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昆嵛 | 从《昆嵛帖》中的新发现说起昆嵛山上的“东华帝君”

2021-09-14 15:04:02 来源:  作者: 贾维军

《昆嵛帖》

  《昆嵛帖》是清代学者宫卜万对昆嵛山当时所存碑刻的拓片汇本。它是宫卜万先生跋山涉水亲入昆嵛山中,潜心遴选、拓制数十碑刻,而后精心裁剪粘贴而成。据笔者考证《昆嵛帖》最终成书为公元1833年,原本为六卷,现第一、第六卷已不存,现存的四卷藏于牟平博物馆。关于宫先生制拓《昆嵛帖》的目的,他在《昆嵛帖》的“又跋”中谈道,“以裨后日补志书、艺文、人文之资”,也就是要为后世留下相关的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重要资料。历史证明,这种古代“照相”“复印”技术为我们保存了历史真实的原貌,如今距《昆嵛帖》成册已近二百年的历史,许多碑刻早已被破坏,现有的《昆嵛帖》则成为研究昆嵛山文化重要的一手资料。

  《昆嵛帖》具有极高的文史资料、思想文化和书法艺术价值。它的部分内容可以填补传统资料的空白,为文史研究提供珍贵的一手资料,如本次整理发现的《大金宁海州文登县昆嵛紫金峰东华庵全真社之记》。对此款碑刻,陈垣先生的《道家金石略》没有收录,连相关地方志亦没有收录,此碑立碑时间为大定二十七年,即公元1187年,时年距马丹阳去世仅4年,当时全真七子中的刘处玄、王处一、丘处机等人都还健在,碑文中比较详细地记录了昆嵛山东华庵创建及全真信众结社的过程,属于全真道早期传道的遗留碑刻。碑文记载马丹阳由陕西返回胶东后,在路过昆嵛山紫金峰时,认为此处乃“东华帝君”曾经的隐修之所,而当时土地的主人于登高闻说后,自愿将自己的土地捐献出来,门弟子则在此处构堂建庵,马丹阳以“东华”之名付之,以此昭示“东华帝君”与昆嵛山的渊源关系。后世道书讲东华帝君“种黄芽于岱阜,炼绛雪于昆嵛”,称其“于昆嵛山烟霞洞颐神养浩”,其记载大致延续碑文的这一说法。

  虽然“东华帝君”名号出现较早,但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此碑为全国范围内所见的最早地对“东华帝君”记载的碑刻文献。碑文具体记载了昆嵛山全真道众结社的过程,其中通过马丹阳的口吻,明确地提出:“东华者,吾之祖宗;全真者,我之门户”,对此结社的会众十分认同,且“具知取法”,此点在思想价值上的意义重大。传统学术界认为,直到全真道二代弟子宋德方的《全真列祖赋》,乃至再传弟子秦志安的《金莲正宗记》,全真道才最终确立“五祖七真”的神仙谱系。全真七子传道初期,虽然敬重“东华帝君”,但并没有自觉将“东华帝君”视为全真的祖师。《昆嵛帖》的发现和整理,打破了传统的学术认知,它昭示在昆嵛山全真道发展初期,全真七子已经自觉地将“东华帝君”视为信仰主神,并构建了初步的谱系框架,是此后“五祖七真”神仙谱系的确立重要一环,在全真道理论构建中具有奠基性的意义。

  我们知道,作为道教中的改革派,全真道一直以保存和传承中国道统为己任。以此为切入点,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方法,梳理分析东华帝君的历史原型,对于提升对全真道认知和把握具有重要意义。对东华帝君而言,其名号不一,如东皇太一、东王公、东华小童、青童君、青提帝君等等,如按“东华帝君”为“东皇太一”推论,经闻一多先生的学术权威考证,东皇太一的人物原型即为伏羲,由此可见,“东华帝君”无非是被神灵化的符号而已。关于具体“东华帝君”传闻甚多,颇难辨析,如单纯从文献的角度探析“东华帝君”原型问题,似乎很难将此问题交代清楚。笔者的朋友林治永先生,多年来一直从事胶东史前岩画的整理和研究,在实践中努力将文献记载和史前岩画整理结合起来,按照《尚书尧典》的说法,尧帝“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他认为昆嵛山南麓一直到黄海,应该是《尚书》文献记载的“羲氏”的封土,他们掌握着东方观象授时的职责,“东华”一词的由来同此不无关系,相信随着胶东史前考古的不断挖掘整理,以“东华帝君”为符号的伏羲同东夷文化关系将会逐渐清晰,届时一个更为真实的“东华帝君”将会展示在世人面前。

  作者系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贾维军

初审编辑:于伟杰

责任编辑:李泽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