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艳
编者按:一座城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才的奋斗史。烟台发展的建设者队伍中,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五湖四海的“追梦人”。烟台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吸引着来自各地的奋斗者,奋斗者们也以责任和拼搏为这座城市添砖加瓦。为展现烟台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取得的成绩,大众网联合烟台市委网信办、烟台市委组织部开设“新烟台人”栏目,聚焦各行业领域的新烟台人代表,讲述他们在烟台的奋斗故事,展现烟台“海纳百川”的城市襟怀,诠释“爱在烟台 难以离开”的城市情怀。
大众网记者 王艳 屈晨晨 汤淼 海报设计 张真 实习生 王佳一 烟台报道
因为对医药行业的热爱,张蓬扎根医药领域十余年,并远赴瑞典读博深造;同样是这份热爱,引导着张蓬回到了烟台,致力于高端药物制剂的研发,也扎实做好教书育人工作,肩负起“双重身份”的“双重责任”。
张蓬,1987年生,现任烟台大学药学院副教授。2009年和2012年,张蓬分别获山东大学学士学位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2012年,其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到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16年张蓬博士毕业后,因成绩突出,获得斯德哥尔摩大学博士后职位。并于此后的两年时间,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化学系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
在国外深造学习的过程中,张蓬始终心系着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存在“重原料药,轻制剂”的情况,尤其是国内高端制剂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专攻此领域的张蓬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所学为中国高端制剂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在张蓬查阅国内生物医药行业发展情况时,烟台以一个十分低调的医药强市形象,闯入他的视野。“烟台不论是医药上市公司的规模,还是公司数量,在国内都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并且烟台对于生物医药行业的支持力度非常大。”2018年结束了博士后工作之后,张蓬毅然决定归国,选择了烟台,来到了烟台大学。
张蓬长期致力于新型高端药物制剂的研发工作,在求学期间他便创新了多项制剂技术,涵盖自乳化药物递释系统技术、介孔载体药物速释技术、固体分散体制剂技术及纳米研磨技术,并首次开发了纳米材料三维组装策略,其提出的微高压纳米自组装原理,解决了纳米材料有序排布的国际难题。回国之后,他持续开展科研工作,针对药物的成药性,开展了三到五款药物的临床前研究。此外,张蓬带领的课题组在靶向药物递送和精准医疗方面也取得了初步的进展,靶向递送相关工作正在开展,如肝癌、乳腺癌、肿瘤相关疾病的精准治疗。
“药物研发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一定会遇到很多难题甚至是挫折,但是,怀抱着对研发工作的热爱,就不会觉得特别枯燥。相反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总结教训,相信我们终究会获得成功。”药物制剂的研发尤其是新药研发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充满着艰难险阻,过程中的任意一个节点都有可能会失败,对于重重困难张蓬一笑置之,对于这份工作的热爱,对开发出中国自主研发药物的信念,足以支撑他坚定地走下去。回国6年来,张蓬科研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等10余项课题,团队累计科研经费300余万元,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
在开展科研工作的同时,张蓬也全身心投入到培养高层次药物制剂人才的工作中。他通过担任本科生导师、研究生兼职辅导员、开展讲座、与学生谈心等工作,鼓励学生深入学好药学专业。张蓬开设了《药剂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工业药剂学》《药事管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等多门药学课程,他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药剂学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探索。他还指导学生参加多项学科竞赛,形成了以教学改革为突破、以科研竞赛为手段的教学特色。在2020年,张蓬获山东省第六届“超星杯”高校教学比赛一等奖;2021年,张蓬指导的《“释”半功倍——新型缓控释载体的构建及性能研究》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三等奖。
“一个好的教学一定是科研作为基础的,只有在科研中我们才能发现课本中不涉及的知识,并把知识补充给学生,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对于教师、科研工作者的“双重身份”张蓬完美地进行了容纳,以教学带动科研,用科研反哺教学,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齐头并进”。
转眼间,张蓬已经在烟台工作、生活了6年,“踏实”是他对烟台最深切的感受。工作中,身边同事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面对科研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在其他行业,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充满了踏实。这也像烟台这座城市的气质,沉稳发展,低调不张扬。而这种气质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张蓬,他希望自己能够继续踏踏实实开展研发工作,未来能够开发几款被人们所认可的药物,给后来的药学人员打下基础,也希望烟台能继续保持在医药领域的强劲发展势头,成为一个医药强市、创新强市。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