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蔡云飞
责任编辑:李波
刘杨一生与“脊柱侧弯”作斗争。10岁,他开始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弯着腰,那时候他和家人都不知道,那就是“脊柱侧弯”。22岁,他被“脊柱侧弯”打败,坐在轮椅上,患上了重度抑郁症。23岁,他走出心理阴影,挺起“脊梁”,转动轮椅,鼓起勇气,大声呼喊,投身公益志愿事业,发起和推动“承光心汇”。28岁,他考上了康复医学硕士研究生,组建了一支战队,有了一批战友,向“脊柱侧弯”发动了主动进攻。今年他30岁,他有个心愿,让天下的孩子,不再被“脊柱侧弯”伤害,愿祖国的孩子都能挺起“中国脊梁”。
22岁,他被“脊柱侧弯”打倒
2011年冬天,在烟台市毓璜顶医院的诊室里,医生给他下达了病情危急的通知书:因为重度脊柱侧弯导致胸廓畸形,压迫心肺功能,侧凸导致脊髓压迫,引起截瘫。他渴望活下去,舍不得离开这美好的世界,他想到了去北京求医。为了不让年已花甲的父母担心,他向同学借了一千五百元钱,独自踏上了北京求医的艰辛历程。
求医的路异常艰难。这路上有追在医生的后面一次又一次地被拒绝,有在专家的诊室泪流满面无法自持;有提着简易行李找不到栖身之所,有睡在医院的走廊里被保安赶出来,有行李被偷后在一间破屋里冻得瑟瑟发抖,有饿了一天啃完压缩饼干找不到水。但他渴望着生活,渴望着温暖,渴望着希望,他没有放弃。
跑遍了北京的各大医院,包括北京武警总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最终,北京306医院谭主任同意给他会诊,研究手术方案,可专家会诊的结果是“手术风险极大”,不建议做手术。经过频繁多次拒绝和打击,他已经愈挫愈勇,他再三央求谭主任,最终得到了谭主任的同意,破例答应为他做手术,在上手术台之前,他鼓起勇气签了“器官捐献”意愿书,他也成为了我国第一个器官捐献意愿书的大学生,签字那天,父亲抱着他痛哭,他擦着父亲的眼泪,呢喃着说“对不起”。
手术分两次,历时一年,经过医生的努力,他的命保住了,却再也站不起来了,他坐上了轮椅,这一战,他输给了“脊柱侧弯”,患上了重度抑郁症,那一年春节,他22岁。
23岁,他倔强地挺起了“脊梁”
长达一年的重度抑郁症,让他在谷底,彻底地理解了那些在绝望中挣扎的病人内心对未来的渴望,他想到那些尿毒症病友,想到那些肝癌晚期的病友,想到那些失去光明的孩子,他们都曾经健康,都曾经充满希望,都渴望着生。
他是一名“战士”,战士不会轻易被打倒。在滨州医学院的老师帮助下,他逐步走出了心理的阴霾,重新点燃了生的希望,点燃了向病魔战斗的激情,他在轮椅上,倔强地挺起了“脊梁”。
2013年5月8日,在世界第六个红十字会日,刘杨发起成立了驻烟高校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承光心汇”,团队从最初开始的1人发展到600余人。通过组织策划的宣传活动,三年间已经招募了近千名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三百多人成功加入中华骨髓库,并已成功移植一人,促成器官捐献志愿协议签署一千余份,而且在实践中探索出了较为完善的器官捐献服务模式,被媒体称为“滨医模式”。“承光心汇”经过五年的发展,在2017年6月11日中国“首个器官捐献日”上,团中央、国家卫健委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领导共同为全国大学生器官捐献志愿服务组织“承光心汇”授牌,全国大学生器官捐献志愿服务组织“承光心汇”宣布正式成立,并于第四届中国—国际器官捐献大会上荣获“2019年度突出贡献单位”称号(全国仅有两个突出贡献单位)。
投身公益志愿事业的同时,他不忘研究脊柱健康方面专业知识。2017年,顺利毕业于滨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1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母校的康复医学院康复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他想身披“铠甲”,准备向“脊柱侧弯”这个敌人宣战。
