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于伟杰
责任编辑:李泽
根据民国版《牟平县志》记载,在岳姑殿麻姑冢的左侧,曾竖立着一块《唐臣遗骸碑》,被当地俗称为八面碑,此碑书法遒劲俊秀,州志称其“楷法遒雋,南渡后无此笔致”。碑刻书写者为通直郎知登州牟平县管句劝农公事沈栩,落款时间为大宋宣和六年,即公元1124年,三年后发生的靖康之变,奏响了大宋成为偏安一隅王朝的时代悲歌。碑文内容严格来说是一则政府法令,大致是说此地安葬了唐臣的遗骸,任何人不得觊觎盗墓,下面的小字则是对偷盗者具体的惩罚措施。但就是这样的一块碑刻,却带来了疑云重重的诸多问题,唐臣是谁?为什么将此碑置于麻姑冢旁?此人和麻姑是一人还是两人?这些问题不只是困扰着现代人,对古人而言同样扑朔迷离。历来对“唐臣何人,瘞葬何时,皆无可考”,对“唐臣事迹,爵里则莫之辩”,所以揭示《唐臣遗骸碑》身世之谜也就变得令人期待和兴奋。
而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一下麻姑的情况。麻姑是中国传统的道家信仰女神,在民间影响极其广泛,“麻姑献寿”则成为中华寿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葛洪的《神仙传》对麻姑形象的确立居功至伟,后世关于麻姑的记载多源于《神仙传》。按照葛洪的说法,麻姑为神仙王方平的妹妹,自言曾三次见证过东海变为桑田的历程,这也是后世成语“沧海桑田”的源头,但即使是这样的一位“寿星”,其相貌却似一位十八九岁的少女,顶上作髻,余发垂至腰,衣饰光彩耀目,而其手形却颇似鸟爪,乃至见识过她的王方平之徒蔡经心发奇想,要是用这样的一双手给自己挠痒那是再好不过了,因为这样的起心动念,蔡经的背上被挨了几神鞭。这样玄幻而颇具戏剧性的故事,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头,如这次我们发现的近代大家龚易图的昆嵛山诗作,其中提到,“罡风吹堕我自怜,前身曾识鸟爪仙”“愚顽须警蔡经鞭,欲归不忍留无缘。”便是对这一文化母题的发挥。
昆嵛山是麻姑文化的重要源头地。元代名志《齐乘》云:“大昆嵛为嵎夷岸海名山,仙经云:姑馀山麻姑於此得道上升,馀迹尚存,因名姑馀。”《山东通志》云:“麻姑,王方平之妹,汉桓帝时修道于牟平之姑余山,今姑余山一名昆嵛山,仙迹俱存。”对于其中的遗迹,除了传统的麻姑冢、麻姑梳妆台以及相关麻姑碑刻外,笔者还在岳姑殿发现一块《重修清水洞传记》残碑,为传统文献所未载,里面明确记载清水洞为麻姑遗留之处,对此另有专文论述。总之,胶东仙道文化和阴阳五行学说的风靡,历代帝王如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秦始皇、汉武帝等帝王拜山寻仙,祈求长生不老之药推波助澜,加之悠久的齐地八主崇祀,共同孕育了见证沧海桑田,目睹蓬莱水浅的麻姑形象。
按照中国传统的观念,如麻姑这样的“寿星”神仙,会在因缘际会下降世显异,后世因此对其进行踵事增华,日益使得麻姑的形象丰满起来。《山东通志》记载,唐太宗东征时,麻姑曾显异帮助运送军饷,所以将士们筑台纪念,而麻姑仙堂由此而来,此为麻姑与唐朝关系的第一则故事。不仅如此,昆嵛山还成为麻姑会晤唐玄宗故事的原生地。据载宋代元丰年间有对麻姑的碑记,惜地方志并未原文抄录内容,我们仅从其简略的转述中得知一二,“宋胡若记云,世传麻姑修炼于姑餘山。又云,唐帝时,麻姑尝赴禁苑。上异其语,遣中使,即其所居而访之,至则姑已仙去。今尚有骨在焉,红润有异,乃知姑之始得道,果在此也。”从中可以看出,麻姑曾与唐帝有过会晤,因对麻姑的言行感到奇异,所以派使者到其居所进行探访,结果得知麻姑已经仙去,仅存红润有异的尸骨,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后来丘处机来到昆嵛山,在其《神清观十六绝并序》中写道,“麻姑不自蔡经传,只是东方后学仙,仙骨至今身尚在,三洲敬奉一千年。”应为对当时所见场景的生动描述。
