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剑 未来可期”院长在线② | 山东省莱阳卫生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石少婷:坚守职业教育使命 打造高水平卫生类学校

2023-05-16 18:37:02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刘慧慧

访谈现场

山东省莱阳卫生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石少婷

  大众网记者 刘慧慧 刘妍明 李怡莹 通讯员 董广云 烟台报道

  为更加直观地展现十年来烟台卫健行业在加快构建公共卫生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健康烟台建设、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身心健康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烟台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大众网烟台共同打造了“十年磨剑,未来可期”院长系列访谈栏目,5月15日晚,山东省莱阳卫生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石少婷做客大众网直播间,与广大网友分享了莱阳卫校在教书育人、卫生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中职学校是教育起点

  提供多样化的成才路径

  “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从教育体系上来说是纵向贯通的,与普通教育的高中、大学、研究生是一样的。”石少婷介绍,在职业教育体系中,中职教育发挥着基础作用,就业与升学并重,中等职业学校不再是教育的终点,而是职业教育的起点。

  作为一所行业举办的卫生类中职学校,1951年建校的山东省莱阳卫生学校,以坚持服务人民健康为历史使命,培养了大批的博士、博士生导师、医院负责人、行业领军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育人体系。近10年来,莱阳卫校就业率98%,升学率超过90%,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98%,承担了职业教育质量提升项目45项,连续十年获得山东省“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21年,作为烟台唯一一所行业办学学校,进入到山东省首批高水平学校建设项目,在烟台教育局2022年首次办学质量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为烟台乃至全省的卫生健康产业培养了具有较高岗位适配度的技术技能人才。

  石少婷介绍,莱阳卫校以三年制中职为基础,开办“3+4”贯通培养7年制本科教育,升本率99%;“三二连读”5年高职教育,专科毕业率100%;三年制中职,中考成绩好一点的就上“职教高考”班,升本几率大一些,成绩弱一点的就上普通中职班,95%升入专科。同时,还根据社会需求,开办了成人教育和各类培训,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成长成才路径。

  全方位立德树人

  为卫健事业提供人力支撑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差别就在于‘职业性’,实践教学是凸显职业性的重要教学手段,学校非常重视实践教学,2018年获批教育部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形成了学校、用人单位双主体育人的‘师带徒’人才培养模式,资源共享、职责共担,在全国树立了标杆。”石少婷介绍,药剂专业牵头制定了教育部的专业教学标准,口腔专业参与了国家实训教学条件标准的制定;还牵头制定了山东省的影像、药剂、检验三个专业的省标;教学成果《标准融入 岗课融通 医教融合:中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获得省级一等奖,作为山东省唯一一所中职卫生类学校参加国家教学成果奖的评选;在刚刚公示的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学校主编的3本教材入选,在医药卫生类中位居全国第2,全省第1。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学校在多年育人过程中形成的教学成果,目前已经被采纳为国家标准、省级标准,引领、指导全国教学,在全国30余所学校推广,惠及学生近10万人。

  “环境育人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优美、底蕴深厚的文化校园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统筹学校管理、校园环境、设施与文化建设,通过优化挖潜提高资源利用率,扩大师生受益面,形成共建共享共管机制,营造浓厚的环境育人氛围,我们一直在努力。”石少婷说,学校2017年获批山东省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试点学校,开始探索矩阵式组织管理模式,探索构建了现代职业教育治理结构,强化了基于信息技术的学校现代化治理能力。依托智慧校园,构建了“一卡、两端、三平台”,完善了教、管、评、资一体化管理系统,有效提升了信息化平台技术支撑和技术服务能力,入选山东省教育系统信息化建设应用典型案例,通过评价体系的完善,激发教师参与学校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从而激发学校办学的内在活力。

  莱阳卫校始终把立德树人落实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场域,抓好课堂主阵地,深入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发挥行政、后勤、医护人员“不上讲台的老师”的育人作用。坚持党建引领,构建了“党建+”育人格局,实施思想引领铸魂、组织建设强基、红色教育润心三大育人工程。以专业育人为内涵,加强理论教育;以实践育人为外延,提升学生实操能力;以文化育人为基础,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以组织育人为保障,推进全员育人的广度和深度。强化“分步递进”育人意识,常态化推进“铸魂、筑梦、匠心、出彩”育人活动,从“点、线、面、体”四个维度,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积极探索“12345”特色德育培养模式。学校每年为社会培养1000余名卫生健康人才,在不同的赛道上,赛出了人生的精彩,涌现出“感动烟台白衣天使”“最美逆行者”“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等优秀学生,为区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和资源保障。

