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年味

2021-02-10 12:19:37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时光飞逝,弹指间已经是知天命的年纪了。唏嘘于半生匆匆碌碌,有时也会在时间的流沙中捡拾记忆的彩贝,印象最深的还是过年的滋味。

  我出生于1971年,懵懵懂懂的童年伴随的是物质与精神的贫乏。父母在生产队挣工分,辛辛苦苦一年,能让一家四口吃粗粮填饱肚子。大米白面都难得一见,孩子们更别想有什么奢侈的要求了。过年,是所有孩子望眼欲穿的期盼。盼着能穿件新衣服,穿双新鞋,吃上几天白面馒头、几顿好饭。如果能在走完亲戚后,分享剩下的一瓶水果罐头、几块点心,那就是意外惊喜了。父母会看着孩子吃,提醒“一天只吃一点”,孩子们也很懂事,一点一点地慢慢品尝,努力把幸福拉长。那甜蜜的滋味浸在心头,能甜一年呢。其实,那时的年味不过是苦涩外包裹的一点甜,因为稀薄,所以才尤为难忘。

  少年时代,已是改革开放初期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了变化:生产队包产到户了,父亲进村办厂子工作了,家庭收入多了,好吃的好玩的也丰富了。过年前后也更忙碌了——父母早早赶大集买各种年货,鸡鸭鱼肉、糖果点心;孩子们的新衣新鞋也能挑选一下可心的样式;甚至可以买本课外书,要份新文具,攒点压岁钱……丰盛的年夜饭,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拜年时看到的无数幸福笑脸,映出了人们对生活的满足与期许,也酿出了醇厚芬芳的年味。

  年岁渐长,又忙过了几十个“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味”不同。过年的习俗没变,变了的是: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年夜饭更丰盛了,过年的新衣更漂亮了,孩子们的压岁钱越来越多,新年礼物花样翻新。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从欣赏精彩纷呈的春节联欢晚会,到赶富有胶东特色的传统庙会,甚至参与各村镇的“土味”群众文体活动,虽忙乱却鲜活。人们的吃穿住行等各方面的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渐渐的,人们对过年的期待也越来越低:生活的每一天都幸福得像过年,而过年的意义似乎只剩下了“习俗”与“惯例”。人们也改变了过年的方式,有的旅游过年,有的约在饭店中“跨年”,有的选择休闲度年假……有人说:年味变淡了,没意思了。老人常常感叹: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2020年的春节原本也应如预料那般平淡又幸福地度过,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却给新年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新冠猖獗,武汉告急!为了战胜疫情,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捐赠物资支援武汉;时刻关注疫情变化,配合政府居家隔离;互相鼓劲加油,共渡难关。尤其是那些逆行的医护人员,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抗争,用大爱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英雄之歌、正气之歌!这个特殊的春节,年味荡然无存,却厚重得让人永生难忘:大灾面前感悟了大爱,懂得了真情、亲情的可贵,激起大家对于“家国天下”的思考,更增强了中国人的凝聚力和爱国情。这不比年味更值得品味、珍视吗?

  2021年的春节悄然而至,人们一边平静有序地忙年,准备年货,除尘洒扫,享受亲情,忙碌又充实。同时,防疫这根弦依然在心头紧绷:响应国家号召,非必要不出行;自主防控疫情,及时关注形势变化;生活中坚持良好卫生习惯,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负责……注定这个春节又有了别样的年味,那么就用我们的责任感、爱国情来奏响新春的华美乐章吧。期待严冬过去,春暖花开。作者:南山路小学 鹿冰洁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相萍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