28岁,他勇敢地向“脊柱侧弯”宣战
久病成医,何况他本身就是医生。与“脊柱侧弯”斗争的多年,也是他向“脊柱侧弯”学习的多年。他调研发现脊柱侧弯已成为继近视眼、心理健康之后青少年成长的三大问题之一,严重影响儿童青少年形体发育以及心肺、消化功能发育,甚至致残。由于脊柱侧弯疾病发展比较隐蔽,且家长、学校以及基层医疗机构对此类疾病认识不足、检测手段不足,常常延误诊断,导致很多学生错过宝贵的黄金治疗时机,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也给患儿的家庭、学习、工作、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并造成严重的社会负担。
就读硕士研究生的刘杨,在康复医学研究中发现“BSPTS施罗特”脊柱侧弯矫形体系是目前全球脊柱侧弯保守治疗领域最佳治疗方案。BSPTS对脊柱侧弯分型进行系统梳理,考虑到每种侧弯可能性,为侧弯治疗做实基础,得到了国际脊柱侧弯研究协会的一致认可。刘杨带领团队,取得国际BSPTS 施罗特疗法C1认证(中国大陆地区仅有二十家),成为专家化的“战队”。
2019年11月12日,由滨州医学院联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山东省广播电视总台健康栏目组、烟台市教育局、烟台市慈善总会、龙口市委统战部等部门和单位发起的中小学脊柱健康公益筛查活动,在龙口市兰高学校正式启动,并就地开展了儿童青少年脊柱现场筛查活动。
此次活动聚焦脊柱侧弯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以“挺起少年脊梁,健康茁壮成长”为主题,通过成立烟台市中小学生脊柱健康促进中心,面向烟台市青少年儿童进行脊柱侧弯筛查、青少年脊柱健康知识讲座及脊柱侧弯康复干预,并通过医疗机构帮扶、爱心企业捐助等形式,为烟台市一定数量的困难家庭患病青少年赠送治疗设备、减免诊疗费用,有效减轻贫困家庭的治疗成本,确保达到“十万、一万、一百”的基本目标,即青少年健康知识普及十万户家庭,医生筛查一万名学生,一百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得到重点帮扶。
30岁,他横刀立马在“脊柱侧弯”面前
自2020年7月,团队开展中小学生脊柱健康公益筛查活动以来,医护志愿者们不畏艰苦,不计报酬,累计筛查20多所学校,10871名9—15岁青少年,781名高度疑似脊柱侧凸者接受了免费的西门子DR系统检查。而且专门邀请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和香港理工大学双博士、江苏省人民医院励建安院士团队脊柱侧凸项目负责人郑瑜博士开展脊柱健康公益讲座、脊柱侧凸筛查专业化及标准化培训和脊柱侧凸诊疗现场实操指导。同时,依托高层次专家团队,通过构建“线上云评估+线下精准康复”的互联网诊疗模式,为烟台市培养首批从事中小学生脊柱健康的专业化评估、诊疗、康复的人才队伍,有效提升全市青少年脊柱侧弯疾病的防治能力。
2020年,龙口市委、市政府将中小学生脊柱侧弯筛查工作列为龙口市为民服务实事清单,对全市所有中小学生开展脊柱侧弯免费筛查工作,截至2024年5月,已累计筛查服务学生25万人次。为提升龙口市中小学生对脊柱健康和全民脊柱健康的认知,结合筛查过程中发现学生体态上的问题,精准施策,做好脊柱健康知识宣传,市教育和体育局联合筛查机构开展了脊柱健康线上公益讲座,开发了脊柱侧弯健康操,加强了对脊柱健康知识的宣讲。同时,在筛查开始前,对筛查医师进行了全面的防疫培训,确保了筛查人员掌握必备的防疫知识和技能;在筛查开始前一周进行每日训练,训练包括筛查手法及脊柱侧弯等相关体态问题的专业知识,确保了筛查团队的专业性。
平日里,刘杨最享受推着轮椅“漫步”海边的时光,听着潮水拍打着岸边,回想与“脊柱侧弯”战斗的这十年,他面带坚定和阳光地微笑。(作者:刘杨)
作者简介:刘杨,身患重度脊柱侧弯合并脊髓栓系综合征,为残疾朋友提供各类康复服务超过二十万人次。
初审编辑:蔡云飞
责任编辑: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