  协调发展专业布局

  完善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莱阳卫校开设护理、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口腔医学技术、康复技术、中药七个专业,建有护理、药剂2个龙头专业,升级改造影像、检验、口腔等特色专业,增设康复、中药等紧缺专业,全面形成以龙头专业为骨干、特色专业为支撑、其他专业为补充,分层分级、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

  “专业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命脉,近年来,我们学校对接健康中国战略,契合省市卫生健康人才需求,结合医养结合融合发展趋势和人口老龄化的迫切态势,对接医养健康产业链和生命周期服务链,围绕‘看好病’‘护理好人’‘用好药’的需求链,健全动态调整、完善专业建设发展和保障机制,形成了‘强专育优、同步推进、重点支持、特色发展’的专业发展格局。”石少婷说,经过多年发展,莱阳卫校护理专业建成省级品牌、优质特色专业,七届蝉联国赛金牌10项,位居全国第一;药剂、口腔两个专业成为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并牵头国家标准的制定;影像、检验、药剂3个专业先后牵头制定省级教学指导方案;同时影像专业获批省级校企一体化示范专业,这些专业在全国、全省都有较强影响力。

  在课程建设上,莱阳卫校从真实问题和实际需求出发来确定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真正的解决人才培养与岗位匹配度的问题,并在课程建设、孵化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执行力,主动参与到课程建设中,真正将临床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融入课程。“我们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贯彻国家标准,构建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对接行业标准,重构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以课程为抓手,不断转变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持续推动教师、教学、教法‘三教改革’。”石少婷介绍,比如实施岗课融通,构建“任务驱动、SP助学、探究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引入世赛国际标准,构建“双轨并行、分段考核、能力递进”的OSCE评价体系;深度医教融合,构建校内校外“双闭环控制”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有效解决了教学标准体系不完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不紧密和双主体育人机制不健全的问题。

  培养双师型教师

  “教学+服务”承担社会责任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主要载体,而育人成果最终需要教师来实现。石少婷介绍,目前学校42人担任全国、省、市各级各类行业学会主任、副主任委员,35人担任规划教材主编、副主编,建设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1门、省级在线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办学成果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多次在全国学术会上做典型交流。

  “教师团队是办学的根本,我们一直致力于培养双师型教师,简单来说就是能说会做。”石少婷介绍,学校建有附属医院,专业老师们平时既是老师,在三尺讲台教授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课下他们又是临床大夫,问诊治病、司法鉴定提供健康服务,同时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承担地方的公益事务。

  记者了解到,十年来,莱阳卫校立足办学资源和专业优势,构建“医疗救助、社会培训、志愿服务、教育帮扶”四轴联动的多元化、高质量社会服务体系。医院和司法鉴定所开展临床诊疗、健康查体、送医下乡、健康咨询和法医鉴定等社会服务,连续十年承担莱阳乡镇中小学近万人次的健康教育、窝沟封闭任务。“此外我们还承担社会培训,比如驻地部队卫生员、基层医疗机构人员、企事业单位人员、‘X’证书、全科医生、技能鉴定、应急救护、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护理礼仪、疫情防控等专业培训,年平均培训达5000人次。”石少婷说,此外,学校还成立了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疫情期间,承担了烟台、潍坊、莱阳等地的核酸检测、流调溯源、督导检查等任务,培训核酸采样人员近2000人,为疫情防控贡献了学校力量。依托教学资源和专业优势,学校承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行业比赛项目、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等重大项目,参加教育部云南怒江帮扶项目,从专业发展、基地建设、团队培养、课程建设、大赛提升等方面精准帮扶,对西藏昌都、云南怒江、青海海北“组团式”教育帮扶,受到当地政府好评。

  扫码观看直播回放

初审编辑:姚辉

责任编辑:冯炜程

相关新闻