲自抓、党政班子协同抓、组织部部长具体抓”的推进机制,配强专职团干部,配足兼挂职团干部,将团建工作经费纳入全区工作经费整体计划,在全区传递高度重视关心青年工作的鲜明信号。
完善党建引领。坚持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与区委组织部联合发布《中共福山区委组织部 共青团福山区委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建带团建工作的若干措施〉的通知》,第一时间组织召开加强党建带团建工作会议,安排全区党建带团建工作,细化分工方案,推动责任落实,将改革试点纳入年度党建考核,“团建不合格、党建不评优”在各级党组织形成普遍共识,改革期间区委常委会听取改革汇报2次,区委书记开展专题研究3次。
夯实组织建设。建强会议机制,建立团区委书记常态化列席区委常委会会议机制,区委常委会每年至少听取1次共青团、少先队工作汇报,研究解决重大问题,支持团组织创造性开展工作。落实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每年至少召开2次会议,协调推动青年工作各项任务落实落细,增设青少年志愿服务专项经费及少工委专项经费,成立区级青年志愿者协会。配优团干队伍,优化乡镇(街道)青工委委员设置,全区8个镇街按照20人标准多渠道拓宽人选范围,吸纳各领域优秀青年人才进入委员队伍,团(工)委书记担任副主任并兼任青工委办公室主任,每个乡镇(街道)明确1名优秀乡村好青年担任青工委副主任。用好青年人才,将区域内年轻的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青年企业家、青年“两新”组织负责人、青年志愿者、新兴领域青年等各领域优秀青年人才吸纳到委员队伍中,延伸团组织触角,扩大组织覆盖面,形成了党委统领、团委统揽、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擦亮“青”字号品牌 解锁服务青年新密码
立足基层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目标,围绕青年需求、持续整合资源,倾力打造品牌项目,不断提升团的组织力。
深化品牌育人成效。统筹党、团、队一体化育人,提高育人质量,落实“两新”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凝‘新’聚力”工程,组建福山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联合团支部,结合共青团主责主业,将“两新”团建、服务新业态、新就业青年群体工作纳入“两新”党建格局,推动行业健康发展,为基层社会治理贡献青春力量。
凝聚青年服务力量。紧紧围绕中心工作,聚焦聚集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参与福山志愿服务工作,成立福山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建立了覆盖全区193个小区的志愿者服务体系,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超过400场,传递社会正能量,营造全民志愿服务氛围。持续以“青年文明号”“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创建为抓手,打造特色“青”字号项目品牌,推进团属队伍资源项目化。目前,已打造省级青年文明号3家,省级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2家,申报国家级青年文明号1家,助力青少年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提升素质,做到服务有力量、精神有焕彩。
提升活动参与归属。深入推进“希望小屋”“青鸟计划”“福地传承”“牵手关爱”等青少年服务项目,引导青少年团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在全区各村、社区广泛打造青春社区,以点带面,在福新街道“万科社区”培育孵化青年社群,成立乒乓球小组、自驾游小组、棋牌小组、美食小组、夜跑队、跳舞小组、瑜伽小组等,让来自五湖四海的社区居民逐步提升归属感和幸福感。在清洋街道“福惠社区”建设社区型青年阵地,定期开展影视作品赏析、读书分享会、健康知识讲座等,丰富社区青年文化生活,有效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实现城乡青年融合发展。
完善党团队育人链条 探索团教协作新路径
聚焦为党育人,完善学校共青团实践育人机制,规范团内组织生活,强化思想引领,增强团员先进性。
严把团员发展“入口关”。根据各学校团青比例和填写《入团培养书》青年数,统筹分配团员指标,做到初中、普高、社会均衡发展,破解指标分配不科学问题。制定“5+3”入团标准,以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习实践、身心健康和服务奉献5颗“星”为入团标准,将团前教育、青年大学习、志愿服务3项内容作为必备条件。
严把团员发展“培养关”。打造一体化、阶梯式、分层次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体系,强化日常教育。今年以来,共开展十四岁集体生日等仪式2场,624名离队少先队员实现推优入团,学校团的活动向校外延伸,把志愿服务作为入团评价重要考核指标。
严把团员发展“考察关”。坚持全员参与,全校对入团申请人进行公示,学生进行民主投票。坚持全面考察,“校内学习+校外实践”双结合,打破了唯分数、唯班主任推荐的评价体系。坚持全程纪实,按照“一人一书、一证一档”基本要求,“应记尽记”培养考察数据信息。
初审编辑:王瑜
责任编辑:李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