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王亮
责任编辑:李波
大众网实习记者 陈梓雨 通讯员 纪晓梦 刘学鹏 烟台报道
名家汇聚三元湖畔,共谋篆刻艺术“双创”发展。近日,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篆刻艺术)传承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术业导师(客座教授)遴选、聘任仪式暨甲辰雅集在烟台大学逸夫图书馆举行。
著名篆刻家、山东印社副社长、中央美术学院兼职教授燕守谷,中国文联书法培训中心主任、中国书协第七届篆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研究员高庆春,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李凤龙,济宁市孔孟书画院院长、济宁印社社长、济宁文化名家郑志群、烟台印社社长张建智、烟台文化馆高级美术师孙振民,被聘为基地术业导师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烟台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基地常务副主任董晔教授为各位艺术家颁发聘书。
聘任仪式结束后,基地发展研讨会举行。董晔对各位篆刻名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简要介绍了基地的基本情况、师资队伍、建设成果和发展规划,并针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高校篆刻艺术的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和凝练特色等方面听取了各位篆刻家的意见和建议。烟台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李日主持研讨会。
燕守谷认为,基地是山东高校唯一一家以篆刻艺术为核心传承任务的省级平台,这是对烟台大学20多年来篆刻艺术教学成果的充分肯定。他表示,烟台大学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基地获批4年来,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品牌特色逐步彰显,相关经验已被《中国教育报》等重要媒体多次报道。未来要在篆刻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和艺术展览等方面精准发力,久久为功,重点突破。陶瓷印是新兴的篆刻艺术形式,具有独特魅力,易于培养初学者的篆刻兴趣,建议在课堂教学前期加入陶瓷印教学环节和相关内容。
高庆春认为,山东是书法大省、篆刻大省,这是基地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高校的篆刻艺术教学要开放办学,广泛吸收、借鉴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常态化邀请或聘请重量级、标志性篆刻艺术家来基地传经送宝。建议在针对零基础大学生学习篆刻艺术的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减少篆刻理论和篆刻历史的教学内容,加强实操训练。
郑志群介绍了济宁金石文化、孔孟书画院和济宁篆刻的基本情况,对基地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他说,三十年多来,济宁与烟台篆刻界渊源深厚,在座的张建智、孙振民等印坛名家与济宁多有交流,共同担负山东篆刻发展重任。期待未来与烟台大学在学术研究、作品展览、教育教学、资料共享和作品捐赠等领域,加强联系与合作,通过切实可行的方案,为烟大学子搭建更好的平台。
李凤龙对烟台大学的篆刻艺术教学成果和特色,给予高度评价,建议未来在实践教学层面,要打造沉浸式、体验式课堂教学体验,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篆刻的积极性;在学术研究方面,建议以基地为平台,尽快扩大篆刻朋友圈,引进和汇集更多、更优质的篆刻资源,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实现基地的差异化和品牌化发展。
张建智和孙振民介绍了烟台印社、烟台市文化馆的基本情况,表示将整合烟台印社的优势资源,全力支持基地的建设,共同培育烟台篆刻的新生力量,合力提升烟台篆刻的整体水平。
与会篆刻家还讨论了基地引荐优质资源的可能性、基地的发展战略以及在篆刻艺术教材建设、课程建设、特色凝练、教学改革和科研合作等问题。
会议期间,各位篆刻家漫步烟大校园,一起参观了烟台大学千米文化长廊、基地成果展、四一堂和承先图书馆。篆刻家们举行了雅集笔会,挥毫泼墨,深情题赠,祝愿基地建设越来越好。
初审编辑:王亮
责任编辑: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