现存岳姑殿的《姑余大仙并翻修殿碑铭》,被当地俗称为四方碑,其立碑时间为公元979年,与唐朝灭亡相去不远,其中有这样的情节描述,“旋驰星使来访仙居天人得及於岭其使悒怏缘少遇”。而清代学者宫卜万在《牟平遗香集》有一首《麻姑仙堂赞》,据载他是在昆嵛山的某碑刻中抄录的:“粤若徐福兮泛蓬瀛,来度麻姑兮餐琼英,道皈素朴兮廼显异征,难穷旨趣兮阐奥研精;唐帝驰星使以访仙樱兮,卯兴辰至赴神京”。里面的情节和措辞与上述碑刻中的记载高度相似。所有的记录都指向了一点,那就是麻姑会晤唐帝的故事。
这一点也可以从民间传说中得到佐证,烟台莱阳望石山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唐玄宗长安大会道众,麻姑仙自昆嵛山三千余里往赴之。帝见其衣冠异常,问其所自,对曰自东海。复问来几何时,对曰卯兴而辰至。会间遣二侍臣即其所,麻姑令二人入袍袖中闭目。二人入袖,但觉有如飞升者,适过莱阳,其一下闻市声,开目视之,遂堕焉,土人立庙以祀之,号仆射庙。”这个故事可以看作是原始麻姑故事的衍生。因为此种关系,则不难理解麻姑冢旁有《唐臣遗骸碑》的存在。无论是传说故事中牺牲的唐王使臣也好,甚至是麻姑本人也罢,最低在宋人心目中,他们都应属于唐朝臣子的范畴,所以为了保护他们的墓冢不被世人所盗,必须采取措施对其加以保护,因此也便有了《唐臣遗骸碑》的产生。
通过对历史遗迹和碑刻记载的深入挖掘整理,结合相关文献记载与田野考察,我们终于解决了自清代以来困扰学术界的唐臣遗骸问题,证实了昆嵛山是麻姑“会晤唐帝”故事的原生地。这些故事传说构建了昆嵛山特有的地域人文景观,为全国范围内麻姑文化现象平添了特有的元素。虽然全国各地对麻姑起源及文化有不同观点,但针对各地争夺文化名人的现象,真应当学习一下古人的境界和胸怀,正如清代学者宫卜万所讲的,“麻姑不得以方域限,而方域亦不得以麻姑私。”主张跳出狭隘的地方本位主义,从全国整体的眼光重新审视各地麻姑文化现象,从而避免无谓的纷争,为真正的文化繁荣做出贡献。
作者系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贾维军
初审编辑:于伟杰
责任编辑:李泽
8月2日,由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农林专委会、中国数字乡村建设创新联盟(筹)主办的“2021新一代人工智能与智慧农业学科专业建设研讨会”在烟召开,全国农业专业专家、院士“连线”烟台,通过线[详细]
根据市、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要求,鲁东大学启动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工作。6日一早,校党委书记徐东升、校长王庆教授深入核酸检测现场,实地查看采样点区域划分、检测工作流程、服务保障、防控措施落实等情况,并看望慰问了医护人员和志愿者[详细]
8月2日及5日,烟台大学根据全市统一部署安排,面向校内暑期留校学生、教职工及其家属、临时用工人员以及在校内家属区租住的租户,开展了两轮全员核酸检测采样工作。截至发稿,两轮已累计完成16000余人次的核酸检测采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