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昆嵛 | 探寻丘处机的昆嵛山文化印记

2021-09-14 15:04:06 来源:  作者: 贾维军

丘处机命名的“升仙台”

丘处机命名的“狮子石”

  在历史的记载中,应该说“全真七子”中的丘处机与昆嵛山结缘最早。19岁时,丘处机便来到昆嵛山访道,当时他遇到了唐四仙姑并愿拜其为师,但仙姑告诉他,他们之间没有师徒缘分,他真正的师父即将到来,并让其在昆嵛山安心等待。果不其然,远在千里之外的王重阳不久寻至,在收丘处机等人为徒后,他们又来到昆嵛山烟霞洞,由此开启了远离尘嚣的修炼,也标示了全真道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贞佑二年,即公元1214年,时年67岁的丘处机再次来到昆嵛山,旧地重游,心有颇多感慨,于是挥毫一连写下了16首诗,并撰有简要介绍性的序文,这些诗和序文被后世称为《神清观十六绝并序》,有的版本也称之为《题烟霞洞神清宫山形地势文并诗》。

  今天拿来研读这些诗文,我们可以体会出,丘处机对曾经生活过的昆嵛山是由衷赞叹的,将其称之为“形势之地”,然后他对其中的“磊落孤高出群”者进行了命名,下面我们一起看看丘处机因此所留下的文化印记:

丘处机命名的“落霞石”

  全道庵北,东西横冈曰“长松岭”;岭之东角曰“望海台”;台之下一大石曰“葆真岩”;岩之西大石曰“海潮岩”;岩之西南有石曰“升仙台”;台之西南曰“风云石”;石之西南曰“云阳顶”;洞之前绝顶曰“连云峰”;洞之西北隅嵯峨大石曰“落霞石”;洞之背曰“瑞烟岩”;洞之东半里许有一大石曰“狮子石”;庵之东横冈曰“卧龙坪”;庵之前横冈曰“仙游岭”;大涧之东双峰并起曰“天门山”。其余群峰深秀,不能尽举。

  在这篇序文中,丘处机分别以全道庵(神清观)和烟霞洞为坐标原点,对周围的巍岩峻岭给予了文化命名,因丘处机特有的人格魅力和文化贡献,这种命名和印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数的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就为了游览体验丘处机文化印记。清代著名文人宋克智曾有诗《烟霞记游》,记述了他游览昆嵛山胜景的感受:“振衣一上望海岩,瀛海万里来云帆。芒鞋忽蹑升仙台,瓢如羽化登蓬莱。逦迤徐步卧龙坪,南阳抱膝思躬耕,大涧东过天门山,太白峰头呼吸间。”从诗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丘处机的文化印记一直滋养着后世的昆嵛山文化。

  经过长时间的文化发酵和积淀,丘处机的这种文化印记演化为昆嵛山独特的地域人文景观。对此,民国版《牟平县志》详细地记载了“烟霞洞天”的情况,“烟霞洞以外,有神清观、松风亭、飞泉居及唐四仙姑庙、七真人坟各古迹,又有长松岭、仙游岭、连云峰、望海台、升仙台、卧龙坪、狮子石、翠云屏等名胜。”而冯德英先生曾在他的《山菊花》中提到了昆嵛山二十四景,经笔者清点,直接和丘处机相关的文化景点占到了11个,可谓昆嵛山景致中熠熠生辉的组成部分,足见其在昆嵛山文化中深远的影响力。

  为系统梳理昆嵛山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脉,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笔者近期对丘处机的文化印记进行了探寻,这次探寻从文献整理和田野调查入手,并运用现代技术对上述胜景进行了地理定位,准确测量记录其经纬度和海拔,以为今后的文化研究和开发提供基础性的数据。在此基础上,仍有很多文化上问题值得探讨,丘处机是从何种角度进行了命名?命名折射出何种观念和境界?这些理念和文化对当代人有何种启迪?带着这些问题,探寻工作尝试从文化的视角对命名内涵进行阐释。

  从哲学层面看,命名本身并无所谓高下优劣之分,但命名却可以反映命名者的视角和境界,折射其独特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从丘处机的命名角度看,有的是从功能角度展开的,如“望海台”,处于长松岭东侧的望海台虽然不高,但前无群山阻碍,视野豁然开阔,在晴朗的日子可以眺望“北海”,从而感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境界。有的是从形态特征角度来命名的,如“天门山”、“狮子石”,对于“天门山”,从序文中“大涧之东双峰并起”的描述看,天门山应当为现在石门里景区的石门位置,据当地耆老介绍,为修建通往石门里景区的公路,无奈之下只能炸开天门山旁的大石头,所以过去天门山的场景今天已经看不到了。有些命名则是道家修炼的角度展开的,如“仙游岭”、“葆真岩”、“升仙台”,“仙游岭”也是通俗意义上的清风岭,古有石质八角飞檐的松风亭,现存有昆嵛山摩崖石刻中的“清风”“明月”,游览此地,凉风习习,心旷神怡,令人有飘然若仙之感。

  “风云石”“落霞石”“瑞烟岩”等命名,它们将无形的烟霞风云与有形的巍岩美石结合起来,令我非常感慨古人认知感悟这个世界的方式,可以大胆地设想一下,面对同样的情形,我们是否可以描绘出这些富有诗意的篇章?恐怕很难。而今天这些命名或许可以带领我们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在把握这个世界的方式和境界上,古人对无形事物的理解感悟远比我们超然、敏感和细腻,他们似乎在更高的层面来把握这个世界,在道家的话语表述中,他们更愿意将这个无形的世界概括为“炁”。庄子的“心斋”中,他告诉我们,“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炁”,主张超越感官能力和认知能力的种种缺陷,直接从“炁”的层面把握世界,以此来感知宇宙的脉动。有时我在想,我们现代人似乎可以从古人的认知方式中受到启迪,以“炁”为载体建立场域,从而在“我”和“世界”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而宇宙间最高明的学问,便是诗意地栖居在天地之间。老子有言,“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斯之谓欤?

  作者系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贾维军

初审编辑:于伟杰

责任编辑:李泽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