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农业学校阎立江:跨越千里绘乡村振兴画卷

2022-09-10 10:16:53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编者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用自己的人生阅历、道德品行、行为习惯影响这每一位学生。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着每一位学生,给予学生勇气、梦想。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烟台市教育局联合大众网烟台,推出教师节特别策划报道,采访长期奋斗在教学、管理一线的优秀教师,记录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心得感悟,致敬他们的教育情怀。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孙立立 烟台报道

  自古以来,有诸多歌颂教师的经典诗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等等。一支粉笔、三尺讲台似乎就是每位老师的真实写照。

  阎立江为学生授课

  以德为先,潜心育人,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阎立江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农村怀有一份特殊的情怀。在填报专业时,他毅然选择与农学有关的专业。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与农业相关的教学工作。作为一名老师,他坚持以德为先,言传身教,致力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他主讲过《果品贮藏加工学》《蔬菜贮藏加工学》《园艺产品工艺学》、《食品工艺学》等16门课程,先后8次被评为校级或院级优秀教师,先后带过8个班的班主任,从事过6年专业学生干事工作;先后7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6次被评为校级先进工作者。

  传授学生知识和学问,引导学生做人的道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他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断优化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他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从教三十余载,用自己的青春与无悔诠释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技能,他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把思政教育融入日常课堂教育;并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掌握更多实操技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阎立江做果酒实验

  先后12次赴巫山,实现巫山果酒酿造技术零突破

  阎立江不仅是优秀的教师,也是一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2022年2月,为了传播果酒酿造技术,助力乡村振兴,已经56岁的闫立江再次奔赴一线,加入“巫山支教团”,第12次来到巫山。除了果酒的研发工作外,支教期间,他坚持每周讲授4节《果酒酿造与品鉴》公选课。作为“东西扶贫、鲁渝协作”烟台——巫山专家博士工作站的一员和重庆市“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他为推进东西协作做出了积极贡献。阎立江多次去巫山调研,跑遍了巫山所有脆李、柑橘种植区。向巫山县、乡(镇)、村有关领导和群众了解脆李、柑橘种植、采后处理、深加工及销售情况,与果业专家交流、与果农座谈,广泛地查阅资料,提出开果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的思路,不仅为巫山的果农解决了残次果的问题,更为巫山果业产业健康发展开辟出了一条新道路。

  任何事情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阎立江做果酒研发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困难。工作环境差,没有设备、没有技术人员,项目经费严重不足,所有的研发工作都要从“零”开始。但困难并没有阻挡阎立江的脚步,凭着一腔热血,阎立江带领5个老师和10个学生,利用休息时间,多方联系沟通,自费两万多元购买酿酒容器和原辅料。以猕猴桃和葡萄等水果为原料,带领研发团队酿出了本土的猕猴桃酒和葡萄酒,实现了巫山果酒酿造技术研发零的突破。

  阎立江给学生授课

  近年来,阎立江大多数时间都在外奔忙。常年背井离乡,家中妻子身体不好,阎立江常常不能陪伴其左右;在巫山人生地不熟,生活差异大,有时候忙起来身体也会疲累,力不从心。即使这样,他也不曾放弃心中的梦想,在临近退休的年龄,毅然奔赴在教学、研发一线。“做自己喜欢的事”。阎立江表示,喜欢、热爱成为他坚持前进的动力源泉。经过不断地努力,阎立江的付出也收获了喜悦。他研发的脆李利口酒、脆李蒸馏酒和白兰地在2020年重庆“东西扶贫协作推进工作现场会上”首次亮相,引起各方高度关注。他不仅是烟台支教巫山队伍的杰出代表之一,更为科技教育振兴、鲁渝东西协作树立了榜样作用。

  教育路上默默耕耘30载,作为一名优秀教师,他将继续践行使命,砥砺前行,为教育事业继续奋斗。产业帮扶和支教经历,在阎立江的职业生涯中留下深深印记,助力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他表示,他将继续奔赴一线,继续坚持不懈的工作,为巫山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为巫山果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